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服貿協議」爭端恐成臺灣大選工具
綠色風衣、圓形眼鏡、黃色皮鞋——外表文弱的臺大政治系學生林飛帆,就是憑這身行頭在3月的「反服貿」集會上大出風頭。
在那場以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為口號的「太陽花學運」中,部分激進團體和學生攻佔臺灣立法院以示抗議。林飛帆作為學運的負責人之一,繼2008年參與反對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臺的運動之後,再一次站在了馬英九政府的對立面。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在2013年6月的海協會和海基會領導人第九次會談中簽訂。由於涉及臺灣產業層面廣泛,在臺灣政界、學界與民間引發高度爭議和對立。直到太陽花學運爆發,都沒能在立法院獲得通過。
反對者一方面指責該協議對臺不利,將對下遊產業和工人造成衝擊;另一方面指責立法院在審核上存在「程序不正義」、國民黨黨團有黑箱操作的嫌疑——這都成為年輕學生們憤怒的導火索。
林飛帆並沒有被當做異見分子受到處理,儘管他振臂高呼,毫不掩飾地奉行獨派行徑。臺灣在1980年代末期結束了兩蔣時代之後,表達異見已經不需要再承受往日般的壓力,但是民主化的努力之後,3月18日的晚上號稱「民主殿堂」的立法院裡一片狼藉,這仍然難以避免。
在今年11月底即將舉行臺灣地方大選的背景下,反服貿與反反服貿的爭端,成為島內不同民意集中迸發的一個秀場。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攻佔立法院的行動之中,民進黨大佬謝長廷和新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都曾親赴現場力挺。因此,有批評聲音抨擊純潔的學運背後已經被抹上了一點「綠色」。正是由於之前民進黨的杯葛,服貿協議被卡在立法機構已經一年多。然而,不管有無政治勢力插手,這對於意圖推動服貿協議早日通過的國民黨當局都是一個猝不及防的打擊。
在野黨藉助聲勢活動表達立場並不鮮見,在2006年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百萬紅衫軍倒扁」行動中,當時在野的馬英九也曾捐出一百臺幣以支持對陳水扁政府貪腐的抗議活動。如今,在距離大選僅剩數月,藍綠雙方都劍拔弩張之際,國民黨當局的焦頭爛額,當然會成為反對派爭得選票的意外籌碼。
這次臺灣首度「七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即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等七項地方公職人員將合併選舉。根據「中選會」預估,6個直轄市、再加16個縣市,共要選出11076名地方公職人員,毫無疑問會是一場拼殺激烈的地方選戰。而在不久的2016年,又將是新一屆的臺灣「總統」大選,對藍綠雙方而言,地方選舉就是一次難得的民意測驗。
不同於「總統」大選,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不必過於深入地糾結在兩岸議題上,而是需要就島內迫切的社會問題進行博弈。但兩岸議題又是一個絕好的存在,馬英九國民黨之所以能在2008年和2012年總統大選連續兩次擊敗民進黨,對手在涉及兩岸事務上的一貫失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談及「待字閨中」的服貿協議對臺灣的利害關係,博弈雙方的觀點並不一致乃至大相逕庭。但其仍然敲中了大陸與臺灣經濟聯繫的敏感部位,使得兩岸的經貿議題在臺灣地方大選前扮演起一個重要的戲份。
泛綠陣營指責馬英九政府執政6年以來,讓臺灣飽嘗過度仰賴大陸的「惡果」,比如出口及經濟成長動能大減。據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副負責人林祖嘉表示,大陸市場目前佔臺灣出口總額約40%,對臺灣十分重要。
就服務業貿易來講,據臺灣中國時報披露,去年大陸貨品貿易順差達2600億美元,但是服務貿易逆差卻高達1220億美元。臺灣在這一方面佔據優勢。加之目前內地服務業佔GDP比重僅達46%左右,距發達經濟體的70%仍有不小距離,內需市場仍是臺商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
而與綠營的臺獨傾向相反,對於主張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國民黨來講,至少在最近兩次的「總統」大選中並未因為推動兩岸關係正常發展而受到牽累,反而頗多獲益。現在馬英九當局力推服貿協議過關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如果僅從經貿角度來看待兩岸服貿協議的爭端,不免有些狹隘。
如今,馬英九的第二任任期還剩不到兩年的時間,地方選舉就是其短期最需面對的最大挑戰。從2008年上任之初為調和藍綠矛盾,而委任深綠人士擔任陸委會主委引發不滿開始,到現在服貿協議衝突並未真正偃旗息鼓,馬英九政府如何體面落幕,是在未來的近20個月中需要細細思索的問題。當然,誰來擔當2016年衝擊「總統」大選的國民黨候選人,更頗費思量。
對民進黨而言,上一次重登大寶還是憑藉2004年的三一九槍擊事件而僥倖險勝。現在蔡英文再度執掌黨主席之位,在反服貿的行動中已經將了當局一軍。但她想必也十分清楚,要想拿下2016年大選,指望十年前的極端情景重現,已經不太可能。
12日,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最新表態稱,臺「立法院」明天將召開臨時會,準備重點處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法案,呼籲民進黨團不要再刻意抵制。但雙方為了爭得沒有水分的選票,其實一切從3月18日的晚上就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