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對比挑戰#在微博朋友圈火了
大家紛紛po出自己十年前後的對比照片
勾起了滿滿的回憶和感動
匆匆十年裡生活在悄然改變
在蘇州有很多開了十年以上的老店
店面不起眼,有的甚至都沒有門頭和店名
靠著熟悉的味道,一直火了十幾年
很多人從小到大都吃不膩
1#
無名夜宵攤
開了近百年,承載了兩代人的味道
🕙 17:00--24:00(關門時間不固定)
📍 渡僧橋下塘向裡走
🔗《渡僧橋下藏了家傳了兩代人的「無名夜宵攤」,營業時間看心情》
渡僧橋下塘的夜宵攤,不少饞呸早已瞭然於心。傳了兩代,開了將近百年,連個正緊店名都沒有,沒人領路還真找不到,卻依舊可以靠簡單的家常小食吸引一票深夜食客。
炸豬排是不少老食客的最愛,厚薄適中的豬排裹上麵包糠,入油鍋炸制瀝乾油,切成長條,趁熱吃嘎滋嘎滋脆,配上老上海康泰黃牌辣醬油,辣醬油酸中帶辛,味道老靈了。
炸雞根也是店裡的招牌深夜小食,處理乾淨的雞跟醃製入味,裹上蛋液炸制後撈出控油。這款雞跟的火候控制得極好,外皮酥脆,雞肉鮮嫩。
從父輩傳到子輩的夜宵攤,記錄了無數個渡僧橋下塘的深夜,來來往往的夜歸人和覓食者都在這裡,吃上了一口平凡踏實的味道。
2#
眼鏡炒麵
老食客們追著跑
🕙 16:00-02:00
📍 吳趨坊117-3
🔗《吳趨坊只有6張桌子的小破店,一碗眼鏡炒麵炒了28年!》
從1990年開始,小店即使多次搬遷動蕩,老食客不離不棄,28年來即便藏到刁角巷尾,大家總能尋寶遊戲似的,憑藉一碗炒麵,心照不宣地找到它。
熟客每次過來,脫口而出的就是炒麵,店裡的炒麵是蘇氏做法,以糖和醬油來調味。趁熱夾上一筷子,炒麵吃起來甜甜的,麵條勁道,醬味濃鬱,像家裡平日裡燒的那種味道。
眼鏡家的口味談不上特別驚豔,自家醬料提味,菜的味道很家常,沒有什麼擺盤,但貴在味道是最熟悉的,菜品多,份量足又實惠,這麼些年來,收割了一眾忠實的老食客。
3#
老客滿煎餅
最簡單難忘的味道
🕙 05:30—11:30、14:30—18:00
📍 望星橋北堍鐘樓新村底商
🔗《雙塔這家開了27年的蛋餅店,蘇州人怎麼吃都吃不膩!》
在擺了7年的蛋餅攤後,直到1997年,老客滿的夫妻倆才終於有了個小鋪子。為了給食客們提供清晨的第一股能量,夫妻倆每天凌晨5點起床準備早餐,這一堅持就是28年。
剛出鍋的韭菜蛋餅,麵皮被煎得金黃酥脆,咬上一大口,嘎吱聲在口腔迴蕩,韭菜的鮮香在唇齒間打轉,空了一宿胃瞬間被滿足。
豆腐花質感水嫩,吃起來嫩滑。小小一碗,蝦米的量很多,搭上韭菜蛋餅一起吃,一口餅,一口鹹豆腐花,就是一個豐富滿足的早晨。
4#
秋娟小吃店
老蘇州門口的餛飩攤
🕙 6:00—14:00
📍 廣濟路西楊安浜3號樓
🔗《山塘一處藏在小巷中的24年「老破店」,卻只賣3種食物》
這些年山塘街周圍小吃店是一家家的關門、搬走,就剩老何的攤子留了下來,一晃眼就開了24年,鄉裡鄰居格外珍惜這份味道。
餛飩份量確實不少,上面撒著蔥花、蛋皮、榨菜和蝦皮。肉餡的小餛飩皮薄而有嚼勁,加了豬油的骨湯底還蠻鮮美的,再來上一勺老何夫婦自己做的辣椒醬,很是開胃。
做街坊鄰裡生意的小店,價格也是能不漲就不漲,20多年過去,吃的就是一份記憶中的味道。老顧客們都知道,只要老何在,都有一份熱氣騰騰的餛飩在等著。
5#
吉祥興旺羊肉店
溫暖了方圓幾公裡的秋冬胃
🕙 08:30—凌晨01:00
📍 婁葑鎮蘇安新村119幢西首
🔗《凌晨1點,在蘇安新村開了24年的羊肉店,喝到了一碗熱湯》
從1994年至今,老顧開羊肉店已經有24年光景了,羊肉是熟識的商販每天一早現宰現殺,從藏書鎮拉送來,車剛停穩,廚房便開始準備煮羊肉、熬羊湯了。
店裡的招牌是羊肉火鍋,明爐打火,羊肉、羊血、娃娃菜、粉絲等齊活兒,組成了熱鬧豐足的一大鍋。湯色乳白澄清,味道雖清但不寡,仍保留了羊肉的清香,白切羊肉肥瘦適中,軟軟的不失嚼勁。
小店開了這麼多年,菜單沒怎麼變過,老顧客也吃不膩。熟客們向來目標明確,過來切幾兩羊肉、幾塊羊糕,再帶點打包回家吃。味道不說多驚豔,但街坊鄰裡吃得舒心,吃得周全豐美。
6#
蹺腳麵館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傲嬌麵館
🕙 06:00-14:00
📍 木浪路117號旁
🔗《吳江一家開了23年的老麵館,路過1次錯過1次》
從市區開了十幾公裡,才能找到這家在吳江開了23年,從父輩傳到了子輩的老麵館,環境相當質樸,蟄居在市井的街道,頗有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小傲嬌。
店裡的招牌是這份鱔肚雙交的幹挑面,澆頭鋪滿了一整個碗,鱔絲在大火的爆炒之下,非常滑嫩。肚絲Q彈有嚼勁,將麵條拌得油亮亮的,吃起來帶著點微微辣。
若還是習慣湯湯水水的,湯麵的品相一點也不比幹挑面遜色,熱騰騰的蘇面,配上大骨熬的湯底,味美肥嫩的膳絲,靈個。
攢動的人頭,配上這破舊的環境,把這間麵館襯得煙火氣十足,恍惚間像是在不經意的拐角處,走進了一家從小吃到大的麵館,一種幸福的歸屬感油然而生。
7#
湯家巷麵館
人情味十足的地道蘇面
🕙 06:00-14:00
📍 湯家巷42號
🔗《湯家巷這家22歲的蘇式麵館,有人一吃就是22年。》
小巷深處的一家人情味老店,王師傅和妻子埋頭在麵館22年,每天凌晨3點吊湯,4點多準備澆頭,一頓忙活完,6點不到吃客們就開始候著了,不少老食客在這裡一吃就是十多年。
燜肉和鱔糊是兩樣經典的澆頭,一口紅湯看上去就有滋有味,傳統的蘇式細面軟硬適中,鮮嫩柔軟的鱔糊,濃油赤醬的鮮甜裡,裹著些微的胡椒味。
燜肉在湯裡泡了會兒,又酥又軟,還透了些酒香味兒,柔滑彈嫩的肉皮,平日哪怕不怎麼愛吃肥肉的,也可以安祥地幹了這塊滿滿膠原蛋白的皮肉。
8#
黃橋麵館
和家裡的味道一模一樣
🕙 18:00~次日10:00
📍 黃橋社區服務中心108號
🔗《20年了,黑夜裡的這碗糖醋小排面,依舊是蘇州黃橋人的深夜食堂。》
62歲的阿姨為了討生活,跟丈夫一起開起了這家小店,沒想到這麼一開就火了21年,是眾多食客心中「黃橋最好吃的面」,當之無愧的深夜麵館。
18種澆頭一字排開,小腸+小排是店裡的招牌,小排酸甜平衡得剛剛好,每一味都很出彩。小腸處理得亦不錯,沒有異味沒有苦味,嚼起來脆而不硬。
最讓老闆娘動容的是這口湯,雖看上去較市面上的麵湯略顯渾濁,但味道很濃鬱,更像小時候媽媽做的家常面。對於半夜飢腸轆轆的夜歸人來說,離不開的就是這樣溫暖的家常味道。
9#
金麥黃蟹殼黃
上了《風味人間》的傳統點心
🕙 07:00—18:00
📍 大儒巷53號(近平江路)
🔗《大儒巷一家開了20多年的蟹殼黃,這麼多年都吃不膩》
拐入大儒巷,便能尋到這一米寬的小門面,逼仄的小店是由張阿姨和老伴兒一手打理的,自1992年來到蘇州,20多年來一直做著點心類生意,賣著當時最時興的蟹殼黃。
蟹殼黃烤的金黃酥脆,酥油和芝麻糖的香味瀰漫,長的是鹹的,圓的是甜的。剛出爐熱乎乎的,融合著芝麻,焦酥誘人,一口一個脆香。
20多年來,大儒巷的好多店鋪早已更迭過好幾輪了。好在藏在其中的老店還沒變,依舊是老樣子。
10#
海珍小籠
每天都不夠賣的小籠包
🕙 06:30-14:00
📍 新莊新村
🔗《新莊新村裡的這家小籠包店,每天限量1000隻!》
在老新村裡開了20幾年的飲食店,米道靈,價格夠實惠,生意一直很火紅,不少人都是從小吃到大,許多老蘇州心甘情願買帳。
最為出名的就是鮮肉小籠包,每天做1000隻都不夠賣。剛出爐的小籠包麵皮韌性筋道,口感Q彈。肉餡很大,湯汁豐富甘甜,唇齒間會留有肉的餘香。
許多老蘇州都好這一口小籠包,有的人喜歡吃餡,有的人喜歡喝湯汁,還有人就愛嚼那有韌勁的皮,一個美味的小籠包含有如此大的滋味,心甘情願為了它早起吶。
11#
西湖麵館
值得驅車30公裡
🕙 05:00-13:30
📍 浦鎮街141號,臨湖第二小學南100多米
🔗《驅車30公裡,去太湖邊的老街深處吃一碗蘇州最銷魂的鱔絲拌麵》
在浦莊大名鼎鼎的麵館,開了有20多年了,很多當地人是吃這家面長大的,靠著口口相傳的好味道吸引著各路面痴,有不少蘇州人會驅車幾十公裡來吃這碗面。
揚名在外的就是招牌鱔絲拌麵,一端上來,香氣就使勁往鼻子裡鑽,鱔糊的厚度很給力,黃鱔肉又香又嫩,著實要誇一誇廚師的調味功力。
麵條是小寬面,是用自家的機器壓出來的,掛汁有彈性,往嘴裡吸的時候能感覺到麵條的拉伸感,微微甜的口感讓外地吃貨也愛到打耳光都不肯放。
12#
紅柿麵館
幾經搬遷,終回原地的老麵館
🕙 05:00-13:30
📍 人民路華僑花苑東南側
🔗《一家連門頭都沒有的老麵館,在南環新村開了20多年》
南環土著一口就能答出來的麵館,在這附近開了20多年,店面雖小,但熟悉的味道和親切的問候聲,領面的老式塑料面籌,還是能一秒喚起許多人心中的回憶。
現炸大排要趁熱吃,一口下去酥酥脆脆的,厚度和味道都還不錯。湯是紅湯底,口味上略偏甜一些。最喜歡來份澆頭雙拼,將鱔絲浸在湯裡,表皮微脆,黃鱔肉質很是細嫩,夾雜著些微的胡椒味。
停留在舊時光裡的麵館,幾十年如一日的價格與味道,仿佛無形之中給這個空間布下了一層結界。只要端上一碗麵坐在老木桌上,就仿佛回到那個呼哧呼哧,捧著一碗麵都能吃得很開心的日子。
13#
彩一茨菇片
小辰光咯米道
🕙 07:00-19:00
📍 彩香一村彩香農貿市場M49
🔗《開在老菜場裡的蘇式薯片,劉嘉玲專程找過,結果賣完了沒吃上…》
老羅夫妻倆在一個蘇州朋友建議下,便做起了小辰光大街小巷都有賣的茨菇片,沒曾想一做就做了20多年。每天從早上6點就開始氽,一直氽到中午,才算忙活完一天的量。
每一片新鮮的茨菇片都切得薄而均勻,如此才能保證氽出來的口感恰到好處。待到表面泛出金黃的色澤後,老羅熟稔地拿起一片捏一捏,手感到位了,這就好出鍋了。
新鮮油氽的茨菇片絲毫不輸薯片的口感,香香脆脆的。顧客都是老生意了,口口相傳的口碑,來的很多都是至少十幾年的「忠粉」。一家人吃得快,沒過幾天便又來尋了。
14#
一片餅心
人情味十足的地道蘇面
🕙 07:00-20:00
📍 十梓街聖約翰堂南門旁
🔗《這家在十梓街盡頭開了16年的雞蛋灌餅,解鎖一代人的青春》
但凡在蘇大本部讀書的,很少有不知道這家店的。每天中午、傍晚、深夜,門口都圍著一幫學生。2002年至今,蘇大西門開放、關閉,附近的店家也是換了又換。和一片餅心一樣堅持17年的,寥寥無幾。
一個雞蛋灌餅沉甸甸的,咬上一口酥中帶脆,酥皮裡還裹著滿滿的雞蛋、蔥花、蘿蔔乾,再配上香腸、培根、裡脊肉、肉餅,基本就可以充當晚飯了。
17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那些曾在這讀書的學生,畢業、成家後,它還在這裡,未曾改變。每逢回校園重溫青春,都一定會來這買上一隻餅,圓了這個念想。
15#
小夥子韓國料理
承載著青春記憶
🕙 10:00—14:00、16:00—凌晨02:00
📍 莊先灣路16號
🔗《莊先灣路上,一家夾縫生存的韓式料理店。》
龍蝦燒烤酸菜魚扎堆的莊先灣路,這家小夥子韓國料理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總共5桌的小店,愛來這裡吃的人還真不少,夾縫中生存還能一做10多年,聽來更是不簡單。
烤肉切得不薄不厚,烤的偏焦一些,很符合老闆娘吃烤肉的調性,再包著一層爽脆的生菜,夾上點蒜片,蘸上點特製醬,一整個下去,肉食人生,實在快意,其他菜品倒是差強人意。
除了離得近學生黨,還吸引了不少韓國留學生。來這裡的人哪在乎口味正不正宗,便宜好吃就行,被學生黨寵愛的餐飲店,大抵也是被青春眷顧的,承載著年輕人的喜愛和離去人的念想。
16#
春滿江南
火了11年的小破攤
🕙 18:00—凌晨02:00
📍 西環路74號
🔗《西環路一家只有10張桌的燒烤店,不小心火了11年...》
雖說東北燒烤遍地開花,但真正口味地道做的好的,說實話不多。這家「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燒烤店,環境有些「惡劣」,從最初的4張桌子到10張桌子,一紅就紅火了11年。
在這兒不僅能擼烤串,還能吃到韓式烤肉,食材也儘量用同等價位裡最好的。鮮嫩入味的牛舌、個大Q彈的大明蝦、肥美的燒帶子……口味和性價比,單看一波波的回頭客就曉得了。
愛來聚餐的,無非圖個隨性,不管你是光著膀子三五好友呼和,還是睡衣人字拖想打打牙祭,在這大口吃肉喝酒,才是真暢快。
17#
小北味道
夜宵界的老江湖
🕙 17:30—凌晨2:00
📍 姑蘇區吉慶街266號
🔗《吉慶街上這家夜宵界的江湖流,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總會想到它》
混跡於蘇州夜宵界的老江湖,對這家在吉慶街開了10多年的小店,早就瞭然於心。店主小北以前是個蘇州廚子,從酒樓出來後開了這家店,做起了炒菜為主,燒烤為輔的小生意。
來這兒的客人多半是奔著小北的蛇料理,椒鹽蛇、姜辣蛇、蛇湯個個都是他的拿手絕活。
除了蛇,小北還有各色平價美味,這方深夜小館於食客們,就是「不知道吃什麼,還是去小北吧」的存在,單從外表看來平平無奇,當深夜覓食無處可去,總能想到這一方天地。
18#
廣東經理飯店
廣東人約飯的窩點
🕙 11:00--13:30,17:00--20:00
📍 相城大道金利源家具城後面(近依福路)
🔗《藏在家具城後面,旁邊就是垃圾堆,在蘇州恐怕找不到第二家這樣的館子》
在相城某家具城後面,藏了一個廣東人約飯的窩點。穿過一大片廢墟垃圾場才能找到,飯館開了10多年,菜單一直沒換過,憑著一條會噴火的「火爐魚」和一鍋「龍鳳湯」,硬生生火了十幾年。
火爐魚有鱖魚和花鰱可選,鱖魚的口感更為細膩,吃之前先盛點湯作為魚肉的蘸汁,米酒烹煮後沒有腥味,將細嫩的魚肉搭配醇美的湯汁,味道真的靈個。
龍鳳湯熬煮45min後,將雞和蛇的味道激發出來,湯底清亮,清而不淡。蛇皮吃起來像極了甲魚的裙邊,軟糯粘牙又帶有硬朗的嚼感,蛇肉嫩而不生,配上蘸料愈發刺激了鮮香。
這家店在蘇州開了10多年,它像是一本記錄廣東人在蘇州的生活志,記錄著廣東特色的美食記憶,讓每一位在蘇州的廣東人都有了「約飯窩點」。
數年來,老闆娘遊走於蘇州的大街小巷,在犄角旮旯中尋味,聆聽了很多食客與店主間溫馨動容的故事。
開了十幾年的老店,雖沒有昂貴的食材,沒有值得吹捧上天的味道,但也能紅火這麼些年,想必老食客難以捨棄的,是食物帶來的安穩感和熟悉感。
不難發現,老店的背後是一群堅守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手藝人,他們是老店的靈魂所在。
老店伴隨著一代代人的成長,很多人從小吃到大,婚後再帶著孩子過來,還是熟悉的問候、原來的味道,幾代人的味覺記憶,在這裡留存。
在凌晨和深夜的蘇州,見慣了店主們起早貪黑的身影,每天準時燃起的爐灶,不論什麼時候來,都能吃上熟悉的那一口。
沒有刻意討好的話語,店主也不曾想開分店,固執守著自己的老味道,偶有瑕疵也不會影響老食客下次再來,這是經歷了十幾年時光的沉澱,培養出的無聲默契。
老闆娘悄悄話:
你記憶裡一直陪伴著你的老店是哪家呢?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不妨在評論區和老闆娘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