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火鍋,重慶和海底撈肯定是少不了的。重慶的火鍋早就成了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當地人吃火鍋幾乎都是一種習慣,每到傍晚,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就肯定有人在吃火鍋。
有愛吃火鍋的人當然也就養育了一批專門做火鍋的企業。據統計,重慶地區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火鍋企業就有10家,德莊、小天鵝、秦媽、孔亮、蘇大姐等大型火鍋品牌都出自這裡,重慶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宇宙火鍋中心。」
關於火鍋,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海底撈。它不僅是火鍋品類的第一品牌,同樣也是整個餐飲行業的第一品牌。1994年,海底撈第一家火鍋店在四川簡陽開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底撈已經在全國擁有一百多家直營門店,而且有望在2018年成為中國第一家年入百億的餐飲品牌。
海底撈在火鍋行業內的地位無人能及,然而這一家靠火鍋出名的企業,在「火鍋之城」重慶卻沒有一家分店,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火鍋的起源了,火鍋到底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
曾有人撰文稱,重慶兩江(長江、嘉陵江)江流之處的朝天門,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宰牛後只要其肉、骨、皮,但卻將牛內臟棄之不用,碼頭的工人、水手將其撿回,洗淨後倒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之物,煮而食之,一來飽腹,二來驅寒、祛溼,久而久之,就成了重慶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氣的麻辣毛肚火鍋。
麻辣火鍋是碼頭工人發明的,自然一開始就充滿了接地氣的市井文化。重慶夏天氣溫高,很多時候還沒來得及吃火鍋就已汗流浹背。因此,當地很多男士吃火鍋常常「赤膊上陣」,只要吃得高興,聊得來,大家就坐一桌吃喝,根本不管什麼紳士風度。曾有一個當地的火鍋老闆說:
「不怕你們笑話,你知道我們重慶人過去都是怎麼吃火鍋的嗎?一桌子走人,簡單收拾下桌子,也不換鍋底,另外一撥人馬上就上桌,就著人家的鍋底繼續吃,那火鍋是鍋底煮的時間越長味道越好,巴適得很!」
海底撈這種以服務見長的企業,看到重慶人吃火鍋時揮汗如雨、划拳如令、一派豪氣的景象,恐怕也不知道該怎麼服務了吧,海底撈沒有開在這裡,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重慶人對於美食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執著,只要聽說哪裡有好吃的火鍋,轉個三趟車,花兩個小時排隊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只要味道好,店破、不好找、排隊等位都是小事。
另外重慶的火鍋店密度大,競爭十分激烈,外來的火鍋品牌很難打開局面。重慶的火鍋店到底多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在重慶找一家火鍋店比找一臺ATM機要容易得多,隨便一個能吃飯的地方,二三十步內絕對有一家火鍋店。
數量眾多的火鍋店,造就了重慶火鍋豐富多變的味道,相比之下海底撈固定配方的味道可就要遜色很多了。海底撈沒有在這裡開店,估計也是出於對重慶市場的敬畏吧。
重慶在中國屬於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比較有錢,但並不是說這裡的顧客對吃飯的價格就不敏感了。
對於一線城市的居民來說,吃一頓海底撈人均100-200,感覺沒什麼,主要原因是他們一個月也就吃那麼一兩次,有的甚至幾個月才吃一次,雖然一次消費的價格很高,但總的來說花費不了多少錢。
但重慶人就完全不同了,火鍋是一定要吃的,而且每個星期最少都要吃一次。如果每頓都要花上一兩百,那每個月在火鍋上的花費就接近1000塊,這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確實有點多啊。
所以相比之下,那些味道好、價格實惠的店,豈不是更好的選擇。
很多成功的餐企都不是發跡於原產地,國民火鍋品牌海底撈發源於四川簡陽,壯大於西安;山西麵食品牌九毛九產生於海口,發展於廣州;遍布全國的重慶雞鍋煲發展於福建莆田,和重慶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些成功的例子都說明了一點,產品並不是越正宗越好,主要還是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海底撈極致的服務正是做到了這一點,才不斷發揚光大。重慶火鍋過於注重味道和價格,雖然在當地做的很好,但它在其他地方的擴張也受到了抑制。
所以說餐飲是標準化和個性化的平衡。個性化可以使餐廳在某一地方活的很好,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完全做不起來;標準化使餐廳在單個地方不佔優勢,但從總體來看,卻更容易發展成為全國性質連鎖大企業。
標準化和個性化,各位老闆會如何抉擇呢?
◇ 聲明:本文系百萬開店老闆的選擇——鋪鋪旺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白名單授權、投稿、素材分享請添加pupuwang001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