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大家好!松米真高興又和大家相聚在夸克星球實驗室。
我們每天住在房子裡生活,去幼兒園,無不是在建築裡面。衣食住行,人類的生活大多依靠著建築的保護。
可見,建築對人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築是一種文化,是構成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築的發展進程反應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築提供給人類一個棲身之地,增強了自信,提供了認同,展示了文化,記錄了歷史,這就是著名建築給人類的意義。
今天,松米給大家介紹的是舉世聞名的一座建築---雪梨市地標建築物「雪梨歌劇院」,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設計的一座結合劇院和廳室的水上綜合建築。
為什麼是他呢?
1956年,丹麥37歲的年輕建築設計師約恩·烏松看到了澳大利亞政府向海外徵集雪梨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雖然對遠在天邊的雪梨根本一無所知,但是憑著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生活積累所迸發的靈感,他完成了這一設計方案,按他後來的解釋,他的設計理念既非風帆,也不是貝殼,而是切開的橘子瓣,但是他對前兩個比喻也非常滿意。
千裡馬遇伯樂---埃洛·沙裡寧
設計師約恩·烏松 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數評委槍斃而出局。後來評選團專家之一,芬蘭籍美國建築師埃洛·沙裡寧來雪梨後,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從廢紙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裡寧看到這個方案後,立刻欣喜若狂,並力排眾議,在評委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遊說工作,最終確立了其優勝地位。
雪梨歌劇院有多出名?
雪梨歌劇院1959年3月開始動工,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以其獨特的建築設計而聞名,雪梨歌劇院外觀上看起來有三個巨大的殼片,由現澆鋼筋混凝土搭建而成,南北長186米,東西寬97米,看起來像是三個三角形壓在沙灘上。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每年在雪梨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
歌劇院內部什麼樣子的呢?
雖然叫做雪梨歌劇院,實際上是一個表演藝術中心。包括音樂廳、歌劇院、戲劇表演場、演播室、接待大廳,以及藏有檔案材料的圖書館、化裝室、排練室、餐廳和大廳酒吧等。
音樂廳是雪梨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音樂廳是歌劇院的中心,專門設計的新型吸聲天花板和反射鏡能夠更好地向舞臺上的表演者和大廳各處的觀眾傳遞聲音。
歌劇廳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
除此之外,雪梨歌劇院還有創意學習中心。專門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的學習中心,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建築創新方面的知識和實驗。
科學工作坊
接下來,松米就來教大家做一做如何拼裝迷你雪梨歌劇院吧!
讓我們來看看本次實驗需要的材料吧:地基、尖頂若干、下層地板、上層地板。
第一步:把白色尖頂按序號依次安裝到上層地板,並將對應大小的玻璃安裝到白色尖頂下
第二步:將安裝好屋頂的上層地板拼裝到藍色地基上
第三步:用四個不同大小的圍欄將拼接好的上層地板連接到藍色地基上
第四步:把下層地板安裝到藍色地基上
這樣,我們的雪梨歌劇院迷你版就做成啦!趕快拍個照吧,留念吧!
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雪梨的魂魄
雪梨歌劇院不僅是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雪梨的魂魄。
清晨、黃昏或晚上,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雪梨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採。從遠處看,雪梨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著所有人的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從近處看,它就像一個陳放著貝殼的大展臺,貝殼也爭先恐後地等著太陽升起。
幾十年來,雪梨歌劇院陪伴雪梨人一同成長,雪梨人在這裡長大,結婚,舉辦婚禮,就這樣成為雪梨人民心中無可替代的建築物,成為全世界人民認識澳大利亞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