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1日電 臺灣《旺報》11日社評表示,目前,臺灣「大選」候選人都沒有提出清晰的前瞻性的兩岸政策與論述,這不是兩岸之福。
文章摘編如下:
拋開選舉因素,2008年馬英九當局執政以來,兩岸的民間交流、經濟融合與相互制度性規範等,雖未全然達成當局與大陸方面的理想目標,但也進展到一定的不可逆程度。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太陽花」運動只是兩岸關係的逆流,選後臺灣無論任何政黨執政,兩岸對話交流互動與經濟融合大勢不會逆轉。
在對兩岸關係大局的自信下,我們要詢問兩岸相關各方,拋開短期政治現象,兩岸紅利如何讓兩岸全民共享,「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階層收入、中南部民眾和青年)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攜手闖蕩全球,是否應列入兩岸關係與經貿政策的規劃重點。
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3黨都知道兩岸維持現狀的重要,卻都沒有提出清楚的策略。經濟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基礎,3位「大選」候選人都沒有提出清晰的前瞻性政策與論述,這不是兩岸之福。
兩岸共享和平紅利、兩岸「三中一青」共同攜手,是宏大的論述。立足臺灣更關心臺灣,乃就臺灣經濟如何與大陸合作問題,先提出討論。大陸已進入新常態的調結構關鍵期,十三五將進一步規劃相關大作為。
我們已看到上海、福建、廣東、天津等4大自貿區,開始推動服務業及創新領域試點開放,進行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型態;將以30年時間推動《中國製造2025》,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目標;今年也要開始推動一帶一路及亞投行大戰略,希望連結歐亞大陸的需求及資源,進行實現共建基礎建設、金融聯貸、技術合作、市場分享的目標。
上述3大政策,清楚展現了中國大陸未來5至10年的經濟發展願景。歐洲已經看見大陸的新契機,競相加入「亞投行」,各大名品及服務業亦看好大陸消費力爆發的潛力,搶進大陸市場。時不我與,對照歐洲積極擁抱中國大陸市場,臺灣應跳脫「大選」的藍綠對抗,回歸既有的兩岸經濟合作基礎,為低迷的景氣尋找活路。
面對中國大陸的十三五規劃,未來5年的兩岸經貿政策,臺灣必須充分掌握一帶一路商機、爭取自貿區服務業開放契機,以及參與《中國製造2025》,提出帶領臺商走向世界,將兩岸紅利與「三中一青」共享的具體策略。
3黨參選人責無旁貸,在兩岸經貿政策上,必須扛起動見觀瞻、擘畫願景的重責大任,以維持現狀搪塞,或是只點出問題但沒有解決之道,都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3黨參選人應當儘速廣徵各界意見,在選前提出具體的兩岸經貿政策,提供選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