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林業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

2020-12-19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9月28日消息: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承擔著建設林業生態體系、產業體系和生態文化體系的歷史重任。在以山區農業經濟為基礎的鳳岡,林業的發展始終是人們長期關注的話題,也是歷屆縣委政府在制定和實踐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過程中重點考慮和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足顯其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社會對森林的生態和林產品的需求決定了必須建立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和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並以此作為林業建設的兩大目標。然而,以鳳岡發展新的形勢及需要來審視,不難發現,目前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建設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協調因素,尤其是林業產業發展的速度已經不適應「增比、進位、突破」和推進「三化」戰略的要求。因此,如何統籌推進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真正實現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目標,便成為當前或今後一段時期林業需要迫切解決的重大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間,林業被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後一個「堡壘」。從採伐限額的絕對控制,生產指標的高度計劃,嚴格的資源保護區劃,審批的繁鎖程度都可看出林業較強的政策性和高度的計劃性,這充分反映了國家對林業政策調整的慎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林業發展的活力。近年來,隨著各項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家對林業政策也相應作了大幅調整,一是繼啟動實施林業「六大工程」、推進林業「五個轉變」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明確提出了林改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二是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的目標,將良好的生態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三是2009年6月召開了建國以來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溫家寶總理對林業作出了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林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林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林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林業具有特殊地位」的精闢概括,明確提出了「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戰略選擇,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要途徑」的「四大要求」;四是最近以來國家先後對林業支持保護制度、林業金融支撐制度、林木採伐管理制度、集體林權流轉制度、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林業產業政策等方面作了重大調整和完善。這一系列的政策調整為林業生態與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的歷史定位,新的歷史使命,無疑為鳳岡的的林業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又一輪新的發展機遇。

大家都知道,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前幾十年過度無序採伐的陣痛後,近三十年來鳳岡人橫下一條心進行植被的恢復重建和保護,時至今日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已取得了明顯成就,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初的8%提升到現在的57%以上,青山綠水、林茂糧豐的景象使鳳岡生機昂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態文化建設大幅提高,各項事業也因此而獲益。

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論是生態建設還是林業產業建設都還面臨諸多問題,試述其主要幾方面,其一,在林業生態體系建設上我們僅僅初步完成了資源數量的積累,實現了基本消滅荒山的目標。從森林覆蓋的簡單比較來看,全國森林覆蓋率60%以上就有福建、浙江等八個省市,覆蓋率在70%以上的縣市比比皆是,同時,在貴州來看鳳岡覆蓋指標僅處於中偏上位次。從內在質量來看,存在景觀等級偏低、殘次林比例大、單位生長量低、城鎮綠化個性缺乏等問題,因此在提高林地生產力、擴大森林覆被、提高綠化質量上仍有較大差距,決不能盲目樂觀,安於現狀;其二,在林業產業體系建設上尚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林業直接經濟貢獻與林地佔有比例極不協調,特別是在促進經濟總量的提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直接貢獻率較低。森林資源是鳳岡最大的自然資源,而林業GDP貢獻長期以來均在7%左右徘徊,這與林地佔有近60%的現狀是不協調的;其三,林業資源的增長和效益發揮長效機制尚未形成,依靠政府部門辦林業管資源的現實未得到根本轉變。社會積極性、農民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從某種意義上講,資源保護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還較為脆弱;其四,林業要素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運行機制尚未系統化或有效建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後,按照依法明晰產權、放活經營、規範流轉、減輕稅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促進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要求,我縣目前一定程度上僅完成了堪界確權工作,而在採伐管理機制建立、規範林地林木流轉、林業投融資體制、林業社會化服務的建立等方面尚處於起步階段,將資源經營變為資產經營、資本經營的工作尚未廣泛深入觸及。對山區比例較大的鳳岡來說,農民雖然得到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的認可,但由於人均佔有林地面積小(3.5畝)、林地分散零星、信息不對稱,農民經營林業成本高、收益小,導致林地生產力低下、資源浪費大、林農積極性缺乏,農民在流轉、抵押、買賣林權等方面的願望未得到切實解決;其五,森林優勢種質資源尚未得到有效保護利用。近幾年,我縣流失到外省市的紅豆杉、銀杏、桂花、楠木、櫸木、黑踏子、紫薇、蘭天竹等名優樹種數量不小,部份山區甚至損失嚴重。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已列為國家發改委林業局等部委聯合下發的《林業產業振興規劃》重要產業之一,因此,建立切實可行的種質資源保護、繁育、利用機制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推薦閱讀:

湖南:益陽市現代林業建設成績斐然

上海將力爭2015年實現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力爭3‰以下

上海市召開綠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會議

長春朝陽區高標準實施綠化美化

相關焦點

  • 統籌發展生態綠化和民生產業
    隨著林業生態建設的逐步深入,造林現場不斷向遠山、深山、沙區推進,造林條件越來越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林業生態建設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近年來,隨著造林新技術的運用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造林成本不斷加大。據測算,全省造林成本平均在每畝800元—1500元,特別是河西地區人工造林要客土回填、配套灌溉設施,個別區域造林成本甚至每畝幾千到上萬元。
  • 林業與「一帶一路」結合 推進產業綠色生態發展道路
    中華建材網訊:近年來,林業產業的綠色增長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將創新模式引入林業產業發展?如何將林業產業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謀求與沿線國家的共享共贏?6月17日,首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論壇在湖南省益陽市舉辦。
  •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的建議
    近日,財政部福建監管局調研發現,福建省將樂縣、順昌縣在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中,統籌推進治山、治土、治水、治窮,其做法值得借鑑。  一是機制創新,綜合施治,推動系統治理。為了破解過去「治山、治水、治田」分而治之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將樂縣組建由發改、財政、農業、林業、水利、自然資源、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組成的生態保護修復聯合執行體系,按「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的四統一模式,從體制機制上確保了工程的系統規劃和整體推進。順昌縣將生態保護修復與「水美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實現蓄水調水、農田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統一,達到山水兼治的目標。
  • 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中國方案
    這是科學發展的抉擇: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求真務實為民生的行動。十年堅韌求進,我們已經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構建起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體系,初步搭建起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 突出重點統籌聯動推進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
    結合黃河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推動水、植被、溼地等自然資源的整合,統籌謀劃黃河生態廊道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和水災害防治,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強化溼地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維護,建設黃河沿線溼地公園群。二是推動與文化資源的整合。
  • 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促進林業協調發展
    為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加大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近年來,吉隆縣林業和草原局以「林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強化林業資源管理為手段,把致富林區群眾作為根本出發點,不斷促進全縣林業持續協調發展。  落實造林綠化目標任務。為深入貫徹落實區、市、縣三級關於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推進國土綠化的工作安排部署,吉隆縣林業和草原局切實抓好「義務植樹」「五消除」等造林工作。
  • 陝西安康旬陽縣生態林業建設側記
    「兩區一帶」繪藍圖「我們把漢江綠化作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櫻桃、獅頭柑、香櫞」成為全鎮代表產業」段家河鎮鎮長梁輝俠說。段家河鎮位於旬陽縣西大門,漢江綠化重點區域治理7000餘畝,獅頭柑、櫻桃、香櫞、核桃、拐棗、油桐等是該鎮目前特色林業當家樹種。
  • 綠色發展要聞丨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
    今年8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並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 廣西林業產業快速發展,成全國最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將石漠化治理作為生態廣西綠色發展的重要考核指標,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重點縣的範圍不斷擴大,資金投入持續增加。全區各級林業部門將石漠化綜合治理作為林業重點生態工程著力推進。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巖溶地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 桐城市:聚力林業轉型創新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人民網訊 近年來,桐城市挖掘發展潛力,合理資源配置,聚力林業轉型創新,重點培養五大林業產業,森林資源總量和林業產業經濟穩固增長,去年全市林地面積達5.0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1.6%,林木綠化率達37.6%,林業企業規模與效益不斷提升,林業年產值達到47.2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
  • 旅遊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原標題:旅遊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大慶市政協開展林業生態建設情況專項視察 張立君帶隊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部署,對照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大慶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提出的要求,6月13日,大慶市政協主席張立君帶隊深入大同區和杜爾伯特縣,圍繞林業生態建設情況開展專項視察。市政協領導李東參加。
  • 發揮林業作用 建設生態文明
    各級林業部門一定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為己任,努力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堅實的本源基礎。(二)要承擔起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的重大職責。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這是黨中央主要針對林業建設作出的具體部署,也是一直以來林業建設的重點。
  • 商洛林業產業產值達208億元,帶動40.57萬人增收
    商洛資訊網訊:「全市以核桃、板慄、中藥材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達到855萬畝,產量達到105.6萬噸,綜合產值達到208億元,林業產業覆蓋全市98個鎮辦、90%以上的農戶,帶動貧困戶12.87萬戶、40.57萬人,戶均增收1500元。」
  • 中國生態旅遊產業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辦
    近日,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主辦的中國生態旅遊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深圳)國際旅遊博覽會上舉行。來自政府部門、學術界、旅遊行業及生態領域相關機構和企業的近200位嘉賓齊聚一堂,圍繞「生態旅遊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等議題進行了探討。與會嘉賓認為,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背景下,人們更加渴望回歸自然、享受生態、收穫健康,各類生態環境優美的山嶽、鄉村、溼地等景區受到大眾青睞,生態旅遊迎來發展新機遇。
  • 南木林縣推進經濟林生態產業發展
    近兩年來,山東省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把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緊密結合,在林業綠化中尋求經濟效益,在經濟發展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不僅要綠起來,還要富起來「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曾是南木林的真實寫照。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加快推進經濟林及林下經濟的建議」復文
    「關於加快推進經濟林及林下經濟的建議」復文(2020年第7486號) 一、關於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問題 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中央財政安排林業改革發展資金支持包括經濟林在內的林木良種培育資金切塊下達到省級,各省可在完成約束性任務的前提下,按規定統籌使用中央財政資金,根據實際制定造林、管護補助標準。  針對各地反映的經濟林造林補貼標準偏低問題,中央造林補助標準自2016年起由300元/畝提高到500元/畝,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造林實際成本與中央補助標準存在差距的問題。
  • 湘西經濟開發區:「主動」服務 推動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湘西網7月20日訊(記者 施雨潤苗 通訊員 周小彬)7月16日,記者從湘西經濟開發區生態環境局了解到,今年來,該局全體成員以「主動服務」的工作姿態,積極落實監督管理、政策宣傳、協調推進等工作職責,推進園區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為加快構建「生態、綠色、發展」型開發區做出了積極貢獻。
  • 鳳陽:推進「五綠」建設 打造生態城市
    「十三五」以來,鳳陽縣牢固樹立「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理念,以林長制改革和示範區創建為統領,協調推進「五綠」建設,全面實施森林增長和林業增綠增效行動,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和「四旁四邊四創」活動,林業建設取得輝煌成就。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廖小平:堅持綠色教育理念,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廖小平說,為了落實學校綠色教育理念,已面向全校開展林業、生態、環保類校本共同課程,引導學生領略綠色發展的文化底蘊和科技魅力,提高學生的綠色發展意識和綠色創新能力。下一步,學校將以新農科、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深入實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30條,統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為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提供更優質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