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廣化寺
注意事項
1、初一到初九每天早8點到晚4點,有新春祈福法會,對外開放。一般初一,十五兩天對外開放。
2、特色祈福:供燈隨喜100,500,1000不等,祈願家人吉祥等。
3、不收門票,可請法物。
簡要介紹
廣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北邊的鴉兒胡同31號,是一座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它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的北岸,東鄰銀錠橋,西鄰宋慶齡故居。全寺佔地面積20餘畝,13858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共分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廟建築布局嚴謹,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正中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要殿堂,兩側對稱排列著鐘樓、鼓樓、伽藍殿、祖師殿、首座寮與維那寮。這些殿堂組成了廣化寺的正院。東院由戒壇、齋堂、學戒堂、引禮寮等殿堂組成。西院的主體建築有大悲壇、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案。三個院落之間迴廊環繞,僧房毗連,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眾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築持色。整座寺廟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建寺歷史
廣化寺大約建於元朝,據《日下舊聞考)援引《柳津日記》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體年代不詳。另據明《敕賜廣化寺記》碑載:元天順元年(1328年),靈濟號大舟「到慶寧寺住,至順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發願禁足二十年不出門,一心念佛……十年後成此大剎。」據此,廣化寺的創始年代大約在1342年前後。
明清時期,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為京都有影響的佛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大雄寶殿丹墀下發掘了兩通斷殘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賜廣化寺記》碑,僅存上面幾句引文依稀可見,為研究廣化寺的創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另一通《正宗記》,明成化二年(1466年)建立,萬曆二十六年(1598)重修,刻有「廣化寺開山第一代住持靈濟號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圓環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號法名。另一面記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禮部為乞恩事,於內府抄出內官監太監蘇誠題有宛平縣日中坊原有古剎墓址一處,□將自己財物並募緣修善佛殿□□已完見有僧,人靈濟領眾居住,緣無寺額,」奏請「聖恩憐憫乞賜寺額」。可見,明朝初年寺廢,天順至成化年間予以重修。由於得到內府太監蘇誠的資助,重修後的廣化寺規模宏大。另據寺內現存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的《彌陀會記)碑記載:此時的廣化寺成為淨土宗道場,住持圓環率眾舉行了盛大的陀彌法會,盛況空前。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請書碑》中記載: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當時住持廣殊法師敦請自如和尚任方丈,從此,廣化寺成為「十方寺」。自如方丈圓寂後,印法法師繼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歷二十年,募資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所載:「後海北岸之廣化寺,古剎中之新者。聞光緒韌年殘敗殊甚,後募化於恭邸,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末民初,廣化寺一度成為京師圖書館。1908年,張之洞將個人藏書存放寺中,奏請成立京師圖書館。次年獲準,清政府派繆荃孫主持建館事務。中華民國成立後,教育總長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次年開館接待讀者。不久遷館它處,廣化寺又恢復為佛教寺廟。
1927年,玉山法師任廣化寺住持。玉山法師注重修持,率領僧眾遵守佛制寺規,實行禪淨雙重。寺內有「三不」制度,不攀龍附風;二不外出應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緣。使廣化寺聞名四海,有常住僧人50多人。
1938年,在當時寓居廣化寺的溥心畲居士的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閣(也稱後樓)以及東西配殿、配樓。為廣集資金,當時還邀請了知名書畫家題字作畫,在中山公園水榭展開義賣,得款捐助廣化寺,使修復工程圓滿成功。
1939年,廣化寺創辦了廣化佛學院,招收學僧數十人,聘主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學者任教。後又創辦了廣化小學,免費招生,為貧苦困難的學生提供書籍和學習工具,直到1952年由北京市教育局接辦。
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