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1日,廣東出現了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電子輕音樂隊,自此拉開了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序幕。走過35年,一部廣東流行音樂史,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中國流行樂壇的發展與現狀,無論是當年的歌星籤約制度、包裝策略,還是此後瘋傳的網絡歌曲,廣東始終走在全國樂壇前列。
儘管如今的樂壇,或者說整個文化產業,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但陳小奇仍然自豪地說,「廣東樂壇,是唯一一個打到現在,流行音樂的紅旗還飄著的地方。」
今年恰逢廣州流行樂壇35周年紀念之際,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常務副主席陳潔明2月8日率隊專程赴京,於北京廣州大廈舉行隆重的開春晚宴,與100多位在京的原廣東音樂人、歌手齊聚一堂,開了一場「同學會」。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陳小奇透露,今年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將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數百場大中小型演唱會、大型展覽、拍攝大型專題片及舉辦各類大賽等。
1970年代-1980年代 從翻版港臺到唱自己的歌
1982年,由鄭南作詞、徐東蔚作曲,沈小岑演唱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成為廣東流行樂壇第一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原創流行歌曲,當時收錄了這首歌曲的卡帶在全國範圍內銷量直逼200萬盒。此時在廣州,一股新興的原創力量正在蓄勢待發。
談到廣州在內地流行樂壇上的超前地位,陳小奇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廣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自1976年打倒「四人幫」後,與香港地區一水之隔的廣州,與香港之間的民間交流多了起來,再加上錄音機的興起,港臺不少卡帶悄然通過民間渠道進入廣東。當時在廣東民間,模仿劉文正、鄧麗君的歌手不勝枚舉。
1970年代末,廣交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但當時在內地,到了晚上幾乎是一點娛樂項目都沒有。1981年,在東方賓館出現了音樂茶座,有專門的駐唱樂隊進行表演,但當時這一娛樂項目專供外商,「市民不能入場,需要有外匯券才能夠購票入場。」這種形式迅速在市場上引起熱烈反響,其他酒店賓館紛紛效仿,僅幾年時間,廣州的音樂茶座數量增加至75間,座位數已經超過當時廣州所有的戲院座位的總和。
據陳小奇介紹,當時在音樂茶座駐場表演的基本都是歌舞團、音樂曲藝團的才子才女,以私人身份出來「走穴」的比較多見,純粹的「個體戶」藝人比較少。大家能夠演唱的,基本都是港臺翻唱歌曲,包括服裝、颱風,基本都是學港臺流行藝人。原本是廣州粵劇團演員的李華勇,因為模仿羅文的一曲《青春永常在》而在廣州家喻戶曉。此外還出現了「廣州鄭少秋」陳浩光、「廣州劉文正」呂念祖以及「廣州鄧麗君」劉欣如等。儘管當時也曾有諸如《星湖蕩舟》等原創作品,但市場上主要還是一片翻唱風。
就在《軍港之夜》、《鄉戀》、《小花》還在被批評是「靡靡之音」之時,在廣州,從1979年起,中唱、太平洋影音公司、白天鵝、新時代等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專業唱片公司的成立,需要的是大量的歌手和作品。儘管當時一盤扒帶的作品也能夠賣到百萬盒,但「唱自己的歌」已經是勢在必行。
1982年,由鄭南作詞、徐東蔚作曲,沈小岑演唱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成為廣東流行樂壇第一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原創流行歌曲,當時收錄了沈小岑這首歌曲的卡帶在全國範圍內銷量直逼200萬盒。此時在廣州,一股新興的原創力量正在蓄勢待發。
1985年12月10日至19日,廣州市文化記者聯誼會等舉辦了「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倡導告別「口水歌」,告別貼牌造星,寫自己的歌、造自己的星,闖出新天地。廣州音樂茶座的各支輕音樂隊、各大歌舞團都參加了比賽,其中不乏當時已經成名的李華勇、呂念祖、劉欣如等歌手。在這次大賽上,首次評選出了廣州的「十大歌星」、「十大歌曲」。它不僅開了內地流行音樂大賽之先河,聚集了全國範圍內大量的創作、編輯、錄音、出版和表演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從中培養了1990年代後活躍在內地流行樂市場的一代音樂人。諸如陳小奇、李海鷹、解承強等一大批年輕的創作者,都是通過這一比賽脫穎而出的。
1988年起,國內颳起一股「西北風」,不管是劉歡,還是成方圓,甚至姜文,無一例外都搭乘過這班車。「西北風」的盛行,真正意義上標誌著內地原創開始成為市場主流。而它的興起,正是因為廣東音樂人解承強的一首《信天遊》。用陳小奇的話來評價,當時在「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中崛起的音樂人,成為了日後廣東樂壇的中堅力量。
1990年代 內地唱片工業產業鏈逐漸成形
1990年,原名楊崗麗的楊鈺瑩推出首張專輯《為愛祝福》。新時代唱片公司首開先河大膽砸下10萬元,在央視黃金時段為她做了整整10天的廣告。當時一盤盒帶的批發價僅為4.1元,10萬元的廣告費無疑是天文數字。
隨著唱片公司的成立和唱片市場的繁榮,1990年代初,廣東開內地先河從港臺借鑑「籤約」制度,包裝打造了內地第一批屬於自己的歌星。當時的廣東四大——中唱、白天鵝、新時代和太平洋旗下,各自網羅了一批重量級歌手。比如新時代的毛寧、楊鈺瑩,比如中唱的甘蘋。由於唱片的製作成本低,利潤高,一盤磁帶可以輕鬆賣出百萬盒,利潤高達三四百萬元,一張CD更是可以賺到七八百萬元。加之當時的廣東本地媒體對原創歌曲的推崇,這個內地唱片工業產業鏈逐漸成形。
1987年,廣東電臺文藝部創辦了國內最早的歌曲排行榜——「健牌」廣東廣播歌曲大賽(《廣東新歌榜》前身)。當時的電臺,多半播放老歌和港臺流行歌曲。而這一大賽的創辦,正是為促進本地原創音樂發展,對抗港臺歌曲。雖然是大賽,但其實也是一個排行榜,等到年底最終評選出「廣東十大創作歌曲」。後來廣東電視臺也開始邀請大批廣東樂壇的歌手上娛樂綜藝節目。媒體的給力推薦,為歌手、歌曲的走紅提供沃土。
1990年,從家鄉南下到廣州發展的楊鈺瑩在老師吳頌今的介紹下與新時代唱片籤約,當時她還名叫楊崗麗(本名)。在老總吳建邦看來,楊鈺瑩雖然有點土,但清純,聲音也很甜美,加上國內正颳起一股甜歌風,市場上受歡迎的既有港臺的鄧麗君、韓寶儀,又有內地的李玲玉,吳建邦當時就覺得,楊鈺瑩可以走甜歌路線,於是拍板與她籤約。籤約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同年,楊鈺瑩推出了首張專輯《為愛祝福》。唱片公司砸下10萬元,在央視黃金時段為她做了整整10天的廣告,每天10分鐘播放楊鈺瑩的歌曲和影像,可說是內地早期MV的雛形。這個決定無疑極為大膽,當時一盤盒帶的批發價僅為4.1元,10萬元的廣告費無疑是天文數字。這張專輯售出百萬張,楊鈺瑩也取代李玲玉成為內地玉女掌門人。
不僅如此,公司為推廣楊鈺瑩,還用自身的音樂資源與影視公司談合作,由新時代公司為這些公司免費製作影視劇配樂、主題曲,但必須由楊鈺瑩演唱主題曲,而正是電視劇《外來妹》讓楊鈺瑩真正紅透中國。這一系列的行為,已經是內地對於歌手包裝的雛形。
在籤下毛寧之後,公司將他和楊鈺瑩以「金童玉女」的形式推向市場,比如公司安排兩人1991年在央視《正大綜藝》上演繹歌曲《心語》,這首歌至今在KTV點歌率居高不下。這對金童玉女成為內地第一代偶像歌星。
據陳小奇介紹,當時尋找這些歌手的途徑,除了在歌舞廳發掘的,比如毛寧,通過比賽發掘的,比如陳明、甘蘋,還有朋友介紹的,比如李春波。而所有挑選的標準也非常簡單——唱功好,有獨特的市場定位。至於合約,其實也是借鑑港臺的做法,用協議合同的形式對歌手做一個專輯製作數量和周期的承諾,也並未料想到未來演出市場的火爆,所以僅僅只是籤下了唱片製作的部分,並未有附帶的約定。
當時的唱片公司對於歌手的定位就是「他適合什麼風格的歌,現在市場喜歡什麼樣的歌」。籤約歌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歌曲,不再以翻唱為主。「畢竟翻唱再出名也沒有用,你在市場上都是站不穩的。」所以,至今讓陳小奇這位廣東流行音樂代表人物驕傲的仍然是,「每個廣東出去的歌手,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
回憶起自己為毛寧創作的《濤聲依舊》,陳小奇說最初是為另外一位歌手創作的,「1990年就寫好了,給另一個歌手錄了音。後來在歌廳看到了毛寧,覺得他聲線條件和個人形象都很適合演唱這首歌,所以1991年找他來錄音,錄完後我們都很滿意。」這首歌對陳小奇個人而言也是一個轉折點,此前以詞創作為主的他,也是第一次參與作曲的工作。「1991年這首歌在排行榜上成績不錯,並且拿到了當時的『十大金曲』。到1993年上春晚,這首歌一下子就爆紅了。」此時,央視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仍然並未得到太多人的重視,廣東仍然以創作力強、制度先進等優勢,成為全國優秀音樂人才蜂擁而至尋求發展的地方。
廣東樂壇的繁榮,也引起了香港樂壇的關注,包括麥子傑、王子鳴(微博)等一批廣東歌手都有機會與香港唱片公司籤約。然而,這股「籤約潮」並沒有在國內超越「廣東製造」的地位,反而不少香港歌手如黃凱芹、劉德華、黎明、彭羚、呂方、葉倩文、譚詠麟等,都選擇了邀請廣東音樂人為自己打造歌曲。
從尋找歌手,到籤約,再到將他們包裝推向市場,一個屬於中國內地的唱片工業鏈在廣東誕生並成熟起來,在全國範圍內獨領風騷,以至於北京著名音樂人蘇越也曾發出感慨,「廣東是流行音樂的延安。」
1990年代中期-21世紀初 從解約潮到新媒體音樂
2004年,香香用簡單的設備翻唱的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等在網上瘋傳。隨後,她與廣東飛樂唱片籤約,首張個人專輯銷量很快超過了50萬張。而孔雀廊唱片公司推出的鳳凰傳奇、鄭源,金信子公司推出的大批無線音樂金曲等,都創造了新世紀流行音樂的奇蹟。
然而,籤約制度的不完善,很快就出現了漏洞。「當時誰也沒想到後來的演出市場會如此火爆,與此同時隨著盜版的猖獗,唱片公司在一張唱片上的投入漸漸變得入不敷出,而演出市場的火爆又帶來了歌手出場費的飆升,但唱片公司因為並沒有與藝人籤下這部分的提成,變成藝人掙錢,唱片公司賠本。」
不僅如此,演出市場的火爆讓歌手們注意到「穴頭」都集中在北京,加上央視的全國影響力和對流行音樂的涉足,歌手們紛紛選擇北上。「1995年是解約年,歌手們翅膀硬了要單飛,而當初的合同籤約又存在漏洞,大量的歌手選擇解約。」甘蘋和李春波到北京學習後留在了那裡,陳明籤約了國際的SONY唱片公司(後合併為SONY BMG唱片公司),光頭李進、林依輪、毛寧、周豔泓等人也都紛紛選擇了北上。
整個1990年代中期,廣東樂壇整體退潮,但在陳小奇看來,廣東樂壇並未因此「全軍覆沒」,只是被抑制了發展,從1990年代後期到進入21世紀之初,廣東又找到了新媒體音樂這個新的突破口。「當時廣東在新媒體方面在全國佔領先地位,早期的時候三分之一的手機和網民都是廣東的,廣東移動也佔了全國移動三分之一的營業額。」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新媒體音樂一下子爆發了。刀郎、東來東往、香香等大批網絡歌手脫穎而出,廣東大聖、廣東飛樂等新興的唱片公司應運而生。
2004年,香香用簡單的設備翻唱的流行歌曲在網上被瘋傳,《老鼠愛大米》等作品都得到了上千萬的點擊率。隨後,香香與廣東飛樂唱片籤約成為一名網絡歌星。在飛樂唱片看來,香香的翻唱作品在網上過千萬的點擊率正是一大市場優勢,「哪怕她一張專輯只有網上點擊率2%的關注度,也能賣20萬張。」而事實證明,香香的首張個人專輯在國內首發銷量很快超過了50萬張,隨後還通過EMI唱片公司被推往海外,專輯銷量很快超過了百萬張。在2006年初,這張專輯的海外版登上了iTunes榜亞軍寶座。而孔雀廊唱片公司推出的鳳凰傳奇、鄭源,金信子公司推出的大批無線音樂金曲等,都創造了新世紀流行音樂的奇蹟。
新媒體平臺下的草根歌手和音樂,在市場上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在業界卻一直飽受爭議。對此,陳小奇認為必須相信老百姓的審美,「網絡歌曲本來就是都市的原生態音樂,就應該讓它自然去發展,要相信老百姓的審美和選擇。有些專業人士會覺得這些作品檔次低比較俗,但我覺得不能這樣看。任何音樂形態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不好的會被淘汰,優秀的會積澱下來。新媒體的渠道都是要靠大家花錢去下載的,試想,如果你沒有觸到他感動的點,他憑什麼花錢去下載呢?作為流行音樂工作者,你創作的作品就是要給老百姓聽的,不是給外國人聽的。事實上,『廣東製造』不喜歡搞太庸俗或者太激烈的東西,哪怕是向海外學習的東西,也一定要拿過來接地氣,沒有地氣的我們是不做的。所以你看,能夠在廣東走紅的東西,可以在全國走紅,但如果僅僅只是在北方被認可的東西,在廣東並不一定會被認可。相比較而言,北方精英圈子比較大,而在廣東,這裡平民意識很強,在文化上有著自主的選擇權,更能夠產生新的事物模式,開拓性也非常強。」
儘管如今的廣東樂壇,看似不再有當年的輝煌,但作為廣東人,作為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仍然非常自豪,嶺南有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廣東流行樂壇也是唯一一個打到現在,仍然紅旗飄揚的地方。具有22年歷史的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已由一個純粹音樂人組成的學術性團體發展成一個各類產業精英人士組成的產業性組織,成為廣東文化藝術界及中國流行音樂界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和凝聚力的民間社團。
數十年來,廣東樂壇為中國樂壇及流行音樂的產業化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豐富的運作經驗與新的探索性思維和開拓性的實踐模式,提供了眾多的經典原創流行音樂作品及享譽全國的歌星團隊,以最開放的文化精神、最寬鬆的音樂環境及最廣泛的平民基礎,至今仍當之無愧地作為和北京並列的南北兩大流行音樂基地之一,為中國流行音樂繼續發揮著獨有的貢獻。而更有意義的是,「廣東樂壇」及「廣東音樂人」已成為兩個專有的名詞和響亮的品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產業標誌,「這才是我們最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