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下館子,一看菜單:魚香肉絲、小炒肉、香芋蒸排骨、鐵板烤蝦……可實際上,小炒肉是湘菜,魚香肉絲是川菜,香芋蒸排骨那是地道福建菜,鐵板烤蝦則是借鑑了大西北的做法。說好的不同地方有著不同菜系呢?怎麼每個地方的飯店,廚師能做出這麼多地方的菜品?
同一道中國菜 在不同餐廳味道完全不一樣
中國菜的烹飪是多變的,即便是同一道中國菜,在不同餐廳,不同廚師的手裡,也會完全不一樣。比如我們經常吃的火鍋,會根據地區差異,變為迎合當地方口味的食物。
湖南人表示每次選鍋底,都得免麻多辣。
重慶娃兒吃火鍋,花椒是必須有的。
很多外國友人就十分困惑:「為什麼同樣一道中國菜,在不同餐廳味道完全不一樣?」粗略而論,這是因為中國菜的烹飪重經驗,而不重菜譜這種「標準流程」,甚至,我們在烹飪時,完全不需要按菜譜來。
中國人做菜 憑的就是感覺!
這是在英國被稱為廚神的男人——戈登·拉姆齊
他曾經覺得中餐裡的拉麵非常簡單,然而,真正上手之後,經過一次有一次的失敗,他佛了......
做中國菜,經驗是第一位的。此外,中餐烹飪在食材上的運用也很多變。我們常吃的回鍋肉,在不同的餐廳,肉可能會不一樣,辣椒也會不一樣,有可能是菜椒,也可能是青椒,這就要看廚師手裡是什麼食材。
曾經,在《中法廚師對抗賽》中有一場比賽,按規則,雙方可在對方食材中抽走一樣,外國廚師「聰明」地拿掉了中國廚師做菜必用的油。沒想到,中國人用一塊五花肉讓他們懷疑人生。
他們萬萬沒想到,有一種油叫豬油......
人口流動的結果 是飲食文化的交融
外國人做料理講究一個配比,鹽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所以我們吃的肯德基、麥當勞,不管在哪裡,都是一個味道。可中國菜就不一樣了,一個地方的特色菜品出現在了另一個地方,但凡味覺敏感的人都能發現不一樣。比如:在長沙吃的乾麵是辣椒拌的,沒想到去了武漢,吃到的就成了芝麻醬
這其實也是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幕,因為現代社會的人口流動,勢必造成飲食文化的交融,地方菜之間的互通越來越普遍。就像每個學校的食堂,雖然以本地特色為主,但各個菜系都有,照顧到所有人的需求。
這個現象,乍看之下似乎是違背市場原理的。畢竟,「製造差異」,突出自家產品不同於別家的特點,是現代商業不容置疑的信條。史上最著名的反面教材,就是1985年,可口可樂經不起百事可樂的「口味挑戰」。
更改了已有99年歷史的口味配方,結果激起原有忠誠用戶的激烈反對。而百事可樂則幸災樂禍地宣稱,可口可樂不如更名百事可樂算了——這也詮釋了一個道理:如果淡化自己的特色,和對手趨同,那很可能會導致自身形象的消亡。
那麼,中國走上的為什麼不是這樣一條道路呢?原因或許在於,這樣一套信條有幾個前提:有特定且有規模的客戶群;自身特色他人很難模仿、照抄;最後,還要有利潤的保障。
可這些,在中餐領域都很難出現。首先,人和人的口味不一樣,只迎合一類顧客,就意味著拒絕其他所有顧客,這無疑很不划算,所以,中餐館子往往採眾家之長,儘可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口味;其次,中國菜幾乎沒有獨門秘訣一說,同樣一道宮保雞丁,廚師只要經驗夠了,做出來的味道哪怕少許不同,但基本能保證各有各的好吃,差異不是那麼的大,獨家的含金量也就有限了;最後,「特色」這種東西,偶爾嘗個一兩次就夠了,願意為「特色」長期支付高價的顧客不多,對餐館來說,就只能轉向薄利多銷了。「特色」最終讓位於兼容並包,才是最保險的。
說起來,中國人熱愛「集大成者」,自古以來就是,沒毛病啊。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後越來越多的特色店冒出來,也不是不可能。就我個人來說,還是更喜歡什麼菜都能做的館子,因為比起從好幾家館子點外賣,這樣省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