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歌大腕齊聚廣州 領軍人物葉佳修:傳承是使命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最近,老狼、高曉松、許巍輪番刷屏,勾起人們對校園民謠時代的回憶。但是,讓時間往前推幾年,當《同桌的你》還沒面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還沒出現,那時候最熱的民謠當數《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魯冰花》等臺灣民歌。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歷了一場時間雖短、但影響力極大的「校園民歌運動」。在校大學生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抱著吉他開始寫歌唱歌,借歌抒情。這些民歌也流傳至內地,廣受傳唱。4月9日,葉佳修、曾淑勤、邰肇玫、施孝榮、王海玲、南方二重唱等臺灣民歌時代的佼佼者將齊聚廣州羊城創意產業園·中央車站舉行「民歌四十」演唱會,帶領廣州歌迷重溫那段「老青春」。葉佳修還接受了羊城晚報的獨家專訪,暢談他的感悟。

  民歌40感悟

  校園音樂引發集體共鳴

  對普通歌迷而言,「葉佳修」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要說起他創作過的民歌,絕對是家喻戶曉:「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的《鄉間的小路》;「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的《外婆的澎湖灣》;「走過了遙遠的流浪途,嘗盡了途中的風雨露」的《流浪者的獨白》……葉佳修從大學時期開始投身民歌運動,在上世紀90年代移民加拿大之後,也從來沒有停止音樂教育工作和創作。

  羊城晚報: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大學生投身「唱自己的歌」的運動?

  葉佳修: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基本上處於一種饑渴又貧乏的矛盾中;血管中充盈著豐富的文化素材,卻與耳濡目染的流行文化有著相當的距離,反而是外來的流行文化填補了某種意義上的需求。後來「唱自己的歌」的口號在部分知識分子中吶喊開來,是因為大家內心深處都有追求「自己的東西」這種共識吧。

  羊城晚報:上世紀70年代,你在東吳大學讀的是政治專業,為什麼會投入校園民歌運動?

  葉佳修:我一直是個「文青」,愛舞文弄墨,寫寫散文、新詩。那時,我看到發表在校刊的一首新詩被丟在校門口,作者名字上還踩著個大腳印!我心想「與其躺著靜靜等人欣賞,不如拎著耳朵往人腦袋灌!」於是加入吉他社,把那首新詩譜成處女作《流浪者的獨白》。我把自己生長、熱愛的臺灣東部花蓮鄉下的大自然景觀和鄉野無羈的生活態度介紹給同學們後,居然引起廣泛的共鳴,我的歌就像旅遊導覽般在校園傳唱開來。

  羊城晚報:在上世紀70年代,寫歌唱歌是一股流行的風氣嗎?長輩們抱有什麼樣的看法?

  葉佳修:40多年前,唱歌是長輩們眼中可以忍受的興趣,卻絕對是個不入流的事業。至於寫歌,對於沒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學子們來說,那就更稀奇了!有志唱自己的歌的人們大多是一小撮「孤芳自賞」的群體,後來人們有了共鳴,才慢慢傳唱開來。畢業後我去做音樂,在家人眼中是相當離經叛道的。

  民歌手的使命就是傳承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不少臺灣校園民歌傳播至內地。葉佳修的音樂因其清新自然的風格為內地歌迷熟悉,《鄉間的小路》和《外婆的澎湖灣》兩首歌都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在葉佳修看來,民歌手的使命,就是傳承。

  羊城晚報:《鄉間的小路》和《外婆的澎湖灣》背後有什麼故事?

  葉佳修:《鄉間的小路》的靈感來自於我外婆家的剪影,再融合從小背的詩詞創作而成的。《外婆的澎湖灣》是我聽潘安邦(《外婆的澎湖灣》原唱)說起他和外婆的親情故事,他的外婆拄著拐杖,祖孫在沙灘上的腳印加起來,剛好就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

  羊城晚報:去年臺灣的「民歌40」演唱會上,你唱了《外婆的澎湖灣》紀念潘安邦(註:潘安邦在2013年因腎臟癌去世)。在本次中央車站的「民歌40」演唱會,是否會安排致敬環節?

  葉佳修:當然會呀!但我不想用紀念這字眼,因為潘安邦是這首歌永遠的第一男主角。

  羊城晚報:在你看來,什麼歌曲才算「民歌」?

  葉佳修:我是花蓮的鄉下孩子,大自然是我取材的重要泉眼;鄉土、莊稼和他們養活的人就是「人間」,「有旋律的說話」就是歌。在我看來,民歌手的使命就是傳承。

  羊城晚報:聽說高曉松曾經要跟你行拜師禮,因為他當初抄歌詞本曾經抄過《鄉間的小路》等歌詞,是嗎?大陸的校園民謠已經變成一種集體回憶;臺灣的年輕人對民歌抱著怎樣的感情和態度?

  葉佳修:高曉松真的在北京拜過師呀!臺灣的民歌一向是臺上、臺下合唱,然後在集體回憶中各自回味。我在三十歲之後製作的《第一支舞》很受年輕人歡迎,去年臺北的「民歌40」演唱會,韋禮安、徐佳瑩兩位新生代還唱了呢。

  臺灣民歌小史

  「唱自己的歌」

  說到臺灣民歌運動,不得不提那句響亮的口號:「唱自己的歌」。上世紀70年代,臺灣本土最流行的是西洋歌曲,連學生組樂隊也只會翻唱西洋流行樂。有一群知識青年有感於此,便提出了「唱自己的歌」的想法。臺灣著名樂評人馬世芳在他的文章《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臺灣民歌小史》中寫道,「民歌」有兩層含義:「相對於時下風靡的西洋流行音樂,我們的年輕人終於要用自己的聲帶、自己的語言來創作歌曲;其次,相對於老一輩的流行音樂,年輕人要擁有自己的歌曲,走出陳腔濫調的套式,用自己的的方式,唱出這一代的心聲。」

  「金韻獎」與「民謠風」

  1977年,新歌唱片公司創辦了金韻獎;次年,海山唱片公司創辦了民謠風比賽。葉佳修從第一屆民謠風大賽開始就是評審,他見證了這兩大比賽之間的良性競爭,兩大比賽也為民歌時代培養了一眾優秀的歌手,如蔡琴、馬宜中、施孝榮、潘志勤等,齊豫更是唯一一個民謠風和金韻獎的雙料冠軍。金韻獎和民謠風的成立,讓校園民歌運動走上正軌。兩大比賽為臺灣流行樂壇輸送了最寶貴的人才。

  胡廣欣

相關焦點

  • 樂年代|葉佳修 · 臺灣民歌奠基人
    葉佳修,臺灣校園民謠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創作的青春校園歌曲,深受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其中,《鄉間的小路上》還被選入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這個在今天顯得有些陌生的名字,卻是曾為華語流行音樂做出了極大貢獻的人。在臺灣,葉佳修被稱為「鄉村田園歌謠始祖」,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中的領軍人物之一。
  • 臺灣民歌奠基人——葉佳修:彈撥青春的音樂詩人,滿滿的純真感動
    歡迎來到萍萍愛家鄉哇,我們今天講述的是歌手葉佳修。有一種情懷叫臺灣,泛著樸素的溫暖,令人懷念,尤其在令人沉悶的今天。走遍世界,最舒適的地方,可能就是語言相通,有著八十年代的淳樸民風,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地方。
  • 臺灣30多組民歌歌手響應「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
    華夏經緯網7月1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由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建復領軍,超過30多組民歌手響應參與將於今年9月舉辦的「相知相守民歌45演唱會」。李建復(開麗娛樂提供)據悉,包含丁曉雯、木吉他合唱團、王海玲、王新蓮、王瑞瑜、王夢麟、吳楚楚、李明德、李建復、林子軒、林佳蓉、林亭翰、林隆璇、邰肇玫、金智娟、南方二重唱、洪小喬、範怡文、殷正洋、馬永蒂、馬永霖、馬毓芬、徐曉菁、許淑絹、許景淳、黃仲昆、黃韻玲、葉佳修、趙詠華、趙樹海、潘越雲、鄭怡等民歌手齊聚,將於今年9月26
  • 《外婆的澎湖灣》創作人葉佳修 今天廈門參加歌友會
    閩南網5月10日訊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澎湖灣,澎湖灣,外婆的澎湖灣……」哼唱了兩代人的臺灣民謠,均出自葉佳修之手。昨天,葉佳修應邀到泉州參加歌友會活動。葉佳修現場演唱《外婆的澎湖灣》  葉佳修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中的領軍人物之一,創作了近千首歌曲,大陸歌迷基本上通過潘安邦、張明敏、蔡琴等演唱者了解到他創作的歌。
  • 臺灣30多組民歌歌手響應「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
    華夏經緯網7月1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由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建復領軍,超過30多組民歌手響應參與將於今年9月舉辦的「相知相守民歌45演唱會」。李建復(開麗娛樂提供)據悉,包含丁曉雯、木吉他合唱團、王海玲、王新蓮、王瑞瑜、王夢麟、吳楚楚、李明德、李建復、林子軒、林佳蓉、林亭翰、林隆璇、邰肇玫、金智娟、南方二重唱、洪小喬、範怡文、殷正洋、馬永蒂、馬永霖、馬毓芬、徐曉菁、許淑絹、許景淳、黃仲昆、黃韻玲、葉佳修、趙詠華、趙樹海、潘越雲、鄭怡等民歌手齊聚,將於今年9月26
  • 他被稱為臺灣民歌王,52歲英年早逝,《外婆的澎湖灣》成絕響!
    潘安邦,被稱為「臺灣民歌王」,一曲《外婆的澎湖灣》讓他一舉成名,可惜卻因罹患腎癌在2013年即英年早逝,年僅52歲。本來,他的經紀人還想邀請潘越雲、潘美辰和潘安邦在一起開一個「三潘」演唱會,可惜未能如願潘安邦就過早的離開了人世。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孟迷 40年前,歌者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以此拉開中國臺灣地區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 40年後,一場名為「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的演唱會在臺灣多城上演,勾起了幾代人的鄉愁。
  • 臺灣民歌時代(上)
    臺灣民歌時代是整個臺灣(地區)流行音樂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在陶曉清的空中電波裡,逐漸萌芽開花。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接過母親的旗幟,成為新一代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陶曉清女士和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陶曉清引領和見證了臺灣的民歌運動甚至臺灣流行音樂的整個歷史,被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稱為「民歌之母」。
  • 「民歌40」廣州中央車站演唱會開票
    [如果]的邰肇玫、[鄉間的小路]的葉佳修、[拜訪春天]的施孝榮、  [忘了我是誰]的王海玲、[魯冰花]的曾淑勤、[動不動就說愛我]的南方二重唱。  最好的時代,最好的歌手,最好的歌  曾經有過那麼一段日子,歌曲排行榜上最受歡迎的是一群穿著T恤牛仔褲、背著吉他、自己寫歌自己唱的年輕人;這些自彈自唱的年輕人改變了臺灣流行音樂的樣貌,留下許多珍貴的歌曲,更穿越海峽,將一首首的好歌,傳唱到你我的心裡。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臺灣民歌四十年演唱會宣傳活動歌手齊聚。從年初到歲末,從臺北、高雄、臺中,到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出現在一個個紀念活動現場,回望臺灣民歌的斑駁背影、致敬華語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是兩岸文化交流「最浪漫的事」。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臺灣民歌四十年演唱會宣傳活動歌手齊聚從年初到歲末,從臺北、高雄、臺中,到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出現在一個個紀念活動現場,回望臺灣民歌的斑駁背影、致敬華語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是兩岸文化交流「最浪漫的事」。
  • 【搶票】數萬人將伴唱齊豫《橄欖樹》臺灣「民歌40」 深圳灣催淚致青春!
    1978年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當時正在臺灣政治大學讀書的侯德健對周遭的「悲情」不以為然,在他看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一直被悲情籠罩,受外國人牽制,他憤怒於這種懦弱的悲情,寫下了《龍的傳人》。「當時,正值臺灣校園民歌浪潮的高潮,侯德健是其中的重要人物,《龍的傳人》很快在以挖掘校園民歌著稱的新格唱片錄製完成,由李建復演唱,推出後立即成為熱門歌曲,被迅速傳唱。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原標題: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陳綺貞」,以此拉開中國臺灣地區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其中,「民歌之母」陶曉清、《龍的傳人》原唱李建復以及「南方二重唱」現身發布會,以歌聲與故事帶人重溫臺灣民歌的美好時代。●陶曉清的「臺灣民歌客廳」說起臺灣民歌,深受港臺流行文化浸潤的全球華人,其實都不陌生。《蘭花草》、《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龍的傳人》……至今每一首都朗朗上口。
  • 齊豫 葉佳修:青蔥往事知多少
    作為臺灣民歌運動中崛起的巨星,她的歌聲充滿了靈性,每當旋律響起,總能讓人想起詩與遠方。時光荏苒、歲月流逝,齊豫和她的歌聲一樣,始終保持著清清淡淡的態度,越品越有味道。他的作品唱紅了齊豫、蔡琴、費翔、陳淑樺、張明敏等幾代歌手,因此被稱為「鄉村田園歌謠始祖」,也被譽為臺灣的約翰丹佛。
  • 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年 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史
    在長期扶植臺灣民歌,被稱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今年是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周年。然而在長期扶植臺灣民歌,被稱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
  • 臺灣校園民謠:一個時代最純真的記憶
    (左起第一為葉佳修,左第三為蔡琴,右一為齊豫)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臺灣校園民謠頂峰時期,共產生了300多首校園民謠。臺灣校園民謠部分代表人物葉佳修葉佳修是重要的詞曲作者、歌手,臺灣校園民謠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 李昱和將攜手邰正宵、葉佳修亮相樂清演唱會
    李昱和將攜手邰正宵、葉佳修亮相樂清演唱會2015年12月08日 11:50:50來源:新華娛樂    青年歌唱家李昱和將於12月27日在浙江樂清市新體育館舉辦的個人演唱會,不僅將由臺灣頂尖演唱會製作團隊親手操刀打造,屆時邰正宵、葉佳修等眾多兩岸著名藝人也將空降樂清獻唱
  • 臺灣民謠三十餘載 重要人物事件盤點
    30年前李雙澤、楊弦不滿臺灣被美日流行音樂充斥,而掀起轟轟烈烈的臺灣民歌運動;「新耳朵,舊音樂!」30年後厭倦R&B、嘻哈,越來越多的人轉身追尋民謠的溫暖。歸根到底,臺灣民歌運動的推進就是這樣,每當耳朵新鮮音樂陳舊時,敏感的音樂人就會俯身向下,沉入生活,擁抱民歌,在吟唱中記錄孤島變遷。
  • 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年 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史
    在長期扶植臺灣民歌,被稱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今年是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周年。然而在長期扶植臺灣民歌,被稱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
  • 外婆的澎湖灣:永恆的經典名曲,成就一代民歌王潘安邦
    以《外婆的澎湖灣》一曲成名的歌手潘安邦出道於1979年,素有「臺灣民歌王」之稱,出道33年,在1989年的央視春晚上,他憑藉《外婆的澎湖灣》和《跟著感覺走》紅透大江南北。潘安邦唱腔深情婉轉,扣人心弦,代表作有《外婆的澎湖灣》、《聚散兩依依》、《鄉間小路》、《爸爸的草鞋》、《思念總在分手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