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許都有同感,照著菜譜做的菜沒有味道,有的甚至懷疑菜譜的真實性,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當然,有些菜譜純粹是瞎寫的,所以建議大家買菜譜時,儘量買權威人士的。
細節變化
菜譜是經過司廚者反覆試驗的結果,上面所記錄的份量,比如說,像加醋50克,而在實際操作中,應相應要多一些,應該把它的揮發性考慮進去,像糖的加入,只要不要求明顯吃出糖味的菜餚,你抱著寧少勿多的指導思想去放,就不會出差錯......所以,必須要經過反覆研究每一個細節變化,你就會發現,原來菜譜是真實的。
火候掌握
火候的掌握,專業術語不好理解,大家經常看到這樣的字樣,「作料炒至吐油,酥香就可以了」,而這個標準到是什麼時間為最好,我們也往往把不準,下面就以炒豆瓣為例,談一談看法。
豆瓣下鍋要用溫油,這時,要掌握好油的用量,不能太多,以能剛把豆瓣解開就可以了,(這時,會給人一種錯覺,就是豆瓣下鍋時,油沒了,大多數人會認為油少了,繼續往鍋裡加油,結果到最後,油卻多了,呈香味成份的物質都散落油中,所以豆瓣就不會香了)用小火慢慢炒制就可以了。
大家知道,豆瓣是經過發酵過的,有相當多的水分,如果不把水分炒出,豆瓣是不會酥香的。這裡要注意一下,酥和幹是有差別的,酥是豆瓣中還有一定的水分,而幹是沒有水分了的,試想一下,豆瓣中一點水分都沒有了,香味從何而來,只會只有糊味了。
所以,炒出七成水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豆瓣把剛下鍋時吸進去的油在往外吐就行了,明顯地在往外吐油就行了,這就是吐油現象,再炒就過火了。
佐料因素
佐料投放的時間不對,比如說蔥,成熟的時間相當短,如果加熱的時間過長,就會產生一種悶人的氣味,所以說,有生蔥熟蒜的說法。
還有一種奶湯的製作,像鹽加早了,也是不容易白的,像料酒的加入,應該是在原材料剛滑散時,酒一下去,在它的揮發作用下,異味也就帶走了......所以說,作料的投放時間是相當講究的。
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烹飪知識就是這樣了,想了解更多關於烹飪的知識就趕快關注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