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美食的名聲越來越大,很多外國人情願千裡迢迢跑來中國,一嘗中國的美食。雖然說車馬費不少,但能吃到正宗的中國菜,也算是了卻外國吃貨的夢想。讓人奇怪的是,我們中國有廚師能到西方國家學習西餐,並且把西餐做出水平來,為什麼西餐廚師卻很少有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的呢?
實際上,不少西餐廚師曾經嘗試過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甚至有很多西方的廚師找中國的廚師取經,想要學到正宗中餐的做法,但這些廚師看到中餐的菜譜,無一不表示中餐實在太難。倒不是因為中餐是用中文寫的,也不是食材限制,即便把我們的菜譜翻譯成英文,他們仍然很難做出符合中國人口味的菜。
仔細觀察我們的菜譜,你就會發現,中國人做菜,即便跟著菜譜,也很少會計算自己下入的調味料、食材到底有多少。最能展現出中國人做菜的隨意性,就是「若干」、「少許」、「適量」等詞彙,這些詞彙在我們看來很常見,但在外國人的眼中,這些沒有定量的數量詞讓他們頭疼不已,到底下入多少調料呢?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西餐的菜譜和中餐的菜譜,大家就會發現,西餐菜譜中通常會寫出食材的數量,調味料放入多少克,多少毫升。而中餐的菜譜呢,許多模糊不清的量詞,讓人丈二摸不著頭腦,可能也只有咱們中國人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甚至看著這樣的菜譜就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飯菜。
而西方的廚師呢,很難理解我們中文的量詞,到底要放入多少鹽,下入多少黑胡椒?這裡的少許、若干、一茶匙到底是多少?加入的水又是多少,是一杯,一碗還是沒過食材就好?所以對於西方廚師來說,跟著中餐的菜譜做菜實在是一件難受的事情,因此想要讓西方的廚師做出正宗的中餐,實在太難為他們了。
正是因為中餐的菜譜,具有這麼多不確定性,中餐還有著別人難以模仿的特點。即使知道菜譜中放了什麼調味料和食材,即使知道秘方裡都有什麼配料,掌握不了其中的比例,你就做不出好吃的味道,即使模仿,也要花費大量心力。因此中餐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模仿的菜,也有很多菜餚是世襲傳承,流傳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