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懷寧縣城,當初為何從石牌鎮搬遷到高河鎮?

2020-12-25 小史趣事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其縣位於縣城北端高河鎮,如果將時間追溯到20多年前,淮寧縣不在高河鎮,而是在縣西南部的石牌鎮,那麼懷寧縣為什麼從斯通搬到高河呢?

實際上,石牌鎮並不是從遠古以來的懷寧縣城所在地,淮寧縣最早的建立是在東晉,當時縣城是梅城,現在是千山縣的梅城,在這數百年中,懷寧梅城一直是州,縣,州的所在地。

南宋時期,淮寧刺史遷至今安慶市附近,淮寧可以說是安慶的「母親縣」,解放時期,安慶市與淮寧縣合併成立,在此期間,分區更改頻繁且複雜,淮寧縣尚未廢除,其縣治在安慶市區,三橋,石牌,紅埔這些地方來回走動。

1950年底,淮寧縣由安慶市區遷至石排,淮寧縣成立以來,淮寧縣已搬遷不少於十次,已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觀現象,本以為懷寧縣將永遠紮根於石牌,但在新世紀中,有新的變化。

老縣城石牌鎮位於萬河河畔,它是華陽河的低洼分洪區,有發生洪災的危險,在地理位置上,石牌鎮位於一個角落,沒有鐵路,只有一條省道,交通比較不便,這樣一個沒有優勢的縣,要帶動縣的發展,精神似乎很願意,但是力量不足,因此,在1997年,決定搬到高河,並在2002年正式搬遷。

高河鎮有什麼優勢?交通是最大的優勢,高河鎮有兩條國道,兩條省道,兩條高速公路和安慶西站,交通十分優越,這是石北鎮無法比擬的。

高河鎮由一個小小的城鎮變成了一個佔地約30平方公裡(包括工業區)的大縣,這充分說明了懷寧此舉的正確性,你說什麼?

相關焦點

  • 安徽安慶懷寧縣最大的鎮,人口約10萬,曾是縣城所在地
    註:題文所指的鎮是指縣城之外的鎮,即:不包括縣城所在的鎮。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一共有20個鄉鎮,最大的城鎮當然是縣城了。除了縣城(高河鎮)外,懷寧縣城鎮規模最大的鄉鎮是哪一個呢?答案肯定就是石牌鎮了。因為石牌鎮曾是懷寧老縣城的所在地,曾用縣城的一些標準來打造。「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現在的縣城不在石牌鎮了,石牌的城鎮規模、綜合實力都在縣內是名列前茅的。石牌鎮歷史悠久,又名「石牌口」,其名字來源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懷寧縣城並不是自古就在石牌鎮。在解放年代之前,懷寧的縣城在安慶市區內。
  • 懷寧石牌鄉下走一走,平復下浮躁的心
    它就是位於安徽省懷寧縣的石牌鎮,曾經這裡是懷寧老縣城所在地,著名的懷寧中學和懷寧二中就誕生如此,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在,老懷中後來變更為石牌高中,縣城也從石牌鎮搬遷到了高河鎮 破舊的房屋,家家戶戶屋前都有一個不像樣的花池,有的種了枇杷樹,有的種了桃樹,院牆外的樟樹也不知道是人為栽種的還是自己漲起來的,有的都破壞了院牆,整個屋子看上去接近荒廢,無人問津;在問到屋主人去哪裡了
  • 懷寧高河鎮至安慶市公交「快1線」開通
    為促進懷寧縣與安慶市區同城化發展,滿足群眾出行需要,2017年1月18日,懷寧縣高河鎮至安慶市公交「快1線」正式開通。據了解,該線路由安慶市政府和懷寧縣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門分別許可,安徽交運集團安慶汽運有限公司懷寧分公司與安慶中北巴士公司合作開通。
  • 潛山撤縣立市之後,懷寧撤縣設區是否還很遙遠?
    應該市區與懷寧合併,整個城市的發展重心向西北方向轉移,是安慶市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安慶試圖重新崛起的必然選擇。首先,懷寧縣和安慶市區原本就是一家,分久必合是歷史的必然。在從前那個還沒有安慶市區的時代裡,安慶府的駐地就在懷寧縣,而當時的懷寧縣城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安慶老城區。
  • 安徽懷寧:荷花小鎮助扶貧 助推鄉村振興
    8月26日,懷寧(高河)首屆荷花文化節暨消費扶貧展銷會盛大開幕。本次活動以「相約懷寧,共賞荷韻」為主題,將持續3天。為了促進消費扶貧,開幕式的現場還專門設立了農產品展區,展銷高河鎮以及縣內其他鄉鎮特色農產品,還特別安排了網絡帶貨直播,推介銷售蓮籽系列產品及其他特色農產品。 據了解,本屆荷花文化節還將舉行文藝演出、旗袍走秀、騎行賞荷及黃梅戲專場演出等。
  • 田園變公園 農區變景區 懷寧高河鎮打造「荷花小鎮」
    4月9日,在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看到,上百名村名正在水田裡加緊種植蓮籽,同樣的勞動場景也在周邊的謝山村、粉鋪村上演。「我們在縣城周邊三個村流轉土地4000畝,在4月15日之前蓮籽全部種植下去,再過兩個月就是『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景象了。」
  • 安慶高河鎮街頭,狂追四公裡!
    這天下午2點半高河鎮的方先生的手機突然警報家裡安裝的聯網視頻提醒他有陌生人進入了他家【同期聲】 懷寧縣城居民:方亮亮 然後我開車馬上回家接到報警,民警快速驅車在小區周邊展開搜索很快便發現了那名陌生男子及其同伴的身影【現場聲】他們往哪邊走的 我們到了工行門口
  • 5月26日,懷寧公交線路起止點將臨時調整
    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安徽交運集團懷寧公交有限公司5月22日消息,因5月26日懷寧馬拉松正式賽事的要求,賽道經過的路段將臨時實行全封閉。
  • 【最美老闆娘第2期】懷寧這些女人千萬別小瞧,她們既貌美如花又掙錢養家!
    店名:鹽業超市地址:懷寧石牌建設路2號介紹:石牌鹽業超市是位於石牌鎮最中心的建設路與建新路,中盛路等等五叉路口店名:唯美造型地址:石牌鎮建設路鑫馨商城介紹:維美造型位於石牌鎮,建設路,鑫馨商城,是一家集美容、美發、保健,
  • 在懷寧,夜市最熱鬧的地方居然不是縣城,而是這個鎮!
    點擊上方藍字"懷寧獨秀論壇"免費訂閱看更多       在懷寧,夜市最熱鬧的地方居然不是縣城,而是古鎮石牌!       石牌鎮憑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明清以來就是皖西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石牌鎮是安徽省農副產品聚散地,蔬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4萬畝,其中大棚蔬菜500多畝,每年蔬菜外銷達4萬多噸,日均交易額超過百萬元,一大批農民通過蔬菜種植走上致富之路。」石牌鎮鎮長陳剛介紹說。  石牌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導發展」一村一品」,形成青圩村的懷山藥,楊段村的芹菜芽、蓮藕,普濟村的芋頭,永固村的大棚茄子、黃瓜、馬鈴薯.
  • 央視直播懷寧:抗洪進行時...@懷寧別哭!此刻我們在一起!
    高河鎮稼先路高河鎮振寧學校高河派出所轉移受困的高河鎮老郵政局宿舍居民懷寧,別哭……我們時刻都在關注 7月2日下午,市委書記魏曉明市縣領導到安置點看望受災群眾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向懷寧全體在外的中青年同仁發出倡議:在家鄉防汛抗洪的嚴峻關頭,希望你們能夠迅速返鄉,與家鄉社會青年一起,投身到當地防洪搶險戰鬥中,以實際行動幫助家鄉度過難關!!!
  • 田園變公園 農區變景區 高河鎮打造「荷花小鎮」
    田園變公園 農區變景區 高河鎮打造「荷花小鎮」 2020-04-13 11:50:33   來源:安慶新聞網
  • 源自深山老林、流經嶽西多地的安徽「皖之源」—皖河
    比如天羊山脈以天河尖和羊角山命名,而此山脈北邊延長到霍山境內,南邊則伸入了太湖縣境內。我們這裡仍然按照嶽西命名的來解說。(嶽太潛山脈水系圖,製圖@上騎藝林/安徽人文地理)|皖水在上遊又稱衙前河河水出溫泉鎮後便進入天堂鎮天堂鎮是嶽西縣城所在地皖水穿城而過(嶽西縣城,攝影師@嶽西飛鷹)
  • 懷寧石牌:看大戲舞龍燈 豐收節裡話豐收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又到了碩果纍纍的金秋時節。9月21日,懷寧縣石牌鎮舉辦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慶祝農民豐收節。蔬菜豐收成果展暨扶貧特色農產品展銷會、豐收戲會和舞龍燈助力懷寧農民豐收節等特色活動的舉辦,展示了近年來石牌農業發展新成就、農村生產新變化、農民生活新風貌,為石牌「三農」工作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舞龍飛,鑼鼓喧天。活動當晚,舞龍燈表演吸引了眾多群眾前來觀賞。
  • 我縣加快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今日懷寧 中安在線多媒體報刊平臺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動作為 壓實責任 狠抓落實 我縣加快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本報訊 為實現大項目帶動大發展的戰略目標,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我縣始終把重點工程項目作為發展縣城經濟的主要支撐點
  • 懷寧新購40臺新能源公交車!新車全部上路運營!
    在政府和主管部門及上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懷寧公交公司新購置的40臺安凱牌新能源公交車近日陸續送達懷寧縣高河鎮公交公司所在地。懷寧新公交為使這批車輛早日投入運營,在所有新車送達後我公司即安排員工馬不停蹄地辦理入戶手續。
  • 安徽懷寧網友建議當地一鎮併入鄰縣,省委督查室:已轉交研究
    安徽懷寧縣小市鎮是《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近日,此地傳出了整個鎮「西飛」的呼籲。澎湃新聞8月15日注意到,在安慶市潛山撤縣設市獲批前後,一則將安慶市懷寧縣小市鎮併入潛山的建議出現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
  • 安慶懷寧:石牌鎮致力打造戲曲文化特色小鎮
    > --> 近年來,懷寧縣石牌鎮緊緊圍繞打造「中國戲曲文化的創作創新基地、戲曲人才的培養培訓基地、戲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戲曲藝術的評獎頒獎基地」為核心的國家級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目標,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 安徽懷寧最大圩區面臨險情 已轉移八千群眾(圖)
    人民網懷寧7月3日電 (常國水 嶽曉龍)3日,安慶、宣城、池州、黃山拉響紅色暴雨預警。中午12點,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從合肥出發趕到了安慶市懷寧的最大的圩區楊聯圩,這圩位於黃龍鎮。鎮轄八個村,其中有六個在圩區。2日清晨,楊聯圩的第一道防線團結圩已經潰破,圩區2千畝農田被淹,六個村民組被淹,700人已被緊急轉移。截止到目前,楊聯圩區已經有8000多人被轉移,武警安徽總隊的數十名武警官兵正在一線奮戰,保護圩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