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聞網訊(沈玉婷)城即景、景即城、景城一體。初秋時節的江西武寧縣城,山如黛、水如煙、樹成蔭、花爛漫,一座城就是一個景區。
近年來,武寧縣依託豐富的山水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抓手,以全局思維深化「六條風景線」建設。景區景點「串珠成鏈」、環境建設「多維發力」、旅遊產業「跨界融合」……山水武寧營造了「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遊」的大旅遊環境,構建了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全域旅遊新格局,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9年,全縣旅遊接待總人數達802.9萬人次,同比增長20.1%;旅遊綜合收入達66.7億元,同比增長24.8%。
景區景點「串珠成鏈」 煥發旅遊「乘數效應」
武寧,一座人在畫中的城市。
清晨,縣城濱湖兩岸綠樹蔥蔥,花鳥成群,人們悠然自得。傍晚,徜徉於山水廣場,湖面微波粼粼,水天一色,別有一番風情。
「我們生活在大都市裡,壓力比較大。武寧的山好、水好、生態好,到這裡來度個假,感到十分舒心。」遊客杜羅建說。
近年來,武寧以「山嶽武寧、水上武寧、夜色武寧、鄉村武寧、康養武寧、空中武寧」六條風景線為主軸,打造了一大批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武寧之窗、西海明珠、朝陽湖公園等亮點工程先後建成;茶場、棉花山、北灣半島等鄉村旅遊線路不斷成熟;千年紅豆杉、月坑口、冷水窟等8個景點建設正在「掃尾」……
「串珠成鏈」,抱團發展。六條風景線不僅將武寧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在了一起,也讓武寧在全域旅遊發展中搶佔先機,煥發了旅遊的「乘數效應」。
按照全域旅遊理念,武寧大力推進「幕阜風情」和「九嶺風光」兩條景觀廊道建設,投入約2億元打造「武寧之窗」城市門戶風光帶,建設了四大功能分區和八處景點,通過16公裡生態慢行綠道串聯成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閒、運動等於一體的城市環湖健康生活圈。
同時,武寧堅持把城鎮當景區打造、把鄉村當景點打造,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用旅遊理念來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把旅遊元素全面融入農業發展,努力實現「建成一個新村點,就成為一個景點」的目標。如今,整潔舒適、配套完備的鄉村,正成為市民休閒康養旅遊目的地。
隨著鄉村旅遊市場的不斷發展升級,武寧民宿經濟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近年來,武寧先後開發了高山避暑型、濱湖度假型、鄉愁記憶型等多款民宿品牌。截至目前,全縣打造了精品民宿30餘家,2019年營業額達8000萬元,帶動一批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全域旅遊效益不斷顯現,正成為推進全縣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2019年,武寧新增國家3A級旅遊景區2個、省3A級鄉村旅遊點2個、省鄉村旅遊重點發展村1個,先後榮獲「中國最美縣域」「江西省旅遊產業發展先進縣」「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十佳縣」等稱號。
「大山大水孕育了武寧,好山好水造就了武寧。」武寧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廣松表示,發展全域旅遊關鍵在項目,一個個景區項目既是城市景觀,又與民生息息相關,在城市變美的同時,群眾收穫的是滿滿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環境建設「多維發力」 提升景區「顏值氣質」
武寧,每個景區都有「顏值氣質」。
「一進入景區,你就能感受到變化,道路兩旁栽種了花木,布置了一些景觀小品,不僅提升了景區『顏值』,也提升了遊客體驗感。」經常來武寧遊玩的遊客江娟娟說起長水景區的新變化,豎起了大拇指。今年以來,長水景區圍繞4A級標準進行改造提升,改造的內容包括旅遊交通、沿線景觀、特色文化、綜合服務等多個方面。
武寧的氣質,不僅得益於自然之美,更得益於縣委、縣政府的科學規劃。近年來,武寧「全域共建」「全業共融」「全民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路徑日漸清晰。為全面助力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武寧以提升薄弱環節為重點,集中開展精品項目打造工程,並推進景區沿線環境提升工作。陽光照耀29度假區、魯溪洞、神霧山等各大景區沿線,均嚴格落實了長效管理養護機制,景區沿線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此外,武寧開展了以潔化綠化美化、汙水垃圾處理提升等為主要內容的全域環境整治。其中,主要景區、旅遊廊道沿線、旅遊村鎮周邊實現「潔化綠化美化」,鄉村民宿、農家樂等旅遊經營戶全面實現「改廚、改廁、改客房、整理院落」,旅遊景區、村鎮實現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實現雨汙分流。
在遊覽服務上,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武寧不少景區新增了全域旅遊全景圖、導覽圖等標識標牌。景區廁所也進行了高標準改造升級,並實行了編號掛牌規範化管理,既方便了遊客,又提升了武寧城市形象。
在配套設施上,西海燕碼頭、濱水廣場、飛樂航空營地等均設置了自行車租賃點,遊客可租賃自行車遊覽景區,體驗小城慢生活。
在信息化建設上,武寧全域旅遊集散中心、西海灣景區智能檢票系統投入運行。
在人才培育上,邀請專家對90名持證導遊、200多名景區酒店工作人員及民宿農家樂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新招錄景區導遊67名,旅遊人才支撐力度不斷提升。
「精細化服務,是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一環。」武寧縣委書記杜少華表示,以發展優質旅遊為目標,不斷做優旅遊發展環境,武寧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文、養、學、閒、情、奇」等新老旅遊要素,全面完善設施配套,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旅遊發展軟實力進一步提升。
旅遊產業「跨界融合」 構建全域「產業鏈條」
武寧,「跨界融合」的旅遊業態加速形成。
為讓旅遊產業發展有成效、有突破,武寧把全域旅遊觀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推動旅遊業態多領域拓展延伸。
從編制《全域旅遊發展專項規劃》到出臺《武寧縣全域旅遊發展獎補辦法》,從印發《武寧縣民宿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到制訂《武寧縣民宿扶持和管理辦法》,武寧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和產業體系,加強政策引導和獎補力度,保障全域旅遊可持續發展。
同時,武寧紮實推進《關於加快產業融合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的貫徹落實,完善「各行各業+旅遊產業」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推動旅遊產業科學發展。
對於景區來說,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武寧不斷深化「文化+旅遊」理念,成立了全省首家院縣合作共建的旅遊規劃研究機構——江西省旅遊規劃研究院武寧分院,並通過舉辦木吉他國際文化藝術節、山水武寧帳篷節、美食節等文旅節慶活動,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為提高遊客在景區的參與度,武寧還大力發展繁榮夜經濟。武寧劇院成為首個納入全省劇場聯盟的縣級劇場,完成芭蕾舞劇、音樂會、話劇等高水平演出21場,大型實景水秀《遇見武寧》演出294場。
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遊也更加富有魅力。
此外,武寧結合自身實際,積極發展「農業+旅遊」,快速推進情緣谷、西海荷灣等農旅融合項目,將澧溪消夏節、魯溪辣椒節等農業節慶活動融入旅遊元素;著力打造「體育+旅遊」品牌,持續舉辦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大賽、半程馬拉松等賽事,成功打造了武寧旅遊專屬IP。
「隨著旅遊產業縱深化發展,旅遊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趨勢日益明顯。但『+旅遊』不僅僅是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產業市場的拓展與升級。」杜少華表示,武寧正以「+旅遊」思維,向「全季、全業、全域」拓展,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一時遊到四季遊、從一業旺到多業旺,實現「處處皆景點、全域可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