寧夏街頭小吃,你都吃過嗎
燴羊雜碎
燴羊雜碎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寧夏區內各地均有製作,又稱,「羊下水」或「羊下腳」。在我國食饌中,有「下水不上宴」之俗,至清代繼「滿漢全席」之後興起的「全羊席」,或曰「全羊大菜」問世,始以改觀。羊下水本來不是被人們重視的東西,但經廚師的精心烹製,對帶有關鍵性的羊肺處理加工得特別仔細,所以下腳料變成了美味佳餚。
雜碎」是涼州流行的回民風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內臟、頭、蹄肉,經精細衝洗,加鮮原湯及佐料所燴成。一碗香味四溢、色澤鮮豔的羊雜碎,上面飄浮著一層油色,紅綠點綴其間。那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蔥、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再吃一口羊雜碎,不膩不羶,味道香醇濃鬱。只要肚量大,便會一碗再一碗地吃個夠。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但羊肉的氣味較重,對胃腸的消化負擔也較重,並不適合胃脾功能不好的人食用。和豬肉牛肉一樣,過多食用這類動物性脂肪,對心血管系統可能造成壓力,因此羊肉雖然好吃,不應貪嘴。暑熱天或發熱病人慎食之。羊肉營養豐富,屬於中藥食材,常吃羊肉可以補血助陽、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羊肉屬於熱量肉食,可以讓體寒的人變得身體暖和,但是有發熱、牙痛、口舌生瘡等上火症狀的人不宜食用。患有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或者在發熱期間也不宜食用。如果在烹製時放個山楂或加一些蘿蔔、綠豆,炒制時放蔥、姜、孜然等作料可以去除羶味。
健康貼士:羊肉溫熱而助陽,一次不要吃得太多,最好同時吃些白菜、粉絲等。許多人吃涮羊肉,都是在鍋裡放一下就好,這樣子肉質鮮嫩。這樣子吃羊肉是不好的,羊肉中有細菌和寄生蟲,在鍋裡放一下,寄生蟲是不會被殺死的,一定要把羊肉涮到熟透才好。
餄餎面
餄餎面是一種中國北方晉冀魯豫陝五省的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麵)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麵條狀)放在鍋裡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餄餎面是一種傳統的一種麵食,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蕎麥麵團、高粱麵團(現多用小麥麵團)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裡煮著吃。這種面,吃著筋滑利口,操作簡便,速度快,非常適宜於大一點場面的集體就餐。同時,餄餎的臊子加入用純羊油熬製的辣椒和百年老鍋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輔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蔥花、枸杞等十餘種佐料,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香而不膩,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陰壯陽,保健防病的功能。內蒙古中部也用莜麵來做餄餎吃,蒸熟後熱的莜麵餄餎可蘸肉滷或燉菜食用。如此傳統而又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雛形。先祖們起初是用牛角鑽6-7個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麵糊放入牛角內,落入沸水鍋中煮成麵條。據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派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摸底統計,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延.一天,康熙按圖索驥尋找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依法炮製。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 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間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牛屯火燒
牛屯大火燒,已有300多年歷史,與道口燒雞齊名。「麵團半斤重,旋圈十八層;內填豬油餡,外塗豆油烘;爐內翻八遍,兩油相交融;黃焦且酥脆,佳味饋親朋。」 在北滑縣和長垣、封丘、延津縣
交界處的牛屯集(現在牛屯鎮)一帶,這首不知作者的,形容「牛屯大火燒」的小詩,多少年來常被說書的藝人當作「開場白」,藉以招待客人。
火燒是豫北地區獨有的一種傳統小吃。而安陽滑縣牛屯火燒在火燒家族中一枝獨秀。牛屯火燒似燒餅而比燒餅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渾圓如餅、色如紫銅、中間鼓凸、層次分明,素以個大肉多、外焦裡嫩、香而不膩、食用方便而備受食客青睞。牛屯火燒不僅色香味美,而且價格便宜,莫說達官顯貴,即便升鬥小民,也絕無不堪重負之嫌。在牛屯街頭,常見打工力夫引車賣漿者,一個火燒一碗燴麵,吃得滿面流油,三兩元錢,足可填飽肚皮。也有那愛吃零食的少男少女以及上班一族,或時間倉促,或不堪刷鍋洗碗之煩,便買一「夾什"火燒,邊吃邊走,行色匆匆,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儼然成為牛屯街頭一流動風景。更有那外地車輛,常駐足牛屯街頭,徘徊踟躕遲遲不行,問其何為?乃等買火燒者也。(近年來,牛屯流行的「夾什"火燒更加豐富了火燒內容,或雞蛋或牛肉或火腿腸或豆腐串或綠豆芽,在爐面上切開攤好,佐以精鹽、蔥花、麻油、孜然、甜麵醬、辣椒麵、胡椒粉,煎熟後,將火燒環面切開一半夾入心內,口感香甜適中,麻辣爽口,風味更是別具一格,未及下爐即香氣四溢,食者讚不絕口,聞者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