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有三急」,排尿是人不可或缺的行為之一。但是經常會有人一喝水就上廁所,而還有些人無論喝多少水,都沒有什麼尿意。這是怎麼回事呢?
1、天生膀胱小
排便的多少與膀胱的大小有直接關係。膀胱是人體暫存尿液的主要場所,血液經過腎臟的過濾後產生尿液後直接進入膀胱中,而腎臟的過濾是每時每刻都進行的。有些人天生膀胱較小,更容易讓人體產生尿意,而有些天生膀胱較大,大量的尿液才會產生尿意,這也導致了一喝水就跑廁所的情形,屬於正常的現象,也不用為此感到壓力,更不要出現憋尿的行為,因為憋尿容易對膀胱和腎臟產生傷害引發病變。
2、不愛喝水
首先這是錯誤的做法。但是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人因為工作和學習原因,導致飲水少。飲水少會使體內的尿酸得不到很好的排出,而喝水後,就會立刻產生尿意。同時尿酸的蓄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引發痛風、腎結石等病症,所以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多喝水的習慣。
3、膀胱括約肌較松
如果膀胱的彈性較好,那麼儲存的尿液也會較多,喝大量的水也不會很快的產生尿意。但是膀胱括約肌較松,就會使膀胱儲存尿液的能力降低,出現一喝水就有尿意的感覺,不過往往排尿較少。
以上是喝完水就想上廁所的三種常見原因。那么喝水後多長時間排尿是正常的呢?
當水分進入身體後,會通過胃腸的吸收進入血液,通過新陳代謝一部分水分會變成汗液排出,一部分進入體內維持正常生理活動,剩下的則通過腎臟過濾變成尿液。
除去以上的膀胱小、不喝愛水和膀胱括約肌較松三種原因之外,排尿的時間還可能與天氣、運動量等有關係。不過通常情況下,喝水後三十到四十分鐘出現尿液,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出現排尿頻率過高和長時間不排尿,也應該去醫院就診,及時檢查。
綜上可以看出,正常人喝水三十分鐘後會產生排尿反應,但是膀胱小、膀胱括約肌較松以及平常喝水少等原因,則會產生喝水就想上廁所的現象,這些現象都屬於正常的。但如果出現尿頻率次數高以及長時間不排尿,則要考慮身體病變引起,要及時就醫診治,以免引發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