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乾不是咱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說是160多年前一個不幸海難中偶得的副產品。
一艘英國船觸礁擱淺法國比斯開灣。僥倖逃到小島的船員,在風平浪靜後回船上尋找食物,那儲存的麵粉、糖和奶油都被水泡成一團。他們把它搓成一個個小麵團,用火烤熟了吃。沒想到,這個發酵的混合麵團,烤出的味道竟如此鬆脆味美。脫險回國後,船員們為了紀念,又用同樣方法製作了這些小麵團,並以他們遇難地比斯開命名。就這樣,餅乾就叫做了「比斯開」(Biscui)。
圖說:傳說中的餅乾誕生地——法國比斯開灣。
從小到大,吃的餅乾不算少了;有國產有進口,有普通有高級。在眾多的餅乾裡,吃得較多的是梳打餅乾;現在仍是家中常備。父親在部隊時,無論在浙江還是江蘇,母親探親是必帶梳打餅乾的。
圖說:我家必備的梳打餅乾。
1801年(清嘉慶六年),梳打餅乾誕生美國麻薩諸塞州諾福克縣一個叫米爾頓的小鎮。別看鎮小,1924年還誕生了第41任美國總統老布希。
圖說:米爾頓還是迪士尼《Kim Possible》(《麻辣女孩》)的情節地。
梳打餅乾原名「克力架」(Cracker),說當年做這餅乾時,發出「克力架」樣的聲響,因而也不再費勁絞腦子為餅乾起名,就此拿來命名。又說「梳打」是香港人叫出來的,難道是粵語「英格利西」(English)的讀法?在日常生活中,「梳打」還被寫成「蘇打」,不知是出自誰家發明。
圖說:「梳打」「蘇打」,打造一個酥。
在美國,梳打餅乾在南北戰爭時開始傳遍全國。在上海,做梳打名氣最響的是泰康食品廠,得過國家銀獎。泰康誕生於1914年,做南北貨的萬康和做百貨食品的華德泰強強聯手,「泰康」就是從兩家原招牌中各取一字。1928年,泰康總管理處從濟南遷入上海,有點500強入駐的意思。五年後,在小木橋路購地18畝建廠,並向英國培克公司購買當時最新的餅乾製造機,為中國最早引進的國際食品先進生產設備。解放後成上海規模最大的餅乾生產企業,LOGO是只昂首報曉的金雞,牌子定「金雞」是取其諧音「經濟」,意在實惠;這一點是上海人、也是全國人民歡喜的。
圖說:忘不了的泰康雄雞。
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泰康新開發了蔥油味香、入口酥鬆的萬年青梳打和奶味十足的奶油梳打。70年代又推出蘑菇梳打和茄汁梳打。除了金雞牌梳打,早年的馬頭牌梳打也小有名氣,它是1933年搬到上海的香港馬寶山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
圖說:我比較歡喜香蔥梳打。
梳打餅乾基本以鹹味為主,外形多為正方形和長方形;有的於表面還抹上細細的鹽。它是發酵過的,吃起來特別的酥鬆。又因加入了油,餅乾顯得油潤。平時吃梳打,多是當點心;感到口乾了,就喝茶水,據說老外吃時,還有有配湯的。
上海人家是歡喜做炸豬排,炸豬排是需要麵包粉,把它在豬排表面粘上一層,然後開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麵包粉不好買;於是窮則思變,就土法上馬,把梳打餅乾碾得細碎,當作麵包粉。
圖說:梳打餅乾碾得成粉,炸豬排的黃金搭檔。
曾經聽到過這麼一說,吃梳打餅乾對胃病患者有益。可現在說它不僅含鹽含脂肪高,而且高溫烘烤會使其中潛在致癌物丙烯醯氨含量增加。因而又聽到這麼一說:每周吃3次,每次不超過50克,弄得像吃藥一樣。我雖一個月吃不上幾回,可每次的量卻不止50克,看來又得小心。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