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中國傳統「禮」文化

2020-12-24 大道知行知行堂

中華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禮」的起源

《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字形學來看,「禮」的 「示」字旁,表示與祭祀相關,其實 「示」字旁是後加的,「禮」的本字就是 「豊」,本身就可以表示祭祀的含義。

「豊」與 「豐」,在甲骨文中是同一個字,表示禮器(豆) 中盛滿作為祭品的兩串玉器,乃二玉在器之形,《尚書·盤庚》說 「具乃貝玉」,就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代表祭祀的含義。由祭祀時所用的器物,引申為重要儀式,進而逐步抽象化,擴展適用於君臣之義、父子之倫、夫婦之別、長幼之序、貴賤之等、爵賞之施、上下之際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的禮儀。

此外,在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下,人道及社會的章法來自於天,天是人們學習效法的對象。《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所謂 「有物有則」,即自然事物的規律,正是自然法則。所謂 「懿德」,是人類法則,由此可見,人類法則來源於自然法則,而「禮」正是人類法則的總匯。《周易·序卦》把這個道理說得更清楚,「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從「天地」一直說到「禮義」,在這裡,自然秩序成為社會秩序的依據。

「禮」的作用

首先「禮」的出現是人們人性管理的需要。人性中的欲望是需要限制的,需要一個分寸,無論是孟子講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最終都強調把握這個「度」。孟子認為,過度地追求權力和貪婪等欲望必有後患,「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荀子認為,只有不加控制的過「度」的各種天性慾望才是「惡」的,不可「順是」為之,要對它們加以引導和控制,才能使人抑「惡」向「善」。

其次,「禮教」是人格完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孔子所謂「不學禮,無以立」,指明「禮教」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在禮儀形式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規範和習慣,以更好地維繫處理人倫關係並在社會中立足。如中國古代的成年禮——「冠禮」,通過「冠禮」,將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他的一言一行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無所顧忌,他的肩膀也增添了幾分擔當,從此他要對他的所作所為付出責任,並像成年人一樣處理好家庭、社會的各層關係。

再者,禮教除了對人性管理、人格修養等作用外,對社會秩序的維護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禮」的本質是一種規範,目的是要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禮」具有決定親疏、判斷嫌疑、分別異同、明辨是非的作用,它是道德的標準、教化的手段、是非的準則,是政治關係和人倫關係的名分定位體系。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邏輯起點與核心觀念之一的「禮」文化,曾經擔負過我國傳統社會各個時期人性教化和國家與社會治理的歷史使命,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相關焦點

  • 不常看望老人將違法,「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孝經》認為,「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兩千字,是十三經中篇幅最短的一部。
  • 道之以德 為之以民
    上古先民們對天人關係和人際關係認知不清,辨析不明,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和統治者的強大威勢面前,只能籠統地把統治者的權力來源歸因於神秘的「天」,中國古代所謂「天意」、「天命」、「天子」的說法,就反映了這樣的混沌心理。如果把「天」人格化為有意志的主宰者,「天」就變成了「神」,所謂「君權神授」的說法,就是這種天命心理的變遷。
  •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代文化是禮樂文化,所以,「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繞不開的一章。那麼,「禮」究竟是什麼呢?遍翻中國古籍,談到「禮」時其含義千姿百態,其內容包羅萬象,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下面幾方面的內容。§「禮」是人與獸類相區別的標誌:人作為靈長類動物,與動物有共性,也有很大的區別。區別究竟在哪裡呢?
  • 新華字典之儒家傳統文化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禮記》 「上下相親謂之仁」,「仁者,可以觀其愛焉」,「溫良者,仁之本也 。」《論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智聰明,見識,機智,有遠見。《淮南子·俶真》「智者,心之府也。」」《管子》「四時能變謂之智。」
  • 中國傳統之治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
    在經過時代的揀擇與文化的形塑後,道德規範發展成為維繫社會倫理秩序和評價個人行為道德價值的基本標準。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作為一種規模宏大、系統嚴密的思想體系,其特色與理想既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又曾深刻影響了古今社會的發展。討論道德操守所涉及的八個德目,有助於認識和理解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也能有益於從總體上把握中華民族傳統倫理思想的未來發展。
  • 重審「禮」之內涵:「禮教吃人」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
    例如,要稱謂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都需要在上述的層面上得到全面揭示才可成立和完成。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正是靠著這個「禮文化」實現了這一點。通俗地說,禮文化幾乎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全部及其特徵。
  • 薑湯道德經:下德無德,上禮無禮,亂之首而愚之始
    所以義一定要有做作為,要博愛,要兼愛,所以哪怕義薄雲天,至高無上的義,都是違背無為違背天道的強力作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禮做到了極致卻沒有任何回應,卻擼起袖子伸出手臂,把(不懂禮的人)強拉過來按在地上行禮!
  • 「有情有義 有禮有品」,讓徐州因為「有禮」而更熱烈更生動
    瀏覽企業報送的「徐州有禮」備選品類,機械模型、文創產品、特色農產品,琳琅滿目,突然之間就有一種感動盈滿心間,感動於企業創新的用心,感動於徐州文創產品之豐富。《禮記·曲禮上》說:「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言行舉止有禮,待人接物有禮,是基本道德規範,「尚文崇禮」在傳統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首屆伴手禮評選的意義其實是超脫於簡單的產品營銷之上的。
  •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西安孔廟之禮門和義路門
    耐人尋味的是,通常孔廟不設南門,而開西門(禮門)和東門(義路門)。這是因為孔子在我國古代的地位很高,可以說是尊貴無比、高山仰止,若開南門則被視為不敬,於是便在孔廟南邊修建照壁(影壁、塞門)來擋住視線,並在其西、東分別開禮門、義路門二門,供人們出入。據《孟子·萬章章句下》一文載,「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吾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意思是說,唯此兩門供君子出入。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發展的見證。漢字的出現已有近8000年的歷史,從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到仰韶文化時期的文字圖形,到殷商時代轉化成成熟而系統的甲骨文,再經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漢代的隸書,唐代的楷書,草書,行書,以致形成今天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最富魅力和美感的語言溝通手段和信息交流工具。
  • 細說中國文化關鍵詞之「義」,品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只要是一個中國人,生長在中國,他就永遠離不開中國文化這片土壤。違背了民族大義和社會正義,你再怎麼想要獨善其身,高高掛起都沒用。這個責就是我們共同的義務,說的通俗點就叫行俠仗義。可以這麼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義」是一條道德底線,在仁、義、禮、智、信這個被稱為五常的社會倫理體系之中,「仁」不可強求,「禮」不能硬逼,「智」難以勉強,「信」無法確保。但是「義」絕不能缺失,因為這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而是願不願,肯不肯的問題。
  • 中國傳統之治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
    在經過時代的揀擇與文化的形塑後,道德規範發展成為維繫社會倫理秩序和評價個人行為道德價值的基本標準。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作為一種規模宏大、系統嚴密的思想體系,其特色與理想既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又曾深刻影響了古今社會的發展。討論道德操守所涉及的八個德目,有助於認識和理解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也能有益於從總體上把握中華民族傳統倫理思想的未來發展。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民貴君輕是傳統社會最美麗的政治花朵,是傳統社會關於君王與民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最清醒的認識,這表明孟子是傳統社會最先進的政治思想家。孟子首次在價值判斷上把民眾放在社稷和君王的前面,既是其性善論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政治學說的重要基礎。在孟子看來,民貴君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意味著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就會像桀紂那樣,失民心者失天下。
  • 對「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的誤讀及傳統文化
    《道德經》第一章中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是偏重於「無」的方面,德則偏重於「有」的方面。《道德經》實質上試圖表述的一種對世界運行規律的認識以及對這種規律的運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在「親親」「尊尊」原則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提倡人倫道德,主張崇德明善,經後世發展逐漸形成「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的道德思想體系;道家將「道德」視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墨家建立以「兼愛」和「利」為核心的義利道德學說,倡導「貴利重義」的道德思想;法家直面社會現實,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形成以「法」為基本準繩的獨特的道德觀
  • 淺論儒家之義
    義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範疇,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管子倡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環繞「義」的概念作了交集。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朱熹指出:「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 敬畏之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這裡,著重談一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畏之心」。人敬畏天地,善待大自然,就會得到天佑地護,得到大自然的厚愛與饋贈;反之,就會受到天災人禍的嚴懲。所以,中國儒家倡導「天人合一」,道家主張「道法自然」,人和天地萬物要和諧相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真正做到天、地、人合一,就一定身心健康,事業興旺,家庭和順。
  • 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敬畏之心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這裡,著重談一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畏之心」。1敬畏神明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敬天信神的。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人是神創造的,天地萬物是神創造的,宇宙天體也是神創造的。
  •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四:禮
    在中華文化中,這種規範就是禮。以上義、群、和三項都屬內在的精神、價值,也都通過禮而落實。《論語》講仁,「克己復禮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講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講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講為政,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講教學,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總之,一切都落實到禮上;「不學禮,無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