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支撐我文學寫作的根基是童年、故鄉和生活經歷

2021-01-09 中華網文化頻道

新華社香港4月19日電(記者丁梓懿)19日晚,在香港會展中心新翼會議室,由600多個臨時座椅和一塊演講臺搭建而成的大講堂座無虛席。團結香港基金旗下中華學社邀請著名作家莫言來港進行主題為「黃土地幻覺世界與中國文學契機」的講座。

講座一開始,莫言通過對自己筆名「莫言」的有趣解讀引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莫言說,「叫『莫言』是為了提醒自己少說話,多寫作;少說話,多幹事。少說多幹,這也是中國人非常寶貴的人生態度。」

在談到對香港文學的印象時,莫言表示,單從文學領域來講,香港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以金庸為代表的香港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這些小說繁衍出來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每一版都吸引了很多觀眾,這種力量便是文學的力量。

莫言同時指出,香港的嚴肅文學有一條沒有斷過的、像靜水一樣默默流淌的文學脈絡,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莫言認為,香港以獨特的語言、歷史、地理、文化環境等因素,造就了別具一格、獨一無二的文學特徵,同時還培養了許多優秀作家。

莫言表示,如果有很多民眾都是閱讀者,並在閱讀中反思,那麼這個民族的精神素質自然會提高。他鼓勵人們熱愛文學,多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莫言將自己形容成一個「文學的樂觀主義者」。他說,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文學不會消失,而讀者的閱讀熱情和作者的創作熱情是並駕齊驅的。「文學的發展像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不會是一條直線,而像波瀾一樣地前進,有高潮,也會有低谷。」

談到網絡文學的發展,莫言認為,網絡文學如今已成為一支重要的文學創作力量,不容忽視。網絡作家的創作數量和速度讓人驚嘆,但當中的精品卻較為稀少。莫言呼籲網絡文學作者要沉靜下來,努力將語言打磨得更為優美和精煉,將故事設置得更為合理,把人物塑造得更為豐滿,以提高作品質量。

「文學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文學。支撐我文學寫作的根基是童年、故鄉和生活經歷。」莫言指出,作家的寫作應立根於自我,將生活積累當作最重要的寫作資源庫,從最熟悉的人和事物寫起,慢慢擴大書寫範圍,並通過不斷學習,再加上想像力,便能創作出好作品。

在當晚講座的專題討論環節,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問及莫言如何從西方文學吸取養分時,莫言表示,自己深受西方文學思想與拉美寫作風格的啟示,同時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精髓。

據主辦方介紹,這次講座吸引了超過600名師生及熱愛文學的人士參與。

在內地從事科技創新事業的荀先生是莫言的粉絲,他向記者表示,這次是專程趕來聽莫言講座的。「聽完講座以後,突然想寫小說了。」他笑著說,「我相信文學對各行各業的人都會有幫助,莫言講的一些觀點我很認同,今後可能會運用到我的創業中。」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播出 莫言等六位作家的家鄉什麼樣?
    以土地為主題追尋作家童年生活場景談到《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拍攝主題時,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稱,他在2016年開機拍攝時確定以土地為主題,並且有上述作家作品當中的文學現場可以復原,有故事可以承載的地方為拍攝基地。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開播 與名作家一起夢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莫言、劉震雲、阿來、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等國內知名作家出現在他們各自的故鄉鏡頭中。今天書香君帶大家讀讀名家筆下的故鄉。正是這些厚重的歷史沉澱和民間傳說,給了莫言不竭的創作源泉。在《紅高梁》、《紅高梁家族》、《檀香刑》等小說中,都能找到關於故鄉的影子。至於莫言小說中的眾多人物,很多也能在他的故鄉中找到原型。「冬天了。
  • 記憶被一種聲音激活——莫言談《檀香刑》的寫作
    這個聽上去大義凜然的故事,在莫言的筆下卻成了一場華美的大戲。清末的屈辱歷史退為全書的大背景,在這背景裡呼嘯著火車的銳叫,迴響著溫暖的、盪氣迴腸的貓腔。寫作:返回與超越  夏榆(簡稱夏):《檀香刑》出版以後,讀者和評論界反響挺大。時隔幾年你的寫作又回到高密鄉,重讓讀者看到你鮮活的創造激情和力量。請問你通過這部書的寫作想表達什麼?  莫言(簡稱莫):我想寫一種聲音。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光明日報-光明網
    高密東北鄉不是自然的風景,而是文學的風景。莫言說:「我這個高密東北鄉,剛開始寫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河真橋,後來有了想像和虛構,森林、丘陵、沙漠、大河、山脈,什麼都有了。高密東北鄉,我是把它當中國來寫的,精神的故鄉,文學的故鄉。」    我們跟隨莫言來到長島,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主動向當地朋友敬酒:「這次長島之行圓了我40年前的一個夢,也是來表達我對長島的感謝。
  • 回歸故鄉,與文學重逢
    這裡有我們兒時的童年生活,構建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故鄉是我們的「根」。作家是生活造就的,文學是作家的創作成果,造就作家生活的土地於是就成了「文學的故鄉」。故鄉是作家們文學成長的酵母,為文學的創作提供營養源。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秦川沃野,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裡的泥土造就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著名地標,也成了《文學的故鄉》。
  • 央視紀錄頻道《文學的故鄉》 遲子建 (完整版)│北極村裡藏著她的...
    》第三集先導片因為我寫作是寫這片土地,是生命和這片土地滋養賦予我的,我生命和文學的根,其實就是冰雪根芽。——遲子建在本集中,《文學的故鄉》跟隨作家遲子建回到了她的故鄉——漠河北極村,在冰天雪地中探尋屬於她的精神世界。北極村,是中國最北的村莊。遲子建回到這裡,在童年的小屋裡回憶和姥姥一起生活的往事;回到依然營業的供銷社,想起童年熱愛的糖果;在零下40度的黑龍江上,遲子建開始冰釣;在林海雪原中,她辨認動物的足跡。
  • 作家張翎:「童年和故鄉是我創作的基礎」
    本次活動由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以及暨南卓越智庫主辦。  致敬頑強生命力  《勞燕》是張翎首部戰爭題材的作品,小說以抗戰時期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一個名叫阿燕的女子的傳奇故事。在創作這部小說時,阿燕的經歷也讓張翎感受到,「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她對人類頑強的生命力懷有深深敬意。
  • 莫言出了新小說:仍是故鄉人事,依然歡樂鬆弛
    這是我讀完四篇小說一個最直接的感受。寫好人物,這似乎是小說寫作最基本(「基本」到幾乎有些無趣和陳腐)的要求,但最基本未必意味著最簡單。在任何時代,真正能把人物寫活寫獨特的作家都是珍稀動物。一個人物是值得被記住的,一件事是有意味甚至僅僅是有意思的,這些都在本心和常識的層面上構成了小說的源起、並足以經由作者筆力的打磨支撐起一篇小說。就像莫言的這組新作,其中未必寄寓著多麼龐大的藝術野心,但它們是好小說。
  • 從沈從文到莫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經歷了哪些巨變?
    故鄉是用來懷念的,故鄉是用來美化的,故鄉是用來失望的。 從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故鄉》,到蕭紅的《呼蘭河傳》,再到路遙的《人生》,莫言的《豐乳肥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跟隨著動蕩的社會變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莫言、格非等名家演講 2020京東文學盛典之夜在京舉辦
    莫言講述了故鄉對其文學創作產生的深刻影響。莫言談到「作家的創作是離不開故鄉的」 。 「一旦當我把我的筆觸放在我的故鄉這片土地上,寫我故鄉的故事,寫我童年記憶的一些事情,寫我所熟悉的一個村莊,那麼我的創作靈感就會源源不斷,我筆下的故事就會特別的生動。」莫言的演講不僅一下把現場嘉賓帶到文學的故鄉,也把他們帶回了各自的故鄉。
  • 現當代文學中的「故鄉」情結
    而他們描寫的小村莊,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取材於自己故鄉,甚至是描繪自己的故鄉。01 當時我曾幻想:假如有一天我能離開這塊土地,我決不會再回來。——莫言莫言是鄉土小說的一個代表。他在《我的故鄉和我的小說》中提到:「十五年前,當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高密東北鄉貧膺的土地上辛勤勞作時,我對那塊土地充滿了仇恨。
  • 《文學的故鄉》:君自故鄉來,每一位作家都是一片土地的代言人
    文學是有故鄉的,文學的故鄉在作家的筆下,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綻放,故鄉裡的人們在特有的域上吶喊、奮鬥、堅韌地生活,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形成了每個作家的特色文學。《文學的故鄉》這本書先後記錄展示了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位著名作家回故鄉的影像,尋找作家創作文學作品的孕育過程,捕捉作家們在還鄉過程中的情感悸動、眼神閃爍,童年生活場景和文學創作現場。莫言說:"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文學的故鄉》拍攝花絮 《文學的故鄉》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是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
  • 跟著文學大家回故鄉,看看他們的鄉愁和守望
    本片跟蹤記錄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六位著名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童年的秘密,尋找與文學相遇的原點,甚至文學作品孕育的過程,展示了每一位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成長,如何遭遇文學,如何開創自己的文學世界。如今,這些文學的故鄉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著名風景,觀眾也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學故鄉,因為文學的故鄉就是精神的故鄉,美學的故鄉。
  • 網絡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學的故鄉」
    她表示,故鄉在她的創作中被一遍遍回顧和溫習,童年在作品中安放。圖為湖南鄉村景觀。曾祥輝攝/光明圖片【網絡作家說】對故鄉的認知,是在不斷的創作中完成的。有位作家曾說,「文學寫作,就是一場從家鄉出發,最終抵達故鄉的漫長旅程」。他認為「家鄉是地理的,故鄉是精神。我們都有一個大地上的家鄉和身體心靈裡的故鄉」。對此我深以為然。
  • 《立傳⑤》披露莫言在八十年代的成名歷程
    1985年轉折的前夜,彼時的莫言尚未找到他的「故鄉」,在寫作上還是一個遊蕩的浪子。青草湖畔、膠河岸邊,或者狂風肆虐的海島,或者環境險惡的黑沙灘,莫言徘徊於海島和兵營,或者是風景優美的田園鄉村。他滿可以寫得流暢優美,但是這些優美空靈的文字都是像流水一樣從他的心上流過,並沒有產生真正的心靈震撼,也並未觸到他帶有痛感的生命質地。
  • 莫言:我永遠不會寫一本關於美國的書
    這場文學對話主題是《世界如何想像與書寫中國》。約翰·蘭多夫·桑頓1991年生於英國倫敦,12歲移居美國,現就讀哈佛大學歷史系。14歲赴北京生活一年,學習漢語,並與北京網球少年隊共同訓練。7年後,他將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這段中國經歷寫成了《美麗的國家》一書。
  • 南京跨年詩會|徐則臣:「後撤」的文學連接了中國傳統和當下生活
    割來千丈七彩綢,裁成萬件狀元袍……」我今天朗誦的這首《東瀛長歌》,可能是今晚莫言作品裡最新的一篇。前段時間,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跡在日本東京展出,莫言先生前去觀看,回來後把這次旅日經歷寫成了這首詩作。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因為這一作品既涉及到莫言個人的寫作,也關乎他寫作之外非常重要的興趣:書法,亦能從中看出莫言對自身的文學經歷以及對書法的一些難得的經驗和體會。
  • 莫言中大開講 建議結婚後再看我的小說
    「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今天我不是來演講的,因為我既不會演,也不會講。」身著淺藍格子襯衣、藏青色外套的莫言,甫一出場便以他一貫的幽默贏得滿堂喝彩。  莫言說,他前後共創作了近一百篇小說,塑造了數百個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人物幾乎在生活中都有原型。然而,他們究竟到底是誰?在講座中,莫言一一揭秘。
  • 莫言:高粱紅了(二)
    據當地的老人說,兩歲時莫言曾不小心掉進茅坑裡,差點沒被溺死,哥哥把他撈出來衝洗了好半天才弄乾淨。鄉親們都說他「是個命大的孩子」。童年時,因趕上三年自然災害,莫言幾乎瘦成一根豆芽,一顆大腦袋更加顯得突兀。為了填肚子,野草、樹皮,他什麼都吃,甚至連煤塊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裡的小學拉來了一車亮晶晶的煤塊,莫言和小夥伴一擁而上,每人搶起一塊煤,咯嘣咯嘣啃起來,覺得那煤塊越嚼越香,還說「味道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