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樂壇35年 流行音樂的紅旗還飄著(圖)

2021-01-17 搜狐網
1990年,楊鈺瑩推出首張專輯《為愛祝福》

1993年,陳小奇(中)與甘蘋(左)、陳明參加中國唱片廣州公司歌手推介會

李春波憑藉《小芳》紅遍全國


  1977年5月1日,廣東出現了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電子輕音樂隊,自此拉開了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序幕。走過35年,一部廣東流行音樂史,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中國流行樂壇的發展與現狀,無論是當年的歌星籤約制度、包裝策略,還是此後瘋傳的網絡歌曲,廣東始終走在全國樂壇前列。

  儘管如今的樂壇,或者說整個文化產業,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但陳小奇仍然自豪地說,「廣東樂壇,是唯一一個打到現在,流行音樂的紅旗還飄著的地方。」

  今年恰逢廣州流行樂壇35周年紀念之際,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常務副主席陳潔明2月8日率隊專程赴京,於北京廣州大廈舉行隆重的開春晚宴,與100多位在京的原廣東音樂人、歌手齊聚一堂,開了一場「同學會」。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陳小奇透露,今年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將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數百場大中小型演唱會、大型展覽、拍攝大型專題片及舉辦各類大賽等。

  1970年代-1980年代 從翻版港臺到唱自己的歌

  1982年,由鄭南作詞、徐東蔚作曲,沈小岑演唱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成為廣東流行樂壇第一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原創流行歌曲,當時收錄了這首歌曲的卡帶在全國範圍內銷量直逼200萬盒。此時在廣州,一股新興的原創力量正在蓄勢待發。

  談到廣州在內地流行樂壇上的超前地位,陳小奇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廣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自1976年打倒「四人幫」後,與香港地區一水之隔的廣州,與香港之間的民間交流多了起來,再加上錄音機的興起,港臺不少卡帶悄然通過民間渠道進入廣東。當時在廣東民間,模仿劉文正、鄧麗君的歌手不勝枚舉。

  1970年代末,廣交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但當時在內地,到了晚上幾乎是一點娛樂項目都沒有。1981年,在東方賓館出現了音樂茶座,有專門的駐唱樂隊進行表演,但當時這一娛樂項目專供外商,「市民不能入場,需要有外匯券才能夠購票入場。」這種形式迅速在市場上引起熱烈反響,其他酒店賓館紛紛效仿,僅幾年時間,廣州的音樂茶座數量增加至75間,座位數已經超過當時廣州所有的戲院座位的總和。

  據陳小奇介紹,當時在音樂茶座駐場表演的基本都是歌舞團、音樂曲藝團的才子才女,以私人身份出來「走穴」的比較多見,純粹的「個體戶」藝人比較少。大家能夠演唱的,基本都是港臺翻唱歌曲,包括服裝、颱風,基本都是學港臺流行藝人。原本是廣州粵劇團演員的李華勇,因為模仿羅文的一曲《青春永常在》而在廣州家喻戶曉。此外還出現了「廣州鄭少秋」陳浩光、「廣州劉文正」呂念祖以及「廣州鄧麗君」劉欣如等。儘管當時也曾有諸如《星湖蕩舟》等原創作品,但市場上主要還是一片翻唱風。

  就在《軍港之夜》、《鄉戀》、《小花》還在被批評是「靡靡之音」之時,在廣州,從1979年起,中唱、太平洋影音公司、白天鵝、新時代等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專業唱片公司的成立,需要的是大量的歌手和作品。儘管當時一盤扒帶的作品也能夠賣到百萬盒,但「唱自己的歌」已經是勢在必行。

  1982年,由鄭南作詞、徐東蔚作曲,沈小岑演唱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成為廣東流行樂壇第一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原創流行歌曲,當時收錄了沈小岑這首歌曲的卡帶在全國範圍內銷量直逼200萬盒。此時在廣州,一股新興的原創力量正在蓄勢待發。

  1985年12月10日至19日,廣州市文化記者聯誼會等舉辦了「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倡導告別「口水歌」,告別貼牌造星,寫自己的歌、造自己的星,闖出新天地。廣州音樂茶座的各支輕音樂隊、各大歌舞團都參加了比賽,其中不乏當時已經成名的李華勇、呂念祖、劉欣如等歌手。在這次大賽上,首次評選出了廣州的「十大歌星」、「十大歌曲」。它不僅開了內地流行音樂大賽之先河,聚集了全國範圍內大量的創作、編輯、錄音、出版和表演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從中培養了1990年代後活躍在內地流行樂市場的一代音樂人。諸如陳小奇、李海鷹、解承強等一大批年輕的創作者,都是通過這一比賽脫穎而出的。

  1988年起,國內颳起一股「西北風」,不管是劉歡,還是成方圓,甚至姜文,無一例外都搭乘過這班車。「西北風」的盛行,真正意義上標誌著內地原創開始成為市場主流。而它的興起,正是因為廣東音樂人解承強的一首《信天遊》。用陳小奇的話來評價,當時在「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中崛起的音樂人,成為了日後廣東樂壇的中堅力量。

  1990年代 內地唱片工業產業鏈逐漸成形

  1990年,原名楊崗麗的楊鈺瑩推出首張專輯《為愛祝福》。新時代唱片公司首開先河大膽砸下10萬元,在央視黃金時段為她做了整整10天的廣告。當時一盤盒帶的批發價僅為4.1元,10萬元的廣告費無疑是天文數字。

  隨著唱片公司的成立和唱片市場的繁榮,1990年代初,廣東開內地先河從港臺借鑑「籤約」制度,包裝打造了內地第一批屬於自己的歌星。當時的廣東四大——中唱、白天鵝、新時代和太平洋旗下,各自網羅了一批重量級歌手。比如新時代的毛寧、楊鈺瑩,比如中唱的甘蘋。由於唱片的製作成本低,利潤高,一盤磁帶可以輕鬆賣出百萬盒,利潤高達三四百萬元,一張CD更是可以賺到七八百萬元。加之當時的廣東本地媒體對原創歌曲的推崇,這個內地唱片工業產業鏈逐漸成形。

  1987年,廣東電臺文藝部創辦了國內最早的歌曲排行榜——「健牌」廣東廣播歌曲大賽(《廣東新歌榜》前身)。當時的電臺,多半播放老歌和港臺流行歌曲。而這一大賽的創辦,正是為促進本地原創音樂發展,對抗港臺歌曲。雖然是大賽,但其實也是一個排行榜,等到年底最終評選出「廣東十大創作歌曲」。後來廣東電視臺也開始邀請大批廣東樂壇的歌手上娛樂綜藝節目。媒體的給力推薦,為歌手、歌曲的走紅提供沃土。

  1990年,從家鄉南下到廣州發展的楊鈺瑩在老師吳頌今的介紹下與新時代唱片籤約,當時她還名叫楊崗麗(本名)。在老總吳建邦看來,楊鈺瑩雖然有點土,但清純,聲音也很甜美,加上國內正颳起一股甜歌風,市場上受歡迎的既有港臺的鄧麗君、韓寶儀,又有內地的李玲玉,吳建邦當時就覺得,楊鈺瑩可以走甜歌路線,於是拍板與她籤約。籤約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同年,楊鈺瑩推出了首張專輯《為愛祝福》。唱片公司砸下10萬元,在央視黃金時段為她做了整整10天的廣告,每天10分鐘播放楊鈺瑩的歌曲和影像,可說是內地早期MV的雛形。這個決定無疑極為大膽,當時一盤盒帶的批發價僅為4.1元,10萬元的廣告費無疑是天文數字。這張專輯售出百萬張,楊鈺瑩也取代李玲玉成為內地玉女掌門人。

  不僅如此,公司為推廣楊鈺瑩,還用自身的音樂資源與影視公司談合作,由新時代公司為這些公司免費製作影視劇配樂、主題曲,但必須由楊鈺瑩演唱主題曲,而正是電視劇《外來妹》讓楊鈺瑩真正紅透中國。這一系列的行為,已經是內地對於歌手包裝的雛形。

  在籤下毛寧之後,公司將他和楊鈺瑩以「金童玉女」的形式推向市場,比如公司安排兩人1991年在央視《正大綜藝》上演繹歌曲《心語》,這首歌至今在KTV點歌率居高不下。這對金童玉女成為內地第一代偶像歌星。

  據陳小奇介紹,當時尋找這些歌手的途徑,除了在歌舞廳發掘的,比如毛寧,通過比賽發掘的,比如陳明、甘蘋,還有朋友介紹的,比如李春波。而所有挑選的標準也非常簡單——唱功好,有獨特的市場定位。至於合約,其實也是借鑑港臺的做法,用協議合同的形式對歌手做一個專輯製作數量和周期的承諾,也並未料想到未來演出市場的火爆,所以僅僅只是籤下了唱片製作的部分,並未有附帶的約定。

  當時的唱片公司對於歌手的定位就是「他適合什麼風格的歌,現在市場喜歡什麼樣的歌」。籤約歌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歌曲,不再以翻唱為主。「畢竟翻唱再出名也沒有用,你在市場上都是站不穩的。」所以,至今讓陳小奇這位廣東流行音樂代表人物驕傲的仍然是,「每個廣東出去的歌手,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

  回憶起自己為毛寧創作的《濤聲依舊》,陳小奇說最初是為另外一位歌手創作的,「1990年就寫好了,給另一個歌手錄了音。後來在歌廳看到了毛寧,覺得他聲線條件和個人形象都很適合演唱這首歌,所以1991年找他來錄音,錄完後我們都很滿意。」這首歌對陳小奇個人而言也是一個轉折點,此前以詞創作為主的他,也是第一次參與作曲的工作。「1991年這首歌在排行榜上成績不錯,並且拿到了當時的『十大金曲』。到1993年上春晚,這首歌一下子就爆紅了。」此時,央視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仍然並未得到太多人的重視,廣東仍然以創作力強、制度先進等優勢,成為全國優秀音樂人才蜂擁而至尋求發展的地方。

  廣東樂壇的繁榮,也引起了香港樂壇的關注,包括麥子傑、王子鳴(微博)等一批廣東歌手都有機會與香港唱片公司籤約。然而,這股「籤約潮」並沒有在國內超越「廣東製造」的地位,反而不少香港歌手如黃凱芹、劉德華、黎明、彭羚、呂方、葉倩文、譚詠麟等,都選擇了邀請廣東音樂人為自己打造歌曲。

  從尋找歌手,到籤約,再到將他們包裝推向市場,一個屬於中國內地的唱片工業鏈在廣東誕生並成熟起來,在全國範圍內獨領風騷,以至於北京著名音樂人蘇越也曾發出感慨,「廣東是流行音樂的延安。」

  1990年代中期-21世紀初 從解約潮到新媒體音樂

  2004年,香香用簡單的設備翻唱的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等在網上瘋傳。隨後,她與廣東飛樂唱片籤約,首張個人專輯銷量很快超過了50萬張。而孔雀廊唱片公司推出的鳳凰傳奇、鄭源,金信子公司推出的大批無線音樂金曲等,都創造了新世紀流行音樂的奇蹟。

  然而,籤約制度的不完善,很快就出現了漏洞。「當時誰也沒想到後來的演出市場會如此火爆,與此同時隨著盜版的猖獗,唱片公司在一張唱片上的投入漸漸變得入不敷出,而演出市場的火爆又帶來了歌手出場費的飆升,但唱片公司因為並沒有與藝人籤下這部分的提成,變成藝人掙錢,唱片公司賠本。」

  不僅如此,演出市場的火爆讓歌手們注意到「穴頭」都集中在北京,加上央視的全國影響力和對流行音樂的涉足,歌手們紛紛選擇北上。「1995年是解約年,歌手們翅膀硬了要單飛,而當初的合同籤約又存在漏洞,大量的歌手選擇解約。」甘蘋和李春波到北京學習後留在了那裡,陳明籤約了國際的SONY唱片公司(後合併為SONY BMG唱片公司),光頭李進、林依輪、毛寧、周豔泓等人也都紛紛選擇了北上。

  整個1990年代中期,廣東樂壇整體退潮,但在陳小奇看來,廣東樂壇並未因此「全軍覆沒」,只是被抑制了發展,從1990年代後期到進入21世紀之初,廣東又找到了新媒體音樂這個新的突破口。「當時廣東在新媒體方面在全國佔領先地位,早期的時候三分之一的手機和網民都是廣東的,廣東移動也佔了全國移動三分之一的營業額。」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新媒體音樂一下子爆發了。刀郎、東來東往、香香等大批網絡歌手脫穎而出,廣東大聖、廣東飛樂等新興的唱片公司應運而生。

  2004年,香香用簡單的設備翻唱的流行歌曲在網上被瘋傳,《老鼠愛大米》等作品都得到了上千萬的點擊率。隨後,香香與廣東飛樂唱片籤約成為一名網絡歌星。在飛樂唱片看來,香香的翻唱作品在網上過千萬的點擊率正是一大市場優勢,「哪怕她一張專輯只有網上點擊率2%的關注度,也能賣20萬張。」而事實證明,香香的首張個人專輯在國內首發銷量很快超過了50萬張,隨後還通過EMI唱片公司被推往海外,專輯銷量很快超過了百萬張。在2006年初,這張專輯的海外版登上了iTunes榜亞軍寶座。而孔雀廊唱片公司推出的鳳凰傳奇、鄭源,金信子公司推出的大批無線音樂金曲等,都創造了新世紀流行音樂的奇蹟。

  新媒體平臺下的草根歌手和音樂,在市場上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在業界卻一直飽受爭議。對此,陳小奇認為必須相信老百姓的審美,「網絡歌曲本來就是都市的原生態音樂,就應該讓它自然去發展,要相信老百姓的審美和選擇。有些專業人士會覺得這些作品檔次低比較俗,但我覺得不能這樣看。任何音樂形態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不好的會被淘汰,優秀的會積澱下來。新媒體的渠道都是要靠大家花錢去下載的,試想,如果你沒有觸到他感動的點,他憑什麼花錢去下載呢?作為流行音樂工作者,你創作的作品就是要給老百姓聽的,不是給外國人聽的。事實上,『廣東製造』不喜歡搞太庸俗或者太激烈的東西,哪怕是向海外學習的東西,也一定要拿過來接地氣,沒有地氣的我們是不做的。所以你看,能夠在廣東走紅的東西,可以在全國走紅,但如果僅僅只是在北方被認可的東西,在廣東並不一定會被認可。相比較而言,北方精英圈子比較大,而在廣東,這裡平民意識很強,在文化上有著自主的選擇權,更能夠產生新的事物模式,開拓性也非常強。」

  儘管如今的廣東樂壇,看似不再有當年的輝煌,但作為廣東人,作為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仍然非常自豪,嶺南有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廣東流行樂壇也是唯一一個打到現在,仍然紅旗飄揚的地方。具有22年歷史的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已由一個純粹音樂人組成的學術性團體發展成一個各類產業精英人士組成的產業性組織,成為廣東文化藝術界及中國流行音樂界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和凝聚力的民間社團。

  數十年來,廣東樂壇為中國樂壇及流行音樂的產業化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豐富的運作經驗與新的探索性思維和開拓性的實踐模式,提供了眾多的經典原創流行音樂作品及享譽全國的歌星團隊,以最開放的文化精神、最寬鬆的音樂環境及最廣泛的平民基礎,至今仍當之無愧地作為和北京並列的南北兩大流行音樂基地之一,為中國流行音樂繼續發揮著獨有的貢獻。而更有意義的是,「廣東樂壇」及「廣東音樂人」已成為兩個專有的名詞和響亮的品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產業標誌,「這才是我們最自豪的。」

相關焦點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 鄧勃  2018-11-04 毛寧、楊鈺瑩、陳明、甘萍、李春波、光頭李進
  • 陳小奇作品音樂會 四十年流行樂壇「濤聲依舊」
    演唱會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立項指導,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辦。  在春日融融的夜晚,喜愛陳小奇音樂作品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流行音樂愛好者們享受了一場美妙的音樂盛宴,在時光的流轉穿梭中,精彩紛呈的演唱持續上演,熟悉而悅耳的金曲迴蕩在每個觀眾的內心,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靈。
  • 廣東: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他們翻錄了不少香港電視劇主題歌,為內地樂壇打開了流行音樂製作的大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更年輕的畢曉世、李海鷹等人進入這一行當。當時內地的流行音樂環境仍然十分簡陋:缺錄音器材、缺懂行的樂手、缺流行音樂知識……唯一不缺的就是音樂人靈活的腦筋。由於內地還沒有引進MIDI,音樂人只能手寫譜子,但「扒帶」只靠耳朵聽,寫出來的譜子跟規範的樂譜不太一樣。
  • 四十年流行樂壇「濤聲依舊」
    距離4.24晚《陳小奇經典作品北京演唱會》已過去幾天,但對於這場凝聚改革開放40年來流行樂壇中堅力量的作品演唱會的報導依舊餘音繞梁。中央電視臺、中華時報、中華新聞通訊社、光明日報、鳳凰衛視、南方日報、新華衛視、廣州參考等多達幾十家媒體相繼對此次個人作品演唱會進行報導,而讓你心心念的官方報導圖集也終於來了,沒能到達現場的朋友也能一飽眼福!
  • 他是香港流行音樂教父,粵語歌開山鼻祖,香港樂壇五傑之首
    1.他是香港的流行音樂教父,廣東歌也就是粵語歌的開山祖師爺,粵語流行歌壇的開創人,建立起粵語流行歌壇新潮流,他也是香港八十年代樂壇五傑之首,香港樂壇五傑:許冠傑 譚詠麟 張國榮 梅豔芳 鄧麗君,香港歌神金字招牌的代表人物,他就是香港樂壇綜合實力第一的歌神:許冠傑。
  • 歐美流行音樂入門指南 誰才是歐美樂壇一線紅咖
    即便你不聽歐美流行音樂,走在大街上聽到《Someone Like You》的旋律,你都能跟著哼上幾句。放眼流行樂壇過去10年甚至是20年,都未曾出現過一個如此「坐火箭竄天」的指標性人物。  2012年底「阿呆」誕下一子榮升為媽媽。成名、成功、生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幾件大事兒,「阿呆」已經在25歲之前全完成了。之後漫長的人生中如若要取得更高的成就,恐怕也就只有競選英國首相了吧?
  • 周杰倫音樂系列,流行樂壇最重要的音樂人
    新世紀華語歌壇領軍人物,中國風歌曲始祖,被時代周刊譽為"亞洲貓王",是2000年後亞洲流行樂壇最具革命性與指標性的創作歌手,亞洲銷量超過3100萬張,有"亞洲流行天王"之稱,開啟華語樂壇"R&B時代"與"流行樂中國風"的先河,周杰倫的出現打破了亞洲流行樂壇長年停滯不前的局面,為亞洲流行樂壇翻開了新的一頁,是華語樂壇真正把R&B提升到主流高度的人物,引領華語樂壇革命整十年,改寫了華語樂壇的流行方向
  • 重慶籍歌唱家張邁分享40年音樂記憶 「改革開放讓流行樂壇百花齊放」
    受訪者供圖重慶妹子張邁從小在嘉陵江邊長大。1995年,擁有一副金嗓子的她穿上軍裝,告別重慶北上入伍。她跟隨部隊文工團走遍了祖國山山水水,用歌聲讚美最可愛的人。二十多年過去,已是著名軍旅歌唱家的張邁回到重慶長居,思考起落葉歸根的意義。在渝北那棟綠蔭環繞的寓所裡,張邁閱讀寫作、種花養草,與當年叱吒歌壇的風雲歲月相比,她更享受如今雲淡風輕的日子。
  •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 | 香港流行音樂簡史
    但無論是西方流行文化抑或臺灣流行音樂,都不能被本地香港市民所接受,出於地區認同心理下的本土文化需要,本地人急需能與臺灣和西方抗衡的本土優秀流行樂手在這種情況下,出生於1948年的歌手——許冠傑成為了揭開香港流行樂壇輝煌序幕的奠基人年輕時代的許冠傑(上圖)
  • 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已然衰落,你現在還會聽粵語歌曲嗎?
    香港粵語流行樂壇黃金時期已經過去,現在的90後,00後,沒有幾人聽過粵語流行歌曲了。花無百日紅,港樂曾經的輝煌,香港娛樂圈的恩恩怨怨,也成為了過眼雲煙。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人的生存都成了問題,又有誰會繼續享受音樂,而其時盜版唱片猖狂,香港唱片業每年因此而損失數以億計的版權稅,缺少資金的投入後,流行音樂作品的產量和質量急劇下降,香港粵語流行樂壇下跌態勢初現。音樂文化蓬勃發展背後的重要支撐力是穩定的社會和不斷的經濟投入,沒有高額資金的投入和買單的大眾,音樂就成了無根之萍。
  • 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為流行樂壇注入新鮮風格(圖)
    如卑南人張惠妹、阿美人張震嶽、排灣人組成的「動力火車」等,都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樂壇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臺灣情歌皇后」的高勝美來自布農部落,更早些的鄒人湯蘭花、卑南人王幸玲和王忠義(即大家熟知的萬沙浪)姐弟二人,都曾在流行樂壇各領風騷。  雖然張惠妹、「動力火車」演唱的流行音樂已經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不同,但原住民的生活背景對於他們的成名起了很大作用。
  • 楊坤:華語流行樂壇一個特殊的音樂符號
    楊坤,1972年12月18日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影視演員、音樂製作人。近日,楊坤《帶著工作去旅行》紀錄短片發布,這部兼具音樂態度和人文思考的短片,不僅還原了楊坤作為一個音樂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對音樂創作的無止盡探索;更是引發不少城市大眾對於生活和工作難兩全的共鳴討論。楊坤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1987年,高中畢業後在包頭鋼鐵公司先後做了兩年電工、鉚工和焊工。
  • 1990—1999年,臺灣流行樂壇一個不得不說的黃金時代
    經歷了流行音樂的萌芽和初步發展之後,20世紀90年代,臺灣流行樂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代,許許多多的實力歌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無數的經典歌曲像浩瀚的天空中閃耀的群星一樣光彩奪目。他絕對是華語樂壇不可迴避的、舉足輕重的一個人物。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80後,對周華健的許多歌曲都是耳熟能詳。記得上中學時,第一次聽到他的歌,像《花心》《其實不想走》《讓我歡喜讓我憂》《風雨無阻》《朋友》等都是許多同學爭相傳唱的經典。那個時代,只要是喜歡音樂的人,大概都買過周華健的磁帶,至少是買過有周華健歌曲的眾星合版的磁帶。
  • 最會玩音樂的醫生,玩出了無數傳世佳作,成為華語流行樂壇的旗幟
    出生於醫學世家,醫學系畢業,一直在音樂與從醫之間搖擺,最終選擇了音樂之路,雖然非音樂科班出身,在詞曲及演唱方面卻非常有天賦,簡直可說是天才絕豔,寫下了無數經典傳世的歌曲,他是華語樂壇第一個寫政治批判歌曲的歌手,他在兩岸三地,有著無數的歌迷。
  • 【娛樂分享】玉置浩二:日本流行音樂教父,香港樂壇奶娘
    作者:寶寶知道 劇星神載入他是日本流行音樂教父也是香港樂壇的奶娘獨樹一幟的「玉置式」唱腔假音氣音轉換如玉般溫潤,如絲般柔順他是國人最熟悉的日本流行歌手之一他是玉置浩二他是香港樂壇的奶娘也深愛著香港2013年8月31日,玉置浩二攜樂隊安全地帶在假會展舉行
  • 一代大神左宏元,撐起了1992年華語流行樂壇原創金曲一半江山
    所以真正稱得上華語流行樂壇最巔峰的時光,應該是1992-1993年,尤其是1992年,經典歌曲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稱得上華語流行樂壇最具代表性的一年。《飄雪》、《紅日》、《大海》、《水手》等膾炙人口的華語金曲,莫不出自這一年。今天咱們就來回顧一下1992年誕生的那些經典歌曲,分為翻唱金曲和原創金曲兩大類。
  • 2009年的十大流行金曲,如今依舊都是華語樂壇的至尊經典!
    回望2009年的華語樂壇,那一年評選出來的十大流行金曲放在今天聽依舊不過時。對比當今樂壇的十大流行金曲,可能十年前的歌更經典。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十年前在華語樂壇火的是哪些歌。介紹的次序並不代表排名哦!就這樣,一首瀕臨夭折的歌曲被李宇春的音樂製作人「救活」。後來這首歌被「死馬當活馬醫」還真的推出了。雖然李宇春本人對這首歌並不滿意,但是歌曲推出後受到熱捧,現如今還成了李宇春的代表作之一,楊坤還在《歌手》的舞臺上翻唱過這首歌。2.讓蕭敬騰找回面子的歌
  • 愛就愛了:內地流行音樂新標杆
    但在這個時期,由於廣東地區經濟發展的迅猛,反過來也使得廣東各大音像公司效仿香港和臺灣所推出的籤約機制,對一直在屬於中國流行樂龍頭和核心位置的北京,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雖然並沒有發生大量在北京發展的歌手南下的現象,但在一些樂壇後備人才的搶奪上,還處於八十年代末那種遊擊模式的北京音樂圈,顯然已經落在了下風。
  • 華語樂壇7支流行音樂天團,有謠傳解散有名存實亡,唯五月天倖免
    這幾年的華語樂壇不太景氣,儘管有《中國好聲音》等眾多熱門音樂選秀節目,走出了大批新人歌手,但少有傳世經典,回顧華語樂壇最巔峰的時候,在90後的印象中,2003年前後是華語樂壇最繁華的時候,誕生了眾多優秀的歌手,同時也成立了眾多流行音樂天團。
  • 當年廣東歌壇的原創力量幾可吊打香港樂壇
    80年代末風頭最勁的是北方的西北風;而90年代初,最為生機勃勃的,卻是以原創為基調的廣東流行歌壇。短短幾年,從廣東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當紅歌手和膾炙人口的流行作品。而這一盛況的背後,離不開一群才華橫溢的幕後音樂人。多年來,我們習慣了追捧港臺的那些「音樂教父」「巨星推手」,殊不知,同時期在咱們內地,一樣不缺優秀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