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明義丨《孝經》:古代為何推崇以孝治天下?

2020-12-20 環球讀者

文/林覺

導讀:「孝治天下」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種非常重要和獨特的理念。歷史上,包括漢、魏、晉、南北朝、明等在內的多個朝代,官方都極力推行這一理念。「孝」原本是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一種德性,不過,它並非先秦儒家唯一推崇的德性,在「孝」之外,同樣得到高度讚揚的德性還包括了悌、義、忠、信、勇、誠等等。但為什麼只有「孝」成為了中國古代王朝進行政治治理的指導性原則?「孝」作為一種對親子之間的道德規定,是如何用來治天下的呢?

「孝治天下」這一理念最初的依據,就是來自《孝經·孝治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在孔子的追溯中,上古時代的聖明天子,就已經開始用「孝」來治理天下了。那麼,古昔聖王是如何做的呢?孔子說:古時候的聖明天子,用孝道來治理天下,就連小國的使臣都以禮相待,不遺忘疏忽,何況是公侯伯子男這樣的諸侯國國君呢?

因此才會得到天下萬國愛戴和擁護,諸侯國的國君們紛紛前往天子都城,按照各自的職分幫助天子籌備祭祀先祖的典禮。治理一方國土的諸侯,連鰥夫寡婦都以禮相待,不敢輕慢,何況是對於他手下的士人和百姓呢?因此獲得了百姓的擁戴,百姓們都願意獻出他們所有的東西,幫助國君祭祀先祖。治理採邑的卿大夫,不敢怠慢他的奴僕,何況對待他們的妻子和子女呢?因此就會獲得家中之人的愛戴,從而幫助卿大夫侍奉他的雙親。由此,父母在世的時候能夠過得平靜安樂,去世後也能得到妥善的祭祀,從而天下和順平穩,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可以看到,天子之所以能夠以孝治天下,首先是他作為天下之主起到的示範作用。正因有了天子的垂範,天子之下的諸侯國君、卿大夫才能夠紛起效法。但《孝治章》中所呈現的「孝治天下」的場景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並不是通過天子本人奉養雙親的舉動,號召天下人模仿,而是通過在政治上禮遇臣屬,獲得臣屬們的真心擁戴,從而能夠在天下人的傾慕和順服下,善待自己的父母。

可是,這些內容和「孝」有什麼關係呢?在《論語》中,孔子曾經對「孝」做過一個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孝」在就是要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善待他們,在他們去世後能夠很好地祭祀他們。因此,在國家政治中的「孝治」,最核心的內容其實是,在孝親的宏觀目的下,通過一種妥善的政治治理,讓從天子到平民的每一層級之人,都扮演好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只要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那麼,對父母的侍奉和祭祀,也就會順利和自然地進行。

這也正是《孝經》論「孝」有別於其他典籍論「孝」的關鍵之處:《孝經》所討論的「孝」,遠遠超過了父子倫理的範疇,它不是教人如何在私人領域處理父子之間的相處道德,而是要在一種政治生活中對「孝」進行認識,通過「孝」,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政教體系。也正是由於《孝經》對「孝」的這一定位和理解,因此,只有「孝」而不是悌、義、忠、信、勇、誠,承擔起了「治天下」的角色。

相關焦點

  • 讀經明義丨《孝經》:天經地義一孝道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孝經·三才章》這是《孝經·三才章》的內容。
  • 讀經明義丨《孝經》:忠孝並舉 心懷天下
    作者:凌俊峰導讀:一部兩三千字左右的《孝經》,對中國文化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孝經》「忠孝並舉「,弘揚了孝道的積極價值,塑造了中國人心懷天下的性格與胸襟。一部兩三千字左右的《孝經》,對中國文化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 古代統治者為何推崇以「以孝治天下」
    其中對「孝」闡述深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這早在春秋時期形成的經典著作《論語》中便可窺探一二。  在論語第一篇有子即對孝做出了闡述: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 秦漢史:漢朝以孝治天下,八十歲的老人,每月給一石米,二十斤肉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漢代特別重視孝道。「漢以孝治天下」,孝的觀念對漢代人間倫理及社會政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孝在漢代有一個發展演變過程。漢初,承秦之弊,社會秩序極為混亂為了免蹈亡秦覆轍,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漢代統治者在各方面都作了努力。
  • 紅樓世相:以孝治天下
    開頭先說了一堆,說空空道人檢點此書,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在第十六回又順筆帶了一句歌功頌德的好話: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世上至大莫如「孝」字。 於是「孝」字便成了道德標杆。所有電視報紙網絡總之一切媒體,都圍繞「孝」這個主旋律做文章。
  • 孔子推崇的王道思想為什麼打不贏法家的霸道思想?
    「王道」一詞出於《尚書》,其言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王道最初用來代指堯舜、周公等古代聖王的治世之道,即先王之道,後來經孔子孟子等儒學大家的總結歸納,演變為君主以仁義治理天下的儒家治世思想。
  • 忠VS孝:李密「多顧茅廬」也不出仕,為何西晉把孝放在第一位?
    據《晉書》當中評價李密稱:「其餘群子,並孝養可崇,清風素範,高山景行,會其宗流,同斯志也。」可知李密品行無缺。2.孝名天下傳,為孝辭官的李密其次,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李密辭官的「傳奇經歷」。除此之外,在古代對於孝道也是極其重視的,哪怕是皇帝被拒絕之後還得要嘉獎一番。據《華陽國志》當心記載晉武帝被拒絕後的反映稱稱:「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因此,「重孝」是李密辭官的原因之一。
  • 《孝經》:家庭和睦了,社會、國家也就和諧了
    (歡迎關注,帶您共同學習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在是雲南正本傳統文化「每日經典」節目時間,今天我們一起研討:《孝經》裡說:「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石臺孝經
    《石臺孝經》刻於唐天寶四載(745),又名《唐玄宗注孝經碑》《唐明皇八分書孝經》《唐明皇注孝經》。此碑由四塊高各590釐米、寬各120釐米的長方形細石合成而刻。額題「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共16字,4行,篆書。
  • 不常看望老人將違法,「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孝經》以「孝」為中心,通過孔子與其門人曾參談話的形式,對孝的價值、意義、作用以及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集中的闡述,是一部儒家孝倫理的系統化著作。《孝經》認為,「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兩千字,是十三經中篇幅最短的一部。
  • 《清平樂》中提到的孝和禮,源於這兩部著作,盡顯傳統文化的精髓
    以愛戴恭敬的心去盡心盡力侍奉雙親,這樣的德行就會教化天下的黎民百姓,使得他們紛紛遵守並效仿,孝心和孝行遍布四海。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對於普通人而言,自己的孝僅僅只是對於自己的父母長輩,甚至沒有法律或者輿論的強力約束;而天子則不同,既受命於人民掌管天下,一言一行都時刻展現在平民大臣的面前,必須時刻以身作則,才能樹立良好的形象,政權和威信才能穩固。
  • 冊立禮儀特別隆重繁瑣,源於中國古代宮廷文化
    唐朝宮殿中國曆朝歷代冊立太子的儀式都十分隆重。中國古代的宮廷是不折不扣的禮儀繁縟的特殊世界,冊立太子的儀式是中國宮廷中較為重要而隆重的幾大儀式之一。這是中國宮廷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有著濃厚的封建君王生活色彩。作為中華文化圈內的特殊國家——日本,自然而然深受中國文化的薰陶,日本皇太子的冊立也帶有濃厚的中國宮廷文化色彩。公元1860年,日本未來的明治天皇祐宮年僅八歲。
  • 馬融忠經閱讀有感
    馬融有感於經學中有孝經卻沒忠經,認為忠與孝是同等重的,於是仿孝經的體例編寫了一部忠經,忠經也同孝經一樣分為十八章。 孝經是儒學中重要的部份,相傳為曾子弟子所作,孝經通過孔子與曾子的對話來闡述孝道。孝經每章的未尾,為選取詩經中的幾句詩來加強說服力。忠經的每章的未尾也有尚書和詩經的句子。
  • 《孝經》八大經典名言警句,將孝道傳承下去!
    《孝經》在儒家經典中,是字數最少的一部。其經文部分,只有1778個字。然而早在漢代,《孝經》便已成為經學的入門參考讀物。由於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倫理關係,所以很容易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一、禮者,敬而已矣。
  • 周公被尊為「元聖」,比孔子地位還要高,他究竟為何受後世推崇?
    唐以後,人們多表孔子的地位、學說,很少提及周公,宋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朱熹等也皆推崇孔子,致使今人只知孔子的偉大,對周公的了解卻很有限。其實,在唐以前,周公的地位要遠高於孔子,在古代的祭祀中周公一直為主祭,而孔子則為「配享」。西漢王莽「託古改制」便極力推崇周公,將自己比作周公,只差和他老人家同姓了。
  • 【三綱五常】跪羊圖+百孝經
    處世為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和天。積德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兒女心無論在何地給雙親一聲感恩您給雙親一聲感恩您第一 懷胎守護恩 頌曰累劫因緣重 今來託母胎月逾生五臟 七七六精開體重如山嶽 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 妝鏡惹塵埃第二 臨產受苦恩 頌曰懷經十個月
  • 荀子研究丨以禮治孝與從義從道——荀子孝道觀及其啟示
    《荀子》一書共出現孝字達47次之多,基本以「孝悌」、「孝子」等詞的面目出現。由此可見荀子非常重視孝道觀念。另《荀子》一書從未批評曾子這一思孟學派的鼻祖,反而多次讓其以「論孝者的面目」出場(曾子在《荀子》中出現了9次,有8次是出來論孝。眾所周知,曾子是儒家的重要傳承人,有「宗聖」之稱。他曾參與《論語》的編寫,著作有《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可見荀子非常認可曾子為代表的儒家孝道觀念。
  • 讀經明義丨《荀子》:為何君子都愛登高望遠?
    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臨送目,俯瞰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將一切一覽無餘、盡收眼底,頓時有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全新觀感。所以他說:「君子登高必賦」。只有賦詩才能傳達其感受。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讓荀子感嘆「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讓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情不自禁地高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讓年輕的杜甫登泰山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闊詩句,年老之時,又寫下了《登樓》、《登高》千古名篇。登高是如何讓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按捺不住詩情而揮毫為詩為文?
  • 上天給我一個小天使——讀經治好了女兒的智障
    讀經有十日百遍讀經法,及七日百遍法等等,方法及量因當下能力而定,最好是帶讀者能跟著背,才能懂得技巧和喜歡讀經,孩子也才能樂於其中,讀經後記憶力和聰明度會增加,一定要要求規矩和品德及習勞,把經書用在生活上,才不會又造出秦檜來。已會背的經書,要時時溫習及背讀,所謂看讀百遍,背讀百遍,終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