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2020-12-14 量子認知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並描述了一個細胞過程,該研究首次描述了Rho蛋白如何真正終止基因表達。

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使用一條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導致新合成的RNA鏈在轉錄完成後斷裂。 RNA可以產生蛋白質,這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

就像任何連貫的信息一樣,RNA需要在正確的位置啟動和停止才能有意義。50年前發現了一種叫做Rho的細菌蛋白,因為它具有停止或終止轉錄的能力。在每本教科書中,Rho都用作模型終止子,利用其強大的動力,它可以與RNA結合併從RNA聚合酶中抽出。但是,這些科學家仔細觀察後發現,Rho無法使用教科書機制找到需要釋放的RNA。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學教授Irina Artsimovitch說。「我們開始研究Rho,並意識到它不可能以人們告訴我們的方式起作用。」

該研究確定Rho不是在轉錄即將結束時附著在特定的RNA片段上並幫助其從DNA上解脫出來,而是在整個過程中實際上「搭便車」轉錄RNA聚合酶。Rho與其他蛋白質協同作用,最終通過一系列結構改變哄騙酶,這些結構改變以無活性狀態結束,從而釋放了RNA。

該團隊使用複雜的顯微鏡揭示了Rho如何作用於由RNA聚合酶和兩個伴隨轉錄過程的輔助蛋白組成的完整轉錄複合體。

如圖所示核糖核酸,前mRNA的髮夾環。突出顯示的是核鹼基(綠色)和核糖磷酸骨架(藍色)。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條單鏈RNA,其自身會折回。

「它回答了一個基本問題:轉錄對於生活至關重要,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將無濟於事。」 RNA聚合酶本身必須完全是中性的。它必須能夠製造任何RNA,包括已損壞或可能損害細胞的RNA。在用RNA聚合酶旅行時,Rho可以判斷合成的RNA是否值得製造-如果不值得,Rho會釋放它。」

關於RNA聚合酶如何成功完成轉錄,該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發現。眾所周知,Rho可以沉默細菌中毒力基因的表達,從根本上保持它們處於休眠狀態,直到需要它們引起感染為止。但是這些基因沒有已知的Rho優先結合的任何RNA序列。

實際上,對Rho機制的科學理解是通過簡化的生化實驗建立的,該實驗經常遺漏RNA聚合酶,本質上,它定義了過程如何結束而不考慮過程本身。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捕獲了在其模型系統大腸桿菌中的DNA模板上運行的RNA聚合酶的圖像。這種高解析度的可視化與高端計算相結合,使轉錄終止的精確建模成為可能。

Artsimovitch指出,「RNA聚合酶不斷前進,與細菌中的數十萬個核苷酸匹配。該複合物非常穩定,因為必須如此,如果釋放RNA,它就會丟失。」 「然而,Rho能夠在數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使複合體崩塌,但無法找到穩定的複合體進行分析。」

使用巧妙的方法在複合物崩解之前將其捕獲,使科學家們可以觀察到七個代表終止途徑中連續步驟的複合物,從Rho與RNA聚合酶的結合開始到完全失活的RNA聚合酶結束。該團隊根據他們所看到的內容創建了模型,然後使用遺傳和生化方法確保這些模型正確。

儘管這項研究是在細菌中進行的,但Artsimovitch指出,這種終止過程很可能會在其他生命形式中發生。她說:「這似乎很普遍。」 「通常,細胞使用共同祖先的類似工作機制。只要這些技巧有用,他們都學會了相同的技巧。」

參考:"Steps toward translocation-in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inactivation by terminator ATPase ρ"Science(2020).science.sciencemag.org/lookup/ … 1126/science.abd1673

相關焦點

  • Science:改寫教科書!揭示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周圍,使用一條DNA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一條新合成的RNA鏈,該RNA鏈的合成在轉錄完成後會釋放出來。所產生的RNA可以產生蛋白,而蛋白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就像任何連貫的信息一樣,RNA轉錄需要在正確的位置啟動和停止才有意義。
  • Acta Neuropathologica:新研究揭示多發性硬化的「細胞」威脅
    2019年10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多發性硬化發生的關鍵因素。這一發現為設計針對多發性硬化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們猜測被稱為「少突膠質細胞祖細胞」的細胞有助於多發性硬化的發生與發展。
  • 水母非凡「超能力」的細胞機制,科學家揭示其「逆生長」過程?
    水母擁有可再生細胞的獨特能力,僅有4毫米左右的燈塔水母被發現甚至可以「逆生長」,有人稱其為「長生不老」的生物。日本科學家正在揭示賦予水母這些非凡「超能力」的細胞機制。以蟄刺細胞命名的刺水母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5億多年。水母具有有趣生物特徵,例如它們有蟄刺細胞,也可以稱為中樞神經細胞,主要用來捕捉獵物。
  • 研究揭示細胞鐵死亡敏感性和逃逸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鐵死亡敏感性和逃逸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52:38 美國哈佛大學Stuart L. Schreiber、鄒貽龍和懷特海生物醫學研究所Robert A.
  • 生物一定要氧氣?動物定義或將改寫,首次發現無氧也能生存的生物
    在我們的認知中,動物生存是需要氧氣的,植物雖然能夠製造出氧氣,但植物也是有呼吸作用的,在呼吸作用的同時,氧氣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就說明了只要是生物,都需要氧氣來進行呼吸作用,為自身提供能量,而且人類在探索外太空時,也是根據該星球有沒有氧氣來判斷是否適合生命的生存,然而今日這一理論獲將要被改寫了,原因就是以色列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無氧也能存在的多細胞寄生生物
  • 研究揭示背後細胞與腦環路機制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Yuki Oka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能夠解釋這一人人都經歷過的日常行為背後的細胞與腦環路基礎。值得關注的是,該論文的第二作者王童彤是來自南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伯苓學院生物伯苓班的本科生。圖1:調控兩種渴覺狀態的細胞基礎的示意圖。
  • JBC:細胞的「網絡社交」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近期來自第二軍醫大學、吉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整合素連接激酶相關磷酸酶(ILKAP)調控細胞生存與凋亡的一條新信號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JBC)上。第二軍醫大學的肖建如教授和劉鐵龍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 新研究揭示嗜酒成癮之謎
    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已經揭示了酒精對人體的諸多危害,如傷胃、傷心、傷肝、傷後代……然而,對於嗜酒成癮者來說,不是不想戒酒,而是戒酒實在太難。最近,《Science Advances》發布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嗜酒成癮的關鍵機制,為幫助人們戒酒帶來了希望。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2018-12-07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細胞壁的完整性對於植物維持生長和抵抗非生物脅迫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去幾年的研究已經表明植物中存在感受細胞壁完整性的受體,包括CrRLK1L家族蛋白和WAK蛋白,但是植物感受細胞壁完整性的具體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而在2016年8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施一公教授的課題組再次發表兩篇關於剪接體的重量級論文,進一步闡明了這一關鍵複合體的詳細作用機制。前體mRNA剪接這一最為基本生命過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們對它的了解卻受限於剪接體高度複雜和動態的結構。組成剪接體個別蛋白的結構可以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手段去解析,而當要研究剪接體的整體結構時則需用到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
  • 研究揭示T淋巴細胞活化新機制
    9月21日,《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李迎秋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CR-induced
  • ...新突破: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相較於網膜脂肪前提細胞,皮下脂肪細胞具有更高的複製潛能,其也最易受到衰老的影響。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
  • 揭示腎上腺素能嗜鉻細胞的一種新的細胞起源
    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l37532017年7月12日/生物谷BIOON/---腎上腺影響著許多過程,如應激反應和代謝。循環腎上腺素能夠在體內產生深刻的影響,它的水平依賴於日常生活期間維持器官和身體平衡的需求發生變化。
  • 陳根:抗衰老聲勢下,研究揭示抗衰老分子消失之謎
    整個20世紀,科學家都試圖發現衰老的秘密。從衰老的本質來說,衰老的發生一般是從微小的基因層面上開始的。這與染色體和染色體端粒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染色體的端粒會把染色體保護起來,而端粒縮短,則會導致染色體不斷地縮短,基因不斷丟失。這個過程,從基因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人類衰老的過程。
  • 打破認知—細菌也有細胞器,研究它們可以了解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
    打開一本幾十年前出版的基礎生物學教科書或一本幾個月前出版的基礎生物學教科書,兩者都將以同樣的方式定義兩大類細胞:真核生物有一種稱為細胞器的膜結合區,其中包括一個細胞核,它們存儲自己的遺傳信息,而原核生物則沒有。這種區別甚至體現在他們的名字中:在希臘語中,「真核生物」的意思是「真正的內核」(指細胞核),而「原核生物」的意思是「內核之前」。
  • 海葡萄揭示植物進化的秘密
    衝繩縣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生院(OIST)的研究人員最近解碼了海葡萄的基因組,以了解這種植物獨特的形態,並幫助農民正確種植這種多肉海藻。   許多農民面臨著海葡萄生長不良的問題。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基因組數據可以告訴他們是哪些基因造成了這樣的問題。有了控制海葡萄生長的所有基因的目錄,研究人員可能能夠幫助農民在種植時診斷出缺陷植株。
  • 張志斌/劉志博/邵峰等揭示細胞焦亡在腫瘤免疫方面的全新功能
    該研究組曾於2016年在Nature發文報導GSDMD的膜穿孔活性,揭示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3】。之前的研究表明GSDME的啟動子在多種癌症細胞中被甲基化,這一表觀修飾抑制了GSDME在癌細胞中的表達【7】。這一觀察讓作者推測GSDME可能抑制腫瘤生長。
  • 浙大研究人員揭示人大腸癌浸潤γδT17細胞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新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腫瘤研究所黃建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與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嚴俊教授合作,發現了人大腸癌固有γδT17細胞具有重要免疫抑制作用,並揭示了以γδT17細胞為核心的
  • elife:老年黃斑變性新見解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12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與年齡相關的「溼性」黃斑變性(AMD)是老年人不可逆性視力喪失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當視網膜中出現異常和滲漏的血管(部分是由於炎症)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近日,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GH)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揭示了對疾病潛在驅動因素的新見解,目前尚無法治癒,可以通過預防或治療策略來確定。
  • 蛋白質糖基化研究獲進展
    vertebrate-specific Y subfamily of UDP-N-acetyl-α-d-galactosamine:polypeptid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s」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內質網中可能存在新的蛋白質O-GalNAc糖基化調控機制,這一成果公布在國際糖生物學研究領域權威雜誌Glycob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