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為流行樂壇注入新鮮風格(圖)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北原山貓」成員之一、泰雅人吳延宏先生在臺北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北原山貓」的名頭蜚聲臺灣樂壇,記者在臺北見到了「北原山貓」 中的一員、泰雅人吳延宏先生。吳先生非常熟悉臺灣樂壇,且與歌手多有交往。和吳先生煮茶高談,細數臺灣原住民歌手,我們發現——  

  原住民具有天生藝術細胞

  在臺灣流行樂壇上,原住民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如卑南人張惠妹、阿美人張震嶽、排灣人組成的「動力火車」等,都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樂壇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臺灣情歌皇后」的高勝美來自布農部落,更早些的鄒人湯蘭花、卑南人王幸玲和王忠義(即大家熟知的萬沙浪)姐弟二人,都曾在流行樂壇各領風騷。

  雖然張惠妹、「動力火車」演唱的流行音樂已經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不同,但原住民的生活背景對於他們的成名起了很大作用。憑藉《姐妹》、《站在高岡上》聞名的張惠妹,初期舞臺形象是綁著五顏六色的髮辮、明眸皓齒、熱情奔放的女郎,正是「原住民的味道」奠定了張惠妹的歌后地位。《姐妹》是一首雜糅卑南語言的歌曲,《站在高岡上》則頗似原住民民謠。而「動力火車」的魅力在於狂野放肆、激昂震撼的音色,流淌著原住民祖先的爆發力與生命力。

  作為製作人、提拔了阿妹的張雨生,由於母親是原住民,因此他也可稱為半個原住民。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原住民歌手高勝美和千百惠,如今仍在大陸發展,可稱為流行樂壇的「常青樹」。當年以《走過咖啡屋》、《想你的時候》等膾炙人口的歌曲而風靡海峽兩岸及東南亞地區的千百惠,近期推出了個人專集《相信自己》、《女人別太傻》,融入了現代都市時尚女人的心聲。

  而聲音飄渺如雲的女歌手齊豫、許景純、唐曉詩等,均是由有著深厚古典音樂素養的原住民音樂人李泰祥親手打造而出名的。

  在影視界,泰雅人徐若萱在《雲水謠》中,憑藉張弛有度的表演為內地觀眾所熟知。曾經與著名歌手張學友合唱《你最珍貴》的女歌手高慧君是排灣人,因其清亮高昂的嗓音,被稱為與「歌神」合唱最受好評的少數女歌手之一。近年來,她所主演的劇集《回家》得到了「金鐘獎」的認可。

  原住民運動造就原住民音樂

  原住民音樂或歌手成為一種非常有號召力的音樂概念,可以追溯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開幕主題曲《回歸純真》,是根據臺灣阿美人郭英男先生吟唱的傳統古調《老人飲酒歌》而改編的。原住民音樂從此引起世人的關注,這個看似偶然的事件,實際上是受到上世紀80年代初原住民運動的影響,主流社會漸漸發現原住民音樂的力量。

  繼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後,陳昇的新寶島樂團、張惠妹的《姐妹》採納相似的編曲方式,進一步帶動了「動力火車」、原音社、原始林、布拉揚等以原住民年輕人為主的樂團或樂人的崛起。老將如胡德夫、北原山貓(吳延宏、陳明仁等)、萬沙浪及沈文程、高峰等亦重出江湖,形成流行樂壇一股原住民音樂勢力。

  2000年,臺灣第11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獎頒給卑南人陳建年,而陳的音樂風格是與流行樂壇主流音樂相異的原住民音樂風格;最佳新人獎頒給紀曉君(陳建年的外甥女),臺灣原住民音樂復興達到巔峰狀態。

  萬沙浪是原住民歌手中,以原住民曲風立足流行樂壇的第一人。《風從哪裡來》、《娜魯娃情歌》在當時的轟動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張惠妹。那個年代,臺灣社會對原住民仍有歧視,萬沙浪卻以卑南語「萬沙浪」(意為青年)作為藝名,憑藉渾厚的嗓音,唱紅不少膾炙人口的歌曲。

  年紀略輕於萬沙浪的胡德夫,母親為排灣人,父親為卑南人。上世紀70年代校園歌曲盛行時,他演唱的卑南歌曲《美麗的稻穗》成為卑南民謠的代表作。2006年胡德夫以個人首張專輯《匆匆》,一舉奪得臺灣金曲獎「年度歌曲」、「最佳作詞獎」。

  「聽一聽民族音樂人嘹亮的歌聲,感召一下故鄉溫情的呼喚……」泰雅人吳延宏和卑南人陳明仁於上世紀90年代組建了「北原山貓」演唱組合,以濃鬱民族風味和幽默輕鬆風格見長,讓傳統的原住民鄉村音樂走上舞臺,把原住民音樂推向了一個高潮。

  臺灣政壇人物宋楚瑜等人唱過的《我們都是一家人》,是卑南人作曲家高子洋的代表作,如今,高子洋擔任臺灣中華世界跨族群文化經濟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經常行走於兩岸進行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交流。

  為什麼臺灣原住民多明星

  為什麼總人口僅為島內人口總數2%的原住民,卻能湧現出如此之多的歌唱明星?行走在各個原住民部落,我們一直在尋找答案。為了得到這個答案,我們走訪了張惠妹在臺東的老家,走訪了徐若萱在臺中的老家。阿里山地區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國民小學校長、布農人馬彼得先生的一番話很有見地。

  他認為,從他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到產生原住民歌星的源頭。一是原住民天生的節奏感。「我帶我們自己組建的合唱團十幾年,發現原住民小孩的節奏感最強。」二是原住民生活的山林環境所決定的。他們可以在山林自由地歌唱,有足夠的肺活量。

  原住民歌手往往是粗獷的、原始的、質樸的,充滿了健康與陽光。他們有硬朗的形象,實力派的歌喉,自由的天性,奔放與豪邁的曲風,這與充滿城市傷感、苦悶、無病呻吟形成較大的反差,為臺灣流行樂壇注入了新鮮的風格。

  在天性樂觀的原住民傳統生活中,歌舞本身就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這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天賦,對他們來說唱歌就像呼吸、跳舞就像運動。事實上,唱歌舞蹈,原本就是原住民日常生活、文化活動與心靈的一部分。臺灣原住民在歷史進程中,各種文化積累了音樂的能量,尤其是百年來,原住民坎坷的命運與他們樂觀、能歌善舞的天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不奇怪在他們族群中的一些人,終於有一天成為了原住民引以為傲的歌唱明星。本報記者 聶傳清 王 堯 文/圖

相關焦點

  • 臺灣少數民族印象: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的新寶島樂團、張惠妹的《姐妹》採納相似的編曲方式,進一步帶動了「動力火車」、原音社、原始林、布拉揚等以原住民年輕人為主的樂團或樂人的崛起。老將如胡德夫、北原山貓(吳延宏、陳明仁等)、萬沙浪及沈文程、高峰等亦重出江湖,形成流行樂壇一股原住民音樂勢力。
  • 「北原山貓」: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北原山貓」 的名頭蜚聲臺灣樂壇,記者在臺北見到了「北原山貓」 中的一員、泰雅人吳延宏先生。吳先生非常熟悉臺灣樂壇,且與歌手多有交往。和吳先生煮茶高談,細數臺灣原住民歌手,我們發現——2000年,臺灣第11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獎頒給卑南人陳建年,而陳的音樂風格是與流行樂壇主流音樂相異的原住民音樂風格;最佳新人獎頒給紀曉君(陳建年的外甥女),臺灣原住民音樂復興達到巔峰狀態。 萬沙浪是原住民歌手中,以原住民曲風立足流行樂壇的第一人。《風從哪裡來》、《娜魯娃情歌》在當時的轟動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張惠妹。
  • 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為什麼說臺灣樂壇的地位更勝一籌呢?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到底哪個地位更高呢?、黃偉文、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張學友、Beyond樂隊、劉德華、陳百強、陳奕迅、李克勤等巨星級音樂人和歌手,但是除了填詞還比較強之外,整體作曲創作能力比臺灣遠為遜色。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孟迷 40年前,歌者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以此拉開中國臺灣地區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 40年後,一場名為「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的演唱會在臺灣多城上演,勾起了幾代人的鄉愁。
  • 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年 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史
    十年前,由陶曉清主持的那場「民歌三十」晚會整整三個多小時,侯德健、李建復、胡德夫、李泰祥、馬兆駿、蔡琴……都來了,幾十位歌手邊聊邊唱,臺下的人靜靜地坐著聽,不時有燈光照亮臺下的某個人,大家都像多年未見的老友,共赴一場如期而至的約定。「民歌運動」很重要,它開啟的,並不僅僅是臺灣擁有自己流行音樂的歷史。
  •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開啟流行音樂史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開啟流行音樂史 2013-07-16 14:14 作者:錢戀水來源:東方早報
  • 萬方齊豫陳綺貞唱響民歌往事
    40年前,歌者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讓人們聽到了臺灣民謠。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40年後,一臺名為「臺灣民歌40年」的演唱會在多城上演,勾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今年11月19日,這趟民謠列車將開進內地,首站停靠在深圳灣春繭體育館。
  • 臺灣樂壇發展史——天王盛行、教父輩出的華語樂章
    樂壇草創——大師筆下的浮雲遊子60年代以降,臺灣流行樂壇從一片廢墟中建立起來。這有賴於創作四大家左宏元、劉家昌、駱明道和翁清溪,及詞壇宗匠莊奴等臺灣早期創作人的攜手努力,奠定臺灣樂壇的基石。臺灣本土創作的起步,帶動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歌手登上舞臺,姚蘇蓉、鄧麗君、鳳飛飛、甄妮、尤雅,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 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在桂林舉行 無伴奏多聲部合唱原生態民歌
    圖為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3日電(趙琳露 王亞東)11月2日至6日,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在廣西桂林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七十多支合唱團競相上演一場場民歌盛宴。11月2日晚,來自雲南富寧的「坡芽歌書」合唱團和浙江音樂學院「八秒」合唱團共同演繹了開幕式合唱音樂會,以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為聽眾合唱了壯族、藏族、侗族、客家族、哈薩克族等二十餘首少數民族歌曲。圖為開幕式合唱音樂會。
  • 臺灣30多組民歌歌手響應「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
    華夏經緯網7月1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由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建復領軍,超過30多組民歌手響應參與將於今年9月舉辦的「相知相守民歌45演唱會」。、27日在今年最新落成的新場館,位於南港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
  • 臺灣"民歌41"5月份在臺北、臺中、高雄登場
    臺灣「民歌41高峰會」1月25日舉行記者會正式「開跑」。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圖為去年「民歌40高峰會」領軍者,今年發起「民歌41」的施孝榮在記者會上演唱。 陳悅 攝
  • 臺灣民歌大腕齊聚廣州 領軍人物葉佳修:傳承是使命
    但是,讓時間往前推幾年,當《同桌的你》還沒面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還沒出現,那時候最熱的民謠當數《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魯冰花》等臺灣民歌。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歷了一場時間雖短、但影響力極大的「校園民歌運動」。在校大學生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抱著吉他開始寫歌唱歌,借歌抒情。這些民歌也流傳至內地,廣受傳唱。
  • 臺灣「民歌41」5月份在臺北、臺中、高雄登場
    臺灣「民歌41」5月份在臺北、臺中、高雄登場 2016-01-25 20:01:46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圖為去年「民歌40高峰會」領軍者,今年發起「民歌41」的施孝榮在記者會上演唱。 陳悅 攝    臺灣「民歌41高峰會」1月25日舉行記者會正式「開跑」。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以《野百合也有春天》、《天天天藍》等聞名華語樂壇的潘越雲今年也在演出陣容中。
  •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在他的歌聲裡,聽見歲月和山河
    2017年,67歲的他登上央視《朗讀者》節目演唱民歌,讓電視機前的我們知道了他的名字。白巖松聽他的《匆匆》時淚光閃閃,喃喃自語「我恨不能給他跪下」,林懷民說胡德夫的聲音是最動人的呼喚。在他的歌聲裡,「聽得到歲月和山河,以及一個男人所走過的路」。年輕時,胡德夫的名字幾乎就是「臺灣民歌」的代表。音樂事業如日中天的他,在舞臺上「一個小時兩萬五千臺幣」。
  • 廣東樂壇35年 流行音樂的紅旗還飄著(圖)
    走過35年,一部廣東流行音樂史,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中國流行樂壇的發展與現狀,無論是當年的歌星籤約制度、包裝策略,還是此後瘋傳的網絡歌曲,廣東始終走在全國樂壇前列。  儘管如今的樂壇,或者說整個文化產業,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但陳小奇仍然自豪地說,「廣東樂壇,是唯一一個打到現在,流行音樂的紅旗還飄著的地方。」
  • 臺灣樂壇只有兩人演唱會門票全部售罄!竟沒有周杰倫?
    只不過,臺灣樂壇至今只有兩位歌手的演唱會門票是全部售罄的!而這二人中並沒有周杰倫哦! 不僅沒有周杰倫,臺灣樂壇很多著名的歌手,如齊秦、周華健、張信哲、張惠妹等等大牌歌手都不在此列! 那麼這二人究竟是誰呢?
  • 劃時代的1979年:華語樂壇最大轉折,揭開黃金時代序幕
    臺灣既有羅大佑、李宗盛這樣的人文教父,又捧出齊秦、王傑、周華健、任賢齊等等的超級巨星。內地颳起轟轟烈烈的西北風和搖滾風,校園民謠、都市情歌也如火如荼的席捲大江南北。回望華語樂壇那一段「教父輩出、天王盛行」的光輝歲月,締造出來的經典金曲多如過江之鯽,時至今日,仍然佔據著我們歌單上的大半壁江山。
  • 4位華語樂壇稱得上是「教父」的音樂人,寶島臺灣就佔了三位!
    4位華語樂壇稱得上是「教父」的音樂人,寶島臺灣就佔了三位!在娛樂界的音樂領域,有一個非常有分量的稱謂,那就是「教父」,這個稱謂的含義是:能唱能譜曲還能作詞,做關鍵的就是創作出來的作品更是令大家傳唱,深入人心。
  • 滾石攜手千千音樂燃爆寒冬:翻滾吧,星勢力
    而滾石的出現,給了跌跌撞撞摸索前進方向的星勢力們更明確的指點與更大的蔭蔽,也成為「原創」這株小樹苗能夠茁壯成長的沃土。 新鮮血液喚醒樂壇活力,扶持原創音樂人彰顯人文情懷 滾石成立近四十年,縱然音樂市場風雲變幻,但滾石依然有最樸素的音樂堅持,即原創加人文精神的製作風格始終如一。
  • 來自寶島的音樂精靈族群——盤點臺灣十大原住民歌手,張惠妹領銜
    臺灣,堪稱整個華語歌壇的前沿地和大本營,這裡湧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歌者和音樂作品,其中 「原住民」歌手是最讓人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臺灣原住民,是指漢人移居臺灣之前已經在臺灣定居的族群,主要有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布農族、雅美族等。原住民族群眾多、文化豐富,尤以音樂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