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地、邱東教授團隊研究揭示高溶解性pH中性生物活性玻璃成骨成...

2020-12-16 騰訊網

汕頭大學 廣州華新骨科醫院

微創精準

技術領先

特色鮮明

臨床上大塊骨缺損癒合通常需要藉助骨修復材料來實現,主要包括自體骨、同種異體骨及合成生物材料等。自體骨仍然是「金標準」,但是來源有限,並且會造成新的創傷,增加患者痛苦。同種異體骨又存在疾病傳播、免疫排斥反應等問題。因此,合成生物材料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並成為當前醫用生物材料領域的研究重點。

生物活性玻璃是目前唯一不依賴外加生長因子而能體現骨誘導性的合成材料,有潛力媲美自體骨,但是它作為骨修復材料仍然不是完美的,至少需要改善兩種特徵:在接觸體液時會導致pH值明顯升高,不利於細胞生長;溶解性差,釋放的骨誘導性關鍵離子(可溶性矽酸根離子)有限。因此,具有中性pH和較高溶解度的生物活性玻璃可能是更好的人工骨移植材料。

我院金大地教授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邱東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對新近開發的高溶解性pH中性生物活性玻璃(PSC)進行了系統考察,發現其在體外和體內均體現出更優異的骨修復特性並闡明了其機制。PSC生物玻璃具有良好的臨床轉化前景,可作為臨床修復骨缺損的常規骨修復材料。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上。(DOI:10.1016/j.msec.2020.111249)

眾所周知,成骨和成血管特性是骨移植材料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具有協同促進這兩種因素的骨修復材料將是非常理想的。與兩種經典骨修復材料45S5生物活性玻璃和β-磷酸三鈣(β-TCP)相比,PSC顯著改善了BMSCs的增殖、遷移和礦化作用,並促進了成骨和成血管分化。在大鼠顱骨缺損中,PSC在誘導骨再生方面表現出比45S5和β-TCP更強的作用,骨密度升高和新生骨面積增加。與空白對照組相比,PSC顯著促進了新生血管的形成。此外,他們還揭示了PSC通過PI3K / Akt /HIF-1α通路協同作用,促進骨再生和血管形成。研究中發現HIF-1α表達水平與P-Akt表達相一致。他們推測PI3K / Akt通路可能會影響與氧有關的代謝活動,進而調節氧含量和HIF-1α活性,促進BMSCs的成骨和成血管分化,這在以前未有報導。

大鼠顱骨缺損的Micro-CT分析

A:Micro-CT顯示大鼠顱骨的水平面(a,c)和冠狀面(b,d)

B:新骨面積的統計結果

C:骨密度的統計結果。圓直徑5mm,比例尺5mm

PSC,45S5和β-TCP對BMSCs成骨分化和成血管分化的影響以及PSC的作用機制

A:PSC,45S5和β-TCP對BMSCs成骨分化和成血管分化的作用

B:在有或沒有HIF-1α抑制劑時,PSC對BMSCs中Runx2, OCN, HIF-1α 和VEGF蛋白水平的影響

C:在有或沒有PI3K抑制劑時,PSC對BMSCs中PTEN, PI3K, Akt, P-Akt, Runx2, OCN, HIF-1α 和 VEGF蛋白水平的影響

來源:骨科在線

編輯:事業發展部 Lyin

審校:事業發展部 Bellucci

相關焦點

  • 骨水泥:中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為骨修復提供新方案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邱東研究員帶領的骨水泥材料團隊,經過深入研究,開發出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可吸收PSC生物活性玻璃骨水泥,在促進骨組織再生方面展現出優良性能,有望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新途徑。世界唯一PH值中性生物活性玻璃「骨水泥」實際上是可注射骨填充材料的別稱,通常由粉狀物和液體混合攪拌而成,攪拌數分鐘後即可凝固,其主要目的是起填充加固作用,所以外界通常稱之為「骨水泥」。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用於骨折內固定的生物活性粘合劑
    氰基丙烯酸酯(俗稱萬能膠)是目前唯一兼具優異即時粘接強度和生物相容性的醫用膠水,但其聚合產物不可降解,無法支持新生骨組織長入穿過粘合層,從而阻礙了骨癒合,尚不能用作骨粘合劑。最近,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實驗室邱東課題組提出了一種生物活性玻璃複合成孔策略,助力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劑用於骨折內固定,促進骨折癒合。
  • 生物陶瓷之活性陶瓷材料篇
    缺點:本身強度低、脆性高;抗折強度低,韌性和力學性能差等缺陷的限制,影響了它在醫學臨床的廣泛應用。但這不並影響人們研究HAP系列的各種複合材料,由此來獲得力學性能優良、生物活性好的生物醫學複合材料,例如:①羥基磷灰石與金屬相結合。②羥基磷灰石與惰性生物陶瓷材料相複合。③羥基磷灰石與有機物相複合。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基於矽基彈性-基因激活生物活性材料的骨組織...
    矽基生物活性醫用材料如生物活性玻璃、矽酸鹽陶瓷等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優越的骨整合能力、成骨誘導活性、創面修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在骨組織再生與替代、軟組織創面修復、藥物基因遞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和價值。然而傳統矽基生物活性材料力學脆性大、彈性差、降解慢,大大限制了該類生物醫用材料的再生醫學應用範圍。
  • 孫炳偉團隊揭示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抑制新機制
    4月1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孫炳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Endotoxin induced
  •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最近,顏寧教授的團隊取得關鍵突破,通過改進實驗條件,將解析Cav1.1結構的解析度提高到了3.6埃,從而揭示了這一重要的離子通道蛋白之前尚未解析的工作機理細節。蔡剛課題組經過大量系統嘗試,克服了重重困難獲得了高純度、高均一度、有活性的ATM激酶,並順利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成像中心完成高解析度冷凍電鏡(Cryo-EM)數據的收集,解析了解析度8.7埃的ATM激酶的三維結構。該結構是ATM第一個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ATM激酶的各個結構域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
  • 科研人員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
  • 湖北大學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重室科研團隊近期研究進展一覽
    跳轉閱讀化學加搜索:2萬多家企業,300多萬產品,1.2億條化合物數據…… 李愛濤教授細胞色素P450酶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第一及通訊作者),聯合德國馬普煤炭研究所Manfred
  • 齊魯工業大學特聘教授嶽遠徵和合作者揭示MOF玻璃...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嶽遠徵院士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Sabyasachi Sen教授團隊以及美國強磁場實驗室Zhehong Gan博士團隊合作,利用世界最高磁場強度35.2 特斯拉(T)的67Zn核磁共振,揭示了金屬有機骨架(MOF)玻璃結構的短程無序。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團隊通過對傳統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矽酸鹽和磷酸鹽等)進行熱還原處理,研製出新一代「黑色生物活性陶瓷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學教授Irina Artsimovitch說。「我們開始研究Rho,並意識到它不可能以人們告訴我們的方式起作用。」該研究確定Rho不是在轉錄即將結束時附著在特定的RNA片段上並幫助其從DNA上解脫出來,而是在整個過程中實際上「搭便車」轉錄RNA聚合酶。
  • 龍華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結直腸癌治療新靶標
    近日,我院脾胃病研究所季光教授科研團隊在結直腸癌的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最新研究成果「CircRNA_0000392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湘雅醫院皮膚科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長篇論著研究成果
    人民網長沙3月19日電 2020年3月16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湘雅個體化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心黑素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刊物Cancer Cell(影響因子23.9)上發表題為ADORA1 inhibition promotes tumor immune evasion by regulating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深圳技術大學胡俊青特聘教授科研團隊研究助理招聘啟事
    一、 團隊及負責人介紹  團隊長期聚焦於納米光熱/光電材料的合成與基礎應用研究,揭示材料表面與本體光/電/熱響應特性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方向:(1)納米探針合成與生物應用,(2)半導體納米材料單體性能與器件構築。
  • 楊慶團隊:城鎮汙水處理生物濾池工藝中一氧化二氮釋放問題的研究新...
    楊慶團隊:城鎮汙水處理生物濾池工藝中一氧化二氮釋放問題的研究新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淨水技術》小編關注到,北京工業大學楊慶教授團隊在城鎮汙水處理生物濾池工藝中N2O釋放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進展,成果以「Impact of gas-water ratios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該文揭示了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
  • 中國海洋大學李德海團隊——南極海綿共附生真菌活性次級代謝產物...
    主要從事海洋微生物、極端環境微生物藥用資源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研究。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極地微生物資源庫、代謝產物組分庫和化合物庫,為極地微生物藥用研究提供物質基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SCI收錄論文百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