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看望老人將違法,「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2020-12-24 歷史長河洗個澡

《孝經》以「孝」為中心,通過孔子與其門人曾參談話的形式,對孝的價值、意義、作用以及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集中的闡述,是一部儒家孝倫理的系統化著作。

《孝經》認為,「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兩千字,是十三經中篇幅最短的一部。

《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法律(刑律)聯繫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關係和道德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經1996年8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8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0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修訂,201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2號公布。《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分總則、家庭贍養與扶養、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優待、宜居環境、參與社會發展、法律責任、附則9章85條,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不常看望老人將違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心中懷著感恩,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感謝著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在父母勞累後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幫母親洗碗,掃地,疊衣服。

與父母多說說知心話,多交流,有事就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他們擔心。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為了我們他們多麼辛苦。用心去傾聽父母的煩惱,讓父母減少點壓力。心懷感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心懷祝福,祝福父母,天天快樂,天天幸福。

相關焦點

  • 「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中國傳統「禮」文化
    由祭祀時所用的器物,引申為重要儀式,進而逐步抽象化,擴展適用於君臣之義、父子之倫、夫婦之別、長幼之序、貴賤之等、爵賞之施、上下之際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的禮儀。此外,在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下,人道及社會的章法來自於天,天是人們學習效法的對象。《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 什麼是「孝」呢?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孔子曾說過,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所謂「色難」就是時時刻刻給父母好臉色,是最難的孝敬,所以我們把「孝」也稱為「孝敬」或「孝順」。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人之行,莫大於孝
    文/梨江水《孝經》是以「孝」為中心,是比較集中地闡述儒家倫理思想的著作。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於秦漢之際。作為中國傳統的十三經之一,它是十三經中經文最短的一部,雖僅有1799字,但它闡述的道理卻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老人之老 大孝尊親
    華南區:蔣君英 報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020年7月23日上午,湖南婁底雙峰國藩課堂志願者,在洪山殿養老院胡院長盛情邀請下,來到洪山殿永紅村看望老年朋友們並為其打掃衛生義務演出。為保護老人健康,他們先消毒雙手,量好體溫戴上口罩排隊入場,鎮上村上以及養老院多名領導早早地布置好場地迎接,志願者扶老人們一一入座,胡院長對整個活動致歡迎詞並對志願者善舉表示衷心的感謝。演出在舞蹈《開門紅》拉開了序幕,接著還表演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祖國頌》等等節目。
  • 慈孝宣之於民 幫扶助之於民——北京市平谷區創設村(社區)「慈孝堂...
    這些款項都將用於村裡高齡老人、困難群眾、大病患者的救助。」磚瓦窯村黨支部書記郭俊來高興地說。「慈孝堂」的成立,使慈善理念在鄉村進一步深入人心。「在建立『慈孝堂』的過程中,各村逐步形成了互助互愛、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良好道德風尚,提高了社會公眾的慈善意識和公益觀念,增強了村集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王文忠說。
  • 《銳解漢字》之「孝」:百善孝為先
    有男德、女德之分,還有老八德、新八德之別。老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新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老子強調的「三寶」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看重的三項品德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管仲強調的國之「四維」是:禮、義、廉、恥。古代還有五常的說法,指的是仁、義、禮、智、信。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為道德之本。
  • 道之以德 為之以民
    上古先民們對天人關係和人際關係認知不清,辨析不明,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和統治者的強大威勢面前,只能籠統地把統治者的權力來源歸因於神秘的「天」,中國古代所謂「天意」、「天命」、「天子」的說法,就反映了這樣的混沌心理。如果把「天」人格化為有意志的主宰者,「天」就變成了「神」,所謂「君權神授」的說法,就是這種天命心理的變遷。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賞析 / 張佳、音頻 / 張佳如今所謂的孝,只說能把父母養活了便足夠了。但是狗和馬也能得到飼養,如果內心不保有一份對父母的尊敬之情,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還有什麼區別呢?儒家尤為重視孝道,十三經中處處皆有談及孝的義理,更有《孝經》把孝當作至德要道,將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烏鴉尚會反哺,羔羊亦能跪乳,作為萬靈之長的人類,如果僅僅只是維持父母的溫飽而已,那和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禮記》有云:「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孟子》亦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 朱嘉:孝不僅是行仁之本,還是行義、禮、智之本
    在朱嘉看來,仁是本,沒有本上加本的道理,孝不是仁之本,而是仁之末。他把行仁比作水流經池子,有第一池、第二池、第三池 必須先流經第一池,才能流經第二池、第三池 孝是第一個池子,仁民是第二個池子,愛物是第三個池子。行仁自孝開始,換句話說,孝是行仁之本。「但是愛親愛兄是行仁之本。
  • 中華傳統美德之——孝
    《孝經》內容是「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孔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孝道。孝一直被認為是孔子仁學的基礎,儒家思想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佔了極重的分量,所謂「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是仁之本。儒家思想中,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間的關係,橫向延伸成朋友間的「義」。
  • 用孝養之心對待天下父母
    《論語》《孝經》中記載的孔子關於「孝」的言論,將「善事父母」提升到了一個突出的位置,並把孝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觀點,則進一步闡揚了「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理想。此後,「孝文化」美德,經年累世,延續至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論語》品讀:孝是人倫之本
    百善孝為□葉超英孝的話題由來已久,經久不衰。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孝的重視曾經無以復加,把孝的地位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孝經·三才章第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認為孝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老百姓挺自然的、普遍的行為。孔子在《論語》有十餘處提到孝,是把孝當作了人生的根本:「本立而道生」,只有確立了這個根本,才能有其他。曾有王朝提出以孝治天下,要當官,先看你是否「孝順親長、廉能正直」,「孝」被排在第一位。例如漢朝,「舉孝廉」成為了當時的選官制度。
  • 「天之經,地之義」,讓雕塑帶領我們一起走進孝文化
    說罷與弟弟叩頭不止,這時閔公被兒子一番合乎情理的正語之言打動了,看了看幾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腸軟了下來,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罷了,罷了,你們都下去吧。兩個兒子趕緊扶起母親,這時如夢初醒的母親,激動地抱著兩個兒子痛哭失聲,她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關鍵的時刻,大兒子竟然救了她一命。
  • 百善孝為先,人之行,莫大於孝,塑造中華美德的《孝經》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 發地藏之大願 行地藏之大孝
    我們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在這娑婆國土五濁惡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所以博得十方諸佛的讚嘆。如『阿彌陀經』中說:「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儒家的孝,孝親;法家的孝,孝國;以孝治國的實質是儒法治國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義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禮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在傳統的儒家中,仁義忠信禮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而曾子將這些內容都和孝聯繫在一起,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仁愛。
  • 先談仁、義、禮、孝、德
    孔子只要求仁義禮這是最樸素的儒家何謂「義」,我們都有義不容辭的說法,義者,不是正義之本意,如果解釋為義務,我覺得更為貼切我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知道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易者,只有順天應命,而沒有愚忠愚孝,而且也是很推祟天下無道,湯武革命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之道,即為民心。雖然和道家之道是同一個字,但和道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天之道要表達的意思絕不相同,大相逕庭。孝之一詞,始終貫穿論語,是仁之根本呢?
  • 文史話瓜州來了|德行禮俗之「孝」文化(上)~內有精彩視頻哦
    古聖人概括為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稱為「八德」, 這是做人的修養要素。這「八德」以「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其中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最後一個字是「善」字, 「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嗎!
  •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雖然說老天讓壞人做壞人,就是對壞人最大的懲罰,但壞人作惡多端時並不自知,且很享受這個過程,享受行不義帶來的邪惡快感,一副很得意的樣子,小人常得志,這讓好人更覺得世道不公沒有天理。「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鄢》,鄭莊公說這話時忠臣祭仲給他建議,讓他認清楚其生母武姜和受母寵愛的弟弟共叔段的狼子野心,出兵討伐,除掉他們。莊公沒有聽從,他不過是在等待時機而已。
  • 記者手記 舐犢之情與反哺之義
    但孩子主動給患病父母捐髓的例子卻少之又少,即便孩子有捐獻的想法,多因父母有顧慮而作罷。正因此,這份兒子對於母親難得的愛和堅持,打動了醫護人員。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說的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餵母鴉的情義。孝順父母,回報養育之恩本是一種美德。 不久前,一條新聞感動網絡:為給白血病父親捐骨髓,河南新鄉11歲男孩一個月增肥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