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評論記者 陳建利
3月17日,臺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宣布協議審查已超過3個月,當視為已經通過審查,要強行送「立法會」存查,引發不滿。18日,臺北一些高校的大學生和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等集結,強佔了「立法院」,並於23日衝破警戒線,進入「行政院」,引發警民衝突。學生要求馬英九道歉、江宜樺辭職並逐條審查服貿協議。馬英九在25日表態稱,與學生對話不預設前提。臺灣大學生為何會因「服貿協議」的審查而走上街頭?「服貿協議」是否真的對臺灣民生構成衝擊?民進黨在這次反服貿協議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事件會向何處演化?如何評價近年來馬英九主導的兩岸政策?以及這一事件會對今年年底臺灣的「七合一選舉」帶來何種影響?就這些問題,南都專訪了臺灣政論名嘴、原《新新聞》總編輯黃創夏先生。
「服貿協議」為何會搞砸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這次學生因反「服貿協議」而佔領「立法院」、「行政院」,深層原因是什麼?
黃創夏:這個事件可以說是臺灣社會對馬英九「政府」近年來不滿的瞬間爆發。直接引爆點是3月17日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上,國民黨「立委」張慶忠的「30秒」,違反原來國民黨與民進黨「逐條審查」的約定,欲將「服貿協議」送「院會」存查,引發朝野不滿。臺灣70-80%的民眾認為此舉有違程序正義。
對於這些走上街頭的民眾來講,馬英九執政六年來與大陸籤署的多項協議,帶來的「和平紅利,他們沒有分享到,感受很不好,回頭看,臺灣民眾當然希望兩岸能夠做得更好。民眾一路挺馬英九走過來,先是當選「總統」,後兩岸的「三通」政策和「E C FA」都相繼通過。2012年,在選舉的最後一個禮拜,兩岸關係又成決定性因素,助其當選。但馬英九給民眾留下的印象是兩岸政策的「和平紅利」的分配問題,他不願正視也不願解決。這「和平紅利」給人的感受是只有少數人和少數團體享有、壟斷了,致使民眾中有一股怨氣。
馬英九「政府」在籤署「服貿協議」的過程中,臺灣的優勢產業,政府都有相關部門與行業溝通,但對於競爭力不足的行業,則有一些恐慌,像美發、洗衣、安養機構和印刷出版等行業,擔心受到衝擊。尤其是美容美髮行業,在這次反服貿遊行中,更像是個「急先鋒」。
與很多國家和地區類似,臺灣年輕人的失業率是偏高的,大概是12%,是成人失業率的3到4倍。這十幾年來,臺灣的經濟有增長,但歷次民調顯示,臺灣40歲以下的年輕人,月薪是不到4萬新臺幣,與16年前相比無增長。「三十而立」不可能,而近年來房價飛漲,到40歲買房子都幾乎不可能。臺灣現在35歲左右的這代人,可以說是非常「沉悶的一代」,對未來充滿疑慮。政府在處理「服貿協議」中方法不當,就激發了這種恐慌、疑慮和憤怒。而對於張慶忠違反程序正義的「30秒」,馬英九「政府」又不願意處理,這觸怒了臺灣民眾的底線。
南都:並不是說「服貿協議」本身真的對臺灣民生構成多大的衝擊?
黃創夏:兩岸籤署的事務性協議已經高達19項。「服貿協議」所涉並不那麼重要,但卻成為這次衝撞的標靶。馬英九為何會變成眾矢之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更重要的「投保協議」、「知產協議」等,臺灣都與大陸籤署了。哪一次不是在「立法院」吵吵鬧鬧中,強勢表決通過的?這次的「服貿協議」的通過是馬英九「政府」把它搞砸了。
南都:為什麼這麼說?
黃創夏:這本來是個影響很小的協議,「吳習會」後,可謂王鬱琦和林中森的第一份成績單,馬英九和金溥聰又最喜包裝,為了顯示他們用的人是有能力的,特意把「服貿協議」包裝成兩岸政策上的又一個重大成績,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投保協議」和「知產協議」。
馬英九與金溥聰慣常的政治邏輯就是,拉緊藍綠對決,泛藍自會歸隊。2011年,他們曾借「ECFA」痛踩蔡英文。所以,民進黨在「立法院」阻撓通過時,馬英九叫戰蘇貞昌,就「服貿協議」公開辯論。去年9月份「馬王之爭」爆發,處理「服貿協議」的官員又把在「立法院」通不過的責任推給王金平。馬英九公開指責王金平的一個罪狀就是與民進黨勾勾搭搭,阻止「服貿協議」通過,這就引起了全臺灣社會的關注。臺灣對兩岸政策歷來敏感,這個協議就跟著上升為「政治性議題」。馬英九又沒有分配好在政治上應對此事的團隊,把這個問題的處理丟給了專業官僚。這些專業官僚不懂政治,在與行業的溝通中,是越「溝」越「不通」,恐慌和疑慮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面對危機,馬英九又放棄政治處理,而回到「事務性性格」,再加上臺灣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以及這個「30秒事件」,就造成了這次事件的爆發。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