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以一曲《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成名的陳琳,推出了她的轉型之作《愛就愛了》。專輯同名主打曲,也因為當時國內頂尖音樂人張亞東的作曲及製作,以其非常國際化的精緻與時尚,贏得了在口味上已經日趨現代化的歌迷之認同。專輯不僅一年內三獲年度最佳專輯獎,同名主打曲也因此在2002年,成為點播率和傳唱率都相當高的歌曲。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流行音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借鑑之後,終於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造星機制。但在這個時期,由於廣東地區經濟發展的迅猛,反過來也使得廣東各大音像公司效仿香港和臺灣所推出的籤約機制,對一直在屬於中國流行樂龍頭和核心位置的北京,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雖然並沒有發生大量在北京發展的歌手南下的現象,但在一些樂壇後備人才的搶奪上,還處於八十年代末那種遊擊模式的北京音樂圈,顯然已經落在了下風。
就在廣東的流行音樂已經靠籤約制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市場成績後,原崔健經濟人王曉京,也開始醞釀在北方創立自己的音樂廠牌。而身處北京這個搖滾重鎮的環境,以及他早年打理過崔健事務的經歷,也讓他從一開始即將目光瞄準到了一些搖滾藝人上。除了在1993年推出《搖滾北京》的合輯外,他很快也將當時來自四川的「黑馬」樂隊和江西歌手羅琦吸納到自己的音樂版圖中,並以相當商業化的幹預,將前者與後者組建成後來的「指南針」樂隊。相對於當時「滾石唱片」和「博德曼」推廣內地搖滾中所主打的文化牌、以及再現原汁原味的搖滾樂不同,王曉京從一開始,就為搖滾樂打上了市場化的標籤,並以此作為過渡,實現他在流行音樂市場的有所作為。
以「指南針」的樂手為班底,再加上當時京城著名的搖滾音樂人王迪,王曉京很快就囤集出一張流行音樂專輯的基本框架,並計劃安排交由當時內地歌壇的一姐那英來演繹,從而依靠那英的名聲來為自己音樂廠牌的開設,起一個領航的作用。陰差陽錯的是,就在王曉京希望在北京流行音樂圈引入籤約制這種形式的同時,那英卻先一步與臺灣的「福茂唱片」進行了接觸,並很快成為這個臺灣廠牌的籤約藝人。不得已下,這張原本應該屬於那英的專輯,就交到了和「指南針」樂手一樣來自四川的新人歌手陳琳手上。這就是後為陳琳的成名專輯《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
除了一些流行搖滾化的編曲之外。《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這張專輯,無論從歌詞的文字還是旋律的結構上,都與當時的臺灣主流音樂難分彼此,以至於當時很多的歌迷,都對這張專輯居然由內地音樂人和歌手完成演繹,感到莫名詫異,因為它實在是太港臺了。而這也是當時內地流行音樂的狀況,除了有一些民歌或搖滾的東西,可以被視為與港臺流行音樂的區別之處外,大部分的作品都像是和港臺主流音樂共用一個創作平臺。像《牽掛你的人是我》、像《愛情鳥》,也包括了陳琳的《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或者《假如愛上別人早點告訴我》。
陳琳在市場上的成功,也讓王曉京於一年後,正式掛牌了他的「星碟文化」,並實施了他的籤約機制。這種先推專輯再成立公司的做法,也一直以來是北京音樂圈在義氣和人情這樣的城市文化環境中,所催生的產物。這種做法,在為市場推出一大批個性突出的音樂人及作品的同時,實際上也為合同糾紛等等問題埋上了伏筆,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流行音樂產業化的不成體系。
時光轉間到了新世紀。隨著新一代歌迷的逐漸成長,以往確立下來的港臺K歌傳統已成末落之勢,很難形成對新生市場的持續吸引力。臺灣流行樂壇出了周杰倫和陶喆,以R&B和Hip-Hop等新興音樂形式割斷了以往校園民歌的傳統。香港流行樂壇則在雷頌德、C.Y.Kong等大量藉助電腦設備的全能音樂人之出現,同樣也與老一輩的林敏聰、顧嘉輝、盧國沾等作曲人有了隔閡。而當時的內地流行樂壇,在經歷了搖滾樂、校園民謠等屬於自己的音樂模式後,也逐步摸索出自己的經驗,再加上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從而讓內地音樂人眼光的與國際同步,以及當時港臺流行音樂因為面臨換代的自顧不暇,也讓內地流行音樂已經可以靠自己、也必須靠自己的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轉型。
《愛就愛了》的作曲人和製作人張亞東,1995年因為參與竇唯第二張個人專輯《豔陽天》的專輯,而贏得了圈內的好評。隨後再度與竇唯合作的《山河水》,更因為以MIDI做框架呈現出的東方潑墨山水意境,而被認為是中國氛圍樂的開端,甚至對今後竇唯撫琴弄笛的音樂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而就是在和竇唯合作期間,張亞東也通過竇唯的引薦,加入到當時竇唯妻子王菲的音樂人團隊中。尤其是當時他對「後朋克」、「北歐流行」及「夢流行」等音樂形式的偏愛,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王菲的審美情趣,並將這種個人愛好投入到唱片的製作過程中,從而在日後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深厚的古典音樂功底,加上對搖滾樂的偏愛,以及在捕捉音樂時尚上的敏感觸覺,更讓張亞東很快融三者於一爐,從而創造出一種結構和諧、節奏豐富、氛圍時尚、聽覺奇怪的個人風格。典型之代表,就是《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和《悶》。
《愛就愛了》則是張亞東已經在港臺兩地贏得主流聲譽後,一次典型的出口再轉內銷。在當時普遍的認為,張亞東是王菲的御用搭檔,但也只有王菲能夠演繹好張亞東的作品,或者只有王菲這樣的歌手,才能領域到張亞東創作的想法。但成功創作並製作陳琳的這首《愛就愛了》後,無疑證明了張亞東並非是一個有選擇性、挑歌手型的音樂人,而是真正音樂上的全能音樂人,能夠根據不同的歌手製作出不同的作品。
而陳琳在這首轉型作品裡,表現出來的,也是迥異於《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時的生硬和直線,以一種更為都市化、曲線化的聲線,呈現出一個敏感、多元和糾結的新形象。尾音唱腔部分借鑑王菲的做法,既是對後者的肯定,也在無形中將她成功的送入了時尚前尚。畢竟在當時,沒有幾個女歌手,能夠憑藉唱腔的非王菲而成就功名。而在音樂創作和製作上,《愛就愛了》無疑融合了搖滾樂的基本框架,並架合了一些獨立流行樂及瑞典流行樂的元素,不拘一格的集合成一體,也改變了以往內地流行樂死抱著一種格式幹到底的死板。音樂效果上也因此更輕盈、更靈動。
就這樣,在張亞東的創作和製作下,陳琳和內地流行音樂一起完成了一次現代化的轉型,也終於和《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式的老港臺腔,揮起了道別的雙手。
(文/愛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