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黃建平 艾華國 王中海 永州報導
第一個故事:一方「湘南糧倉」的自覺堅守
走進瀟湘大地廣袤田野,但見金黃的稻田隨風搖曳,田間道路寬闊平坦,路兩側的防滲渠平整美觀,大小溝渠縱橫相連,呈現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新畫卷。作為農業大市,近年來,永州始終重農務本,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以糧食生產為「綱」,建成高標準農田284.51萬畝,2020年全年落實糧食種植面積738.37萬畝,比省定計劃任務增加14.37萬畝,比上年同期增加38.15萬畝,總產達292.2萬噸,獲批全國產糧大縣5個(冷水灘區、零陵區、祁陽縣、東安縣、道縣),集聚銀光米業、天龍米業、瑤珍米業、恆豐米業等糧食種植、服務、加工企業967家,年加工產能310萬噸,年總產值185.4億元,打造了「銀光」「天龍」等一批中國馳名商標。
永州道縣玉蟾巖湖湘萬年古稻鑑證了世界水稻起源,萬年後的今天,雖歷經歲月滄桑,但永州依然以堅如磐石的定力堅守著中華民族的「鐵飯碗」,碗裡依然裝著中國糧。「糧安天下安」的思想已經成為全市農業系統廣大幹部群眾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第二個故事:一家港資企業的戰略選擇
新田縣龍泉鎮東升村,村內青山秀美,溪水澄澈,富硒蔬菜鬱鬱蔥蔥。香港東升農業集團在諸多南方地區經過反覆比選,最終決定投資永州,把最大的生產基地建在永州。
永州之所以能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香港東升農業集團合作企業董事長劉道忠說:「香港市場對蔬菜質量安全要求近乎苛刻,而永州具有無可比擬的一流生態環境,加上優質的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是集團決策層最終選擇落戶永州的根本原因。」
在農場的包裝車間,蔬菜、水果正在工人熟練的動作下,一箱一箱被貼上標籤,下午5時左右發出,經過7個小時的運輸後抵達香港,第二天早上就能通過香港各大超市,呈現在香港市民的餐桌和果盤上,價位基本穩定在20至40元每斤,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菜心以26元/包(320g)暢銷香港市場,農場農產品年銷售2萬多噸,銷售額達到了近1億元,穩穩地佔據了高端市場。
這份吸引力,來自於生態比較優勢的充分釋放;這份吸引力,來自於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的整體完善;這份吸引力,來自於耕地質量的愈發改良。
第三個故事:一個美麗鄉村的精彩蝶變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在幾年前,這還是零陵香零山村的真實寫照。瀟水河將村子與零陵城區隔離開來成了「孤島」,一提起香零山,人們就把它和「十年九淹」畫上了等號。
高標準農田建設點亮了香零山發展的希望之燈。受益於新建好的田間機耕路,種植大戶採購的大型農機終於能直接開進田裡了。「有了閘、渠、壩,終於不怕蔬菜被淹了。有了節水灌溉設施,大棚的蔬菜就能精準施水施肥了,有了地力培肥和有機肥下田,種植的蔬菜更甜了……」
通過建設,香零山村實現華麗變身,新建高標準水泥骨架大棚1121個,蔬菜播種面積達3000畝,總產量突破1000萬公斤,蔬菜銷售總收入達2000萬元,全村人平純收入突破22000元。該村先後被授予湖南省「省級生態村」、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湖南省首批「放心菜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成為永州市中心城區近郊後花園,市民周末鄉村休閒旅遊娛樂的最佳去處。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高標準農田建設就如同春風一般,深刻地改變著香零山村的農田水利設施面貌和生產方式,讓更多的像香零山這樣的村莊加速行駛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
第四個故事:一個「農場主」的甜蜜夢想
對於祁陽縣文明鋪鎮農民蘇國民來說,與「500強」企業合作種地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如今,高標準農田讓蘇國民一躍成為「農場主」。蘇國民的種植家庭農場位於祁陽縣文明鋪鎮,地處衡邵乾旱地帶,早先農田缺水缺設施,不適合大面積種植。「以前也有種植大戶來考察過,都是看了一眼就走了。」蘇國民說,「沒有水,種不了經濟作物;沒有路,農產品走不出去。」長久以來「靠天吃飯」制約了本地農民施展拳腳的空間。
近兩年來,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這片丘崗乾旱之地重新煥發了生機。隨著一系列「溝渠路涵橋閘站」的建成,實現了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兩年間,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文明鋪鎮農業發展的缺水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兩大難題。
農田「升級」了,蘇國民這樣的技術型農民也迎來了新的機遇。中糧集團主動與他聯繫,合作種植生態優質稻。集團免費為農場集中採購種子等農資,聘請農技人員免費上門提供技術指導,按低於市場價40元/噸提供烘乾服務,對農場根據不同品種按20-60元給予農資補貼。
如今,有了先進的源頭管理、土壤改良、新品種引進,技術服務,價格補貼,農場訂單生產的「銀光」牌優質大米、再生米等伴隨蘇國民的「甜蜜夢想」一起飄向上海、廣州等一線市場。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後的永州,土地儼然成了「香餑餑」,吸引了大批農業科技公司的到來,帶動了全市農業產業全面升級。
第五個故事:一個「道州蔬菜」的前世今生
「豆角青青細又長,黃瓜身穿綠衣裳」「青紗帳裡,玉米綠衣剝盡,果穗幼嫩,美稱『金銀蔬』」道縣清塘鎮50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湖南原地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粵港澳「菜籃子生產基地蔬菜鬱鬱蔥蔥,豐收在望。濂溪萬畝供港蔬菜基地、四馬橋千畝外銷蔬菜基地;把截大洞、營江、東門、水源頭特色蔬菜基地;洪塘營、橫嶺高山蔬菜基地……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片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裡,把截蘿蔔、上關韭菜、營江藠頭、富塘辣椒、水南絲瓜、東門冬瓜、北門苦瓜、東洲芹菜、茄子、赤源蒜球、道州臍橙……一個個「道州蔬菜」特色品種早已隨港澳直通車「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一幕幕果蔬飄香,產業興旺的景象正是永州「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培植產業基地為重點,助推永州「菜籃子」工程建設的縮影。
高標準農田建設搞到哪裡、產業就跟進到哪裡,全市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成100萬畝優質蔬菜基地,創建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134個,建立標準化示範基地274個。全市有68個基地被納入供港澳備案基地,湖南農副產品集中驗放場暨永州公路口岸(道縣)被列為第一批全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中心的六個配送分中心之一。水果蔬菜出口基地被商務部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今天的永州,農家小菜地早已成了「永州之野」「湘江源」「道州蔬菜」品牌馳騁的疆場。
第六個故事:一戶瑤鄉人家的幸福生活
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鎮大幹村,在一塊剛剛改造完成的高標準農田旁邊,正在田間管理的種田大戶王雲向我們打開了話匣子,「以前這兒田間道路低洼不平,灌溉用水根本引不進來,幾乎全是『望天田』,耕種、收割全部靠人力,低效且歉收,全村沒得幾個人願意種田的,只能種植玉米、紅薯。現在政府部門幫我們把機耕路、引水渠修到了田間地頭,不僅進水排水非常方便,確保了旱澇保收,而且從插秧到收割幾乎全程實現了機械化,今年種兩季比往年種一季還要輕鬆得多,畝產稻穀可達1000多公斤,種田真成了一件幸福的事了。」「有了閘、涵、渠、路,除了雙季稻外,還能間隙種植油菜、蔬菜。」村裡高標準農田一建好,王雲就趁機成立了兩個家庭農場,準備將承包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到100畝。隨著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這個位於瑤山裡的沱江鎮,越來越多的村子甩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全鎮3209戶貧困戶去年底全部實現了脫貧。
今天的永州,讓「藏糧於技、藏糧於地」的戰略「成果共享」,讓發展更有人民溫度、讓幸福更有民生質感,「一個都不能少」,全市群眾正在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不斷讓美好幸福日子越來越紅火,滿懷喜悅邁進高水平全面現代化的第二個百年的奮鬥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