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年 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史
在長期扶植臺灣民歌,被稱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今年是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周年。十年前,由陶曉清主持的那場「民歌三十」晚會整整三個多小時,侯德健、李建復、胡德夫、李泰祥、馬兆駿、蔡琴……都來了,幾十位歌手邊聊邊唱,臺下的人靜靜地坐著聽,不時有燈光照亮臺下的某個人,大家都像多年未見的老友,共赴一場如期而至的約定。「民歌運動」很重要,它開啟的,並不僅僅是臺灣擁有自己流行音樂的歷史。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發軔: 唱自己的歌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1975年6月6日,臺北中山堂,臺灣大學農學院畢業生楊弦舉辦了一場演唱會,演唱了8首詩人余光中詩作譜曲的作品,其中的《鄉愁四韻》後來流傳甚廣,此次演唱會也被視為臺灣民歌運動的開端,也是民歌紀念日的由來
-
這部片紀錄了臺灣民歌時代,不少重要的歌手在此誕生
一部關於臺灣民歌的紀錄片《四十年》 10 月 14 日將在臺灣上映,這部片希望能還原一個在 1975 年所開啟的民歌時代。日前《四十年》公開了正式預告以及海報,電影中記錄了包含了楊弦、胡德夫、楊祖珺、李宗盛等歌手。至於海報上的那個手拿吉他的人,則是被稱作「民歌之父」的楊弦,儘管他至今只出過兩張專輯,但依舊是民歌時代的領先者之一。
-
臺灣民歌四十年:從憤怒到和解
一語驚醒夢中人,回望臺灣的民歌運動,在流行音樂的若干個分類中,它顯然是受到眷顧的,一遍又一遍的翻唱與重溫中,民歌的意義,被一再改寫重構,輾轉至今,竟逾四十不惑,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十年》劇照1975年6月6日的現代民歌演唱會,被視為民歌運動的開端事件。
-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5月17日將舉辦音樂會
2005年,55歲的「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作為「歌壇新人」出了第一張專輯《匆匆》;2011年,他與國際級音樂製作團隊、美國頂尖樂手傾力合作,碰撞出一首首充滿感恩的歌曲,完成他61年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2013年5月17日,這位白髮蒼蒼充滿故事的老人將帶著他這兩張專輯於北京開啟「胡德夫《大武山藍調》音樂會」。
-
臺灣民歌大腕齊聚廣州 領軍人物葉佳修:傳承是使命
但是,讓時間往前推幾年,當《同桌的你》還沒面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還沒出現,那時候最熱的民謠當數《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魯冰花》等臺灣民歌。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歷了一場時間雖短、但影響力極大的「校園民歌運動」。在校大學生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抱著吉他開始寫歌唱歌,借歌抒情。這些民歌也流傳至內地,廣受傳唱。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孟迷 40年前,歌者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以此拉開中國臺灣地區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 40年後,一場名為「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的演唱會在臺灣多城上演,勾起了幾代人的鄉愁。
-
他是流行音樂史的活圖書館,宋冬野、萬青因為他在臺灣如此火爆
「假如你是認真的樂迷,這裡有很多厲害的歌,請你張開耳朵,準備收聽音樂五四三.....」伴隨著The Beach Boy的經典單曲《Wouldn't it be nice》,這個臺灣地區最受歡迎的音樂電臺節目緩緩開啟,節目的DJ叫做馬世芳,一個從小在播音室長大的文藝青年。
-
「唱自己的歌」——臺北紀念李雙澤
陳曉星攝李雙澤,生於1949年,卒於1977年9月10日,籍貫福建晉江,父親為菲律賓華僑,小學時隨母親到臺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附中、淡江大學,因催生了臺灣校園歌曲創作又英年早逝而成為傳奇。「68歲的李雙澤什麼樣子,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了。」臺灣樂評人馬世芳的一句話令全場百感交集。40年前的9月10日,28歲的李雙澤在淡水救人身亡。
-
民歌40經典再現 傳唱兩岸深植民心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40年前,在兩岸對峙的年代,臺灣青年學子在校園發起「唱自己的歌」,揭開校園民歌的序幕,為華語流行音樂奠基並影響對岸,40年後民歌經典再現,傳唱兩岸,深植民心。
-
王正:唱自己的歌,還原真實的李雙澤
李雙澤,號稱臺灣的「Bob Dylan」,他帶動了70、80年代的校園民歌風潮,也因此奠定了臺灣後來作為全球中文流行歌曲創作中心的基礎。評論摘編如下:李雙澤,號稱臺灣的「Bob Dylan」,他所創作的歌曲《美麗島》為大家所孰悉。李雙澤最早喊出「唱自己的歌」這樣的口號,帶動了70、80年代的校園民歌風潮,也因此奠定了臺灣後來作為全球中文流行歌曲創作中心的基礎。
-
萬方齊豫陳綺貞唱響民歌往事
40年前,歌者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讓人們聽到了臺灣民謠。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40年後,一臺名為「臺灣民歌40年」的演唱會在多城上演,勾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今年11月19日,這趟民謠列車將開進內地,首站停靠在深圳灣春繭體育館。
-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在他的歌聲裡,聽見歲月和山河
1972年,胡德夫因身體舊疾從臺大英文系輟學。於是他跟李雙澤說:「你也會唱,上去幫我們撐個場子。」結果撐場演變成了砸場。演唱會當天,李雙澤手裡拿著可樂瓶上臺,感慨自己從菲律賓來到臺灣,喝的仍是可口可樂。他大聲質問演唱西洋歌曲的歌手,「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麼滋味」?於是,主持人陶曉清質疑,「你說的現代民歌在什麼地方?」
-
歌者:臺灣地鐵站民歌聯唱
臺灣地鐵站民歌聯唱,聽得淚奔!2015,恰逢民歌運動40年,臺北板橋地鐵站舉行了一場大型快閃活動,當驚喜合唱團唱起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溫馨民歌時,路人全都忍不住停下來觀賞鼓掌,畫面真的太美好~ ——《噴嚏網》
-
樂清民歌《芙蓉賣錢歌》唱不盡的鄉情與眷戀
在樂清市芙蓉鎮,很多人都會唱拋歌、對歌等,但會唱《芙蓉賣錢歌》的人則不多,據統計只有芙蓉鎮的徐金柱、孔茂邦、張保福等幾個人會唱。這首《芙蓉賣錢歌》還被列入第八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這幾個人之中,又屬90歲的徐金柱極具代表性。
-
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為流行樂壇注入新鮮風格(圖)
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原住民歌手高勝美和千百惠,如今仍在大陸發展,可稱為流行樂壇的「常青樹」。當年以《走過咖啡屋》、《想你的時候》等膾炙人口的歌曲而風靡海峽兩岸及東南亞地區的千百惠,近期推出了個人專集《相信自己》、《女人別太傻》,融入了現代都市時尚女人的心聲。 而聲音飄渺如雲的女歌手齊豫、許景純、唐曉詩等,均是由有著深厚古典音樂素養的原住民音樂人李泰祥親手打造而出名的。
-
那些真誠的人,那些赤誠的歌
曾經我們一起被禁唱的時候,打擊很大,但是我們帶著一個想法:假如我們連唱歌和這個社會理想都會放棄的話,那麼我們對自己的期許就會歸零。我曾經說過低落幾年唱不出歌,是因為身體不行,非常非常痛,走路要雙拐,小孩子都要寄託給八十歲的老媽媽。這樣的狀況怎麼唱得出歌,但是你不去那樣的深淵,怎麼唱得出那樣的苦。低落的和期許自己的歌是交替寫出來的。
-
泉州音樂人蘇世洪:閩南民謠 唱咱厝人的歌
泉州網9月11日訊(記者 張博)1976年的冬天,臺灣青年畫家李雙澤一句「唱自己的歌」的吶喊,從此開啟了「臺灣現代民歌時代」。什麼叫民謠,民謠有何魅力?開啟「臺灣現代民歌時代」三劍客之一的胡德夫這樣解釋:唱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情,是自己腳踩的土地,熟悉的人以及信仰的東西。
-
「民歌40」廣州中央車站演唱會開票
最好的時代,最好的歌手,最好的歌 曾經有過那麼一段日子,歌曲排行榜上最受歡迎的是一群穿著T恤牛仔褲、背著吉他、自己寫歌自己唱的年輕人;這些自彈自唱的年輕人改變了臺灣流行音樂的樣貌,留下許多珍貴的歌曲,更穿越海峽,將一首首的好歌,傳唱到你我的心裡。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大陸首演執意唱《美麗島》
2006年,胡德夫第一次來大陸演出,很多人勸他不要唱《美麗島》。在臺下,大家都跟他說,胡老師,你千萬別……胡德夫拒絕了朋友、演出方的勸告。「我唱這個歌,是對大地、人民的讚嘆,一個年輕學子寫的歌,寫完他就走了。它就是那樣純淨的一個東西,我不在乎被貼什麼標籤。」《美麗島》誕生於1977年,被公認是臺灣70年代民歌的發軔之作,曲作者李雙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