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懷寧獨秀論壇"免費訂閱看更多
在懷寧,夜市最熱鬧的地方居然不是縣城,而是古鎮石牌!
石牌鎮憑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明清以來就是皖西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如今,這座古老而年輕的集鎮,每年仍有4萬多噸蔬菜遠銷合肥、武漢、上海等城市,日均交易額超過百萬元。
引導發展」一村一品」
盛夏時節,走進石牌鎮,放眼望去,滿地綠油油的各種蔬菜把田地點綴得滿目碧翠。一座座日光溫室格外耀眼,一股發展蔬菜產業的熱浪撲面而來。
石牌鎮是傳統農業大鎮,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在皖河之水的澆灌下,為蔬菜產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石牌鎮是安徽省農副產品聚散地,蔬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4萬畝,其中大棚蔬菜500多畝,每年蔬菜外銷達4萬多噸,日均交易額超過百萬元,一大批農民通過蔬菜種植走上致富之路。」石牌鎮鎮長陳剛介紹說。
石牌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導發展」一村一品」,形成青圩村的懷山藥,楊段村的芹菜芽、蓮藕,普濟村的芋頭,永固村的大棚茄子、黃瓜、馬鈴薯.
在龍頭村菜農潘結和的塑料大棚內,黃瓜爬滿支架,辣苗青翠壯實。「我們全家人都在侍弄蔬菜,一年也有兩萬元的收入。」深情地望著棚裡的「寶貝」,潘結和充滿喜悅。龍頭村像這樣的塑料大棚有50多畝,年收入30多萬元,這還不是石牌鎮面積最大的。
據了解,由於該鎮依託農民流通組織,流通網絡健全,技術服務措施到位,農民切實從蔬菜產業中得到了實惠,種植積極性非常高,目前,該鎮的蔬菜已銷售往合肥、武漢、九江、安慶等10餘個城市,一大批農民通過蔬菜種植走上致富之路。蔬菜銷售業的興旺,帶動了該鎮運輸、勞務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出現了「一業興,百業旺」的景象。
打響「徽香」蔬菜品牌
石牌鎮永固村菜農陳燕民有五十多畝的蔬菜大棚。「石牌的菜,就是好吃。我家的菜,都是農家肥,也不打農藥,能不好吃嗎?我種的菜都是批發商上門來收。」對於石牌的菜,自家的菜,陳燕民滿滿自豪。「雖然辛苦些,但不用出門打工,一年也能有個上十萬元的收入,滿意了。」
石牌鎮以蔬菜標準園創建為抓手,大力推進基地標準化生產,著力提升科技含量,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推廣和應用,打響「徽香」蔬菜品牌,使蔬菜質量由無公害向有機生產邁進。該鎮農技部門大力引進推廣蔬菜生產良法,實施興菜發展戰略,為蔬菜生產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菜農科技素質,提高蔬菜產業的整體水平。該鎮還鼓勵企業和菜農建立基地蔬菜超市、銷售網點、配送點,發展連鎖經營,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創新蔬菜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提高產銷經營水平。
此外,石牌鎮依託示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立基地檔案和追溯制度,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創新蔬菜現代化營銷方式,在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環節推行全程監控,通過標識標誌、條形碼等手段,建立產品的「身份證」和質量追溯體系。
在石牌鎮楊段村,這裡建成的30000平方米溫室大棚裡種植有辣椒、西紅柿、黃瓜,時值生長旺季正在採摘供應消費市場。從2014年開始,這裡一百多畝蔬菜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已經成為當地菜農學習考察和參照實踐的樣板,據基地負責人介紹,石牌地區蔬菜種植歷史悠久,生產的蔬菜品質優、口感好,遠銷全國各地,為了發揮傳統種菜優勢,石牌鎮學習山東壽光、本省太和縣等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在楊段、普濟兩個村建成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基地300畝,利用日光溫室大棚技術,引種反季節蔬菜,通過完善生產設施擴大基地規模,逐漸發展成為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示範基地和安徽省農科院瓜菜新品種試驗基地。「發展農村經濟,產業興旺是關鍵,要通過政策激勵支持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業,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同時延長農業產業鏈,為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提供全套服務,以增加更多工作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貧困戶就近就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石牌鎮農業站站長陳金林如是說。
「蔬菜夜市」對接大市場
在石牌鎮農副產品交易市場「蔬菜夜市」,每天晚上都能見到堆滿了等待裝車外運的各類時令蔬菜,掛著省內外不同地區牌照的各式運菜車輛穿梭往來,菜農和菜商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晚10點半,建設路上街燈早已如約亮起,在路燈延伸的前方,不斷有車和人的剪影出現,或戴著草帽或繫著頭巾,稀疏間還有手電筒的燈光在閃爍。「蹭蹭蹭……」菜農陳中六駕著他的三輪車趕到了他的老地盤,從清圩村到石牌街上,陳中六用了30分鐘。而此時,他的「老闆」———潛山縣蔬菜批發商徐進早已開著大卡車等候多時。簡單地打過招呼之後,陳中六便將綁在三輪車上的兩箱蓮藕放在了地上,徐進揭開箱蓋,翻了翻,直接放在了身旁的電子秤上。「130(斤),一共260元。」徐進說完,陳中六回了一句「照」,雙方交易完成。陳中六說,他家有3畝池塘,早、晚兩季藕年產量1萬多斤,僅僅賣一個冬天的蓮藕少說也能掙到5萬元的純收入,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
夜已深,但趕集的菜農仍舊絡繹不絕,電瓶車、摩託車、三輪車、卡車,各式各樣「菜車」相繼而至,各種時令蔬菜也陸續現身,菜農們各佔一方地塊,等著菜販前來收購。來到菜農董嫩伢的菜攤旁,董奶奶現年70多歲,家住石牌鎮萬泉村汪家墩,趕三輪車賣菜四十多年,今晚主要賣韭菜。借著燈光,記者俯身細看,一匝匝等長的韭菜被稻草繩綑紮得整整齊齊,韭菜葉上還滾動著清透的水珠。董奶奶說,這32斤韭菜是她一整天的做活兒———早上7點開始用小刀收割,理順、去雜物、清洗、扎把、灑水、擺放,下午5點鐘左右才結束。剛上街不到十分鐘,董奶奶的韭菜就被來自太湖的菜商張維中夫婦全部買下。
「我們出臺多項優惠政策,促進土地流轉,支持發展蔬菜產業,並通過蔬菜夜市等形式多方位拓展銷售渠道,成了遠近有名的『蔬菜之鄉』。石牌鎮鎮長陳剛說。
「石牌水好,土好,菜好吃。施農家肥、不打農藥、批量種植、賣乾淨綠色菜是這些菜農的習慣。」20餘年,太湖菜販張維中每天晚上都要來石牌收購蔬菜,而這裡的蔬菜品質也讓他成為了太湖縣各家菜市場上信得過的「菜老闆」。深夜1點半,「蔬菜夜市」已經相當熱鬧,1.5公裡長的街道兩側全是菜農和菜商,來自江蘇、武漢、合肥、上海的老闆,操著不同的方言卻能彼此融通,車輛相擁,熙熙攘攘,浩如白晝。這樣的「夜市」一直持續到早晨5點左右。
來源:懷寧新聞網(記者 檀志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