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第一高樓」 停工 摩天大樓熱何時止?
2019-11-17 08:59:28
|
| 字號:
A+|
A-【華中第一樓停工】摩天大樓熱一直沒有停下來,建設「第一高樓」也一度是諸多房企競相追逐的目標。但建設摩天大樓,卻是好聽不好幹。11月11日,一則中建三局向綠地集團發出的「催款函」顯示,「華中第一高樓」武漢綠地中心項目已於10月30日停工。停工的原因是開發商綠地集團拖欠施工方中建三局的工程款。
這並不是綠地集團第一座停工或緩建的摩天大樓,2016年綠地就曾陷入「23座摩天大樓停工」的爭議當中。曾經,停工或緩建摩天大樓,被一些觀點認為是綠地的一種策略。摩天大樓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投資大、維護成本高、盈利難,但很多省市都想要一棟摩天大樓最好是某區域的「第一高樓」來撐場面,於是,地方政府會將商業或住宅地塊以配建價賣給建設摩天大樓的開發商,作為優惠政策的一部分。綠地的「摩天大樓專業戶」發展邏輯,被認為是一邊通過建摩天大樓拿商業或住宅用地賺錢,一邊通過控制摩天大樓的開發速度來緩解融資壓力。
然而,如今不一樣。這次不是綠地主動緩建,而是拖欠工程款拖到連身為央企的中建三局都無力墊資,以向公眾曝光「催款函」這樣的方式來施壓,綠地明顯處於被動。「催款函」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綠地卻沒有回應何時支付款項並復工。
恰巧,「催款函」曝光3日後,綠地控股披露了一份通過子公司新發行3.7億美元定息債券的公告,目前綠地已發行未到期的債券餘額已高達442.7億美元及15億元人民幣。根據綠地的三季報,截至2019年9月底,綠地的資產負債率88.29%,扣除預收帳款後負債率為81.50%,如此高位運行的負債率,還是較年初下降了的。高槓桿幾乎成為常態,綠地的經營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今年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淨流入雖然為正,但較去年同期下降了約70%,利息費用卻同比大漲74%。而其他的新聞,從「一房三賣」被約談,到「綠地湖南強制要求其員工買房」,都在為綠地的業績壓力提供佐證,即使隨後綠地指強制買房實則是員工福利,亦未能打消市場疑慮。
綠地高槓桿趨於常態,與其大力發展摩天大樓的時間線是吻合的。根據2016年媒體的不完全統計,綠地承諾建設的50座摩天大樓,拿地時間多處於2013年左右。而綠地的資產負債率連續6年超過88%,也就是說高槓桿趨於常態也是從2013年左右開始。
就在「華中第一大樓」停工之前的一個月,中南建設迫於資金壓力放棄了曾意圖建成塔高729米的蘇州中南中心。這兩棟大樓都可能陷入爛尾,而即使建成,摩天大樓也要比普通高樓投入高得多的成本來維護,面臨的安全風險也更大。以上海金茂大廈為例,日常管理維護費用高達每日100萬元,按65年使用期計算,其管理費用約為建設費用的3倍;而在這座大廈做過的一場實驗顯示,讓專業消防員在有完善疏通通道和避難間的前提下從85樓開始逃生,最快也要用35分鐘。
摩天大樓在中國依然很熱。根據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的數據,2018年,全球有230棟高度超過200米(約為40層)的摩天大樓竣工,其中中國佔了60%。去年,深圳落成了12座摩天大樓,比摩天大樓鼻祖美國全年竣工的總數10座都要多,已經連續兩年蟬聯CTBUH榜單新摩天大樓數量最多的城市。不過無論是深圳或美國,似乎都不再追求「第一高樓」為目標在建摩天大樓了。畢竟有說法是,超過 300米的摩天大樓,維護成本已超過其因節約土地而帶來的經濟價值。
摩天大樓依然會建,但經濟發展需要和實用性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盲目追求更高的摩天大樓並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第一高樓」的頭銜也不能讓擁有它的地區變得更好,不顧收益以高槓桿建摩天大樓更是本末倒置。停工的「華中第一高樓」,和身陷高槓桿之中的綠地,能否為摩天大樓熱降降溫?
責任編輯:李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