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君健先生的名字,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會太陌生;因為他是翻譯《安徒生童話》的那個人。
1914年12月7日,葉君健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1999年1月5日,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5歲。值其忌日之際,如去特以此小文追思。
葉君健,筆名馬耳,是一代文化大師,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作為一個作家,他的《土地》三部曲,寫的是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小說從長江中遊一帶破產農民的遭遇寫起,一直寫到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去法國當勞工,他們之中的優秀分子,後來成為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寂靜的群山》三部曲反映的年代緊接著《土地》三部曲,從大革命寫到長徵,描寫了中國農民怎樣參加武裝革命,並發展為聲勢浩大的紅軍。
葉君健在自己的這些作品中,把對外宣傳中國革命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始終把中國革命的關鍵問題——農民問題作為探討的主要課題。
葉君健
葉君健夫婦與韓素音(左一)
葉先生是一位從事對外宣傳的宣傳家。在葉君健的筆端,流露出來的都是自己對故鄉、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新中國建立後,葉先生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大型的對外文學刊物《中國文學》。在1958年的《中國文學》雜誌英文版第3期上,刊發了英譯版的主席詩詞18首。這是最早的一次主動向國外傳播主席詩詞。葉先生是這些詩詞的主要翻譯者之一。
葉君健和華裔作家韓素音的關係不錯。在他的影響下,韓素音每年都到國內來看看,並寫出了很多向西方客觀介紹新中國的書。
兒童文學方面,葉君健也有不凡建樹,名篇有《小僕人》《潘多拉的匣子》《三個朋友》《商人》、《真假皇帝》等,並著有《葉君健童話故事集》。當然,最為值得稱道的還是經葉先生之手翻譯的《安徒生童話》,這是中國數代讀者的精神財富。
《安徒生童話》在全世界有80多種文字的譯本,但丹麥媒體評論說中文譯本是最好的;他們認為「只有中國的譯本把他(指安徒生)當做一個偉大作家和詩人來介紹給讀者,保持了作者的詩情、幽默感和生動活潑的形象化語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譯本。」
葉君健和妻子苑茵及兩個兒子
丹麥女王曾隆重授給葉君健「丹麥國旗勳章」。這是《安徒生童話》在全世界的眾多譯者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也是安徒生與葉君健作為作者與譯者、因一部作品先後獲得同樣勳章的唯一事例。
葉先生還是「翻譯毛澤東詩詞五人小組」的成員,和袁水拍、喬冠華、錢鍾書、趙樸初一起翻譯過主席詩詞。翻譯期間,錢鍾書曾大病初癒,醫生要求他「足不出戶」。因此,翻譯小組每天都到錢鍾書的家中工作。
「葉君健不嫌簡陋,每天欣然跑來,和鍾書腳對腳坐在書桌對面。袁水拍只好坐在側面,竟沒處容膝。周珏良有時來代表喬冠華。他擠坐在鍾書旁邊的椅上……幸好所有的人沒一個胖子,滿屋的窄道裡都走得通。毛主席詩詞的翻譯工作就是在這間陋室裡完成的。」
這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文中的敘述。有個名詞叫不朽,葉先生應該是個不朽的人。如去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