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中的「故鄉」情結

2021-01-09 一往文學

鄉土小說在80年代再次興起。

1981年汪曾祺發表《大淖記事》描寫故鄉江蘇高郵,1982年遲子建《北極村童話》描寫故鄉黑龍江省漠河縣,1986年莫言《紅高粱》描寫山東高密。1991年劉震雲《故鄉三部曲》描寫河南延津縣,1993年賈平凹《廢都》描寫陝西西安,1993年陳忠實 《白鹿原》寫陝西關中地區白鹿村,1997年韓少功《馬橋詞典》描寫湖南省汨羅縣,2000年張煒《古船》描寫山東龍口。這些小說在題材上都是以小村莊寓意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並通過人物的興衰展示文化衝突中的宏闊社會歷史圖景。而他們描寫的小村莊,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取材於自己故鄉,甚至是描繪自己的故鄉。

01

當時我曾幻想:假如有一天我能離開這塊土地,

我決不會再回來。——莫言

莫言是鄉土小說的一個代表。他在《我的故鄉和我的小說》中提到:「十五年前,當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高密東北鄉貧膺的土地上辛勤勞作時,我對那塊土地充滿了仇恨。它耗千了祖先們的血汗,也正在消耗著我的生命。我們面朝黑土背朝天,付出的是那麼多,得到的是那麼少。一切都看厭了:那些低矮、破舊的茅屋,那些乾涸的河流,那些狡滑的村幹部……當時我曾幻想:假如有一天我能離開這塊土地,我決不會再回來。我覺得那兒已沒有什麼東西值得我留戀了。

但是三年後,當我重新踏上故鄉的土地時,我的心中卻是那樣激動;當我看到滿身塵土、眼睛紅腫的母親挪動著小腳艱難地從打麥場上迎著我走過來時,一股滾熱的液體硬住了我的喉嚨,我的臉上掛滿了淚珠。那時候,我就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了故鄉對一個人的制約。對於生你養你、埋葬著你祖先靈骨的那塊土地,你可以愛它,也可以恨它,但你無法擺脫它。」

在諾貝爾獲獎演講《偷故事的人》中,他說「在《秋水》這篇小說裡,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遊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

由此可以看出,莫言對故鄉的態度,先是輕視和仇恨,過了多年後,才發現故鄉對他的重要性。

我們這裡把莫言和馬爾克斯做一個比較,因為馬爾克斯同樣因為描寫自己的故鄉而出名,莫言深受他的影響。

馬爾克斯八歲時離開故鄉,十六歲時就雄心勃勃地構巴起以故鄉為藍本的長篇小說來。他給它取名為《家》,設想放事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家裡展開。這便是《百年孤獨》最早的萌芽。

當經濟拮据的母親不得不賣掉故居的時候,馬爾克斯陪著她老人家回到了闊別的阿拉卡塔卡以及闊別的故居。當時,他作了這樣一番描述:「我的故鄉仍是個塵土飛揚的村莊,到處瀰漫著死人的寂寞。昔日不可一世的上校們只好窩在自己的後院悄無聲自、地死去,惟有最後一棵香蕉樹為之作證。還有一群六七十歲的老處女,用下午兩點的酷熱浸溼她們汗跡斑斑的遮羞布……

他們一面膽戰心驚地在破敗的街道上走著,一面極力想在這番悽慘的景象裡追認出對於往昔昌盛的遙遠記憶。

他追憶失去的童年,他撫摸學生時代心靈的創傷,驀然間,城市生活給他帶來的離棄自然的孤獨上,又疊印了故鄉貧窮落後到無以復加地步的新的孤獨;他想起了自己尊為導師的福克納,忽然覺得這位大師死抱住不放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就在眼前,就是自己心愛的阿拉卡塔卡—馬孔多;他也想起維吉尼亞·伍爾芙的《黛洛維夫人》,一瞬間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時間概念,隱約著到了馬孔多毀滅的整個過程,預測到了它的最終結局……為了故園不再孤獨,他要重新審視他的故鄉。

馬爾克斯寫作故鄉的起源,則是為了故園不再孤獨。

02

我覺得只要把這個村莊領悟透,咀嚼透,

我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遲子建

當代作家中,遲子建和李娟也以描繪故鄉出名,她們代表少數民族對自己故鄉的觀照。遲子建說:「我出生的這種背景給了我這種氣質,因為你想我從小在那種環境長大,那麼封閉。每年半年多是冬天,我覺得那種蒼涼和那種寒冷,本身就給人一種憂傷感……在我的故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變換非常快,容易感物傷懷。

我很小的時候在北極村長大,十七歲第一次坐上火車,那時候我覺得世界就北極村那麼大。我沒見過外部世界,我覺得生活就應該這樣,世界就是這樣。就是冬天很漫長,有的時候全是夏天,有的時候又全是冬天的漫長黑夜,這就是世界。後來長大以後,我見到了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風景,就覺得原來世界太大了。可是你又走了很多地方以後,回過頭來又想,其實世界還是我所知的那麼大,原來我想的是正確的。我的北極村,它代表了一切,代表了我整個的生活世界、文學世界。我覺得只要把這個村莊領悟透,咀嚼透,我就擁有了整個世界。」

李娟說,「我小時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我的文字也始終糾纏在那樣的生活之中。怎麼寫都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最後總結故鄉情結的形成有三方面的原因:

心理學方面來自人類精神溯源性:成年人面臨太多來自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等壓力,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瞬間逃避的時候,故鄉就成了最好的避難所,因為它畢竟是一個人成長的初境,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節。

美學方面來自作家審美理想的唯美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它形成的原因是:人是非理性的,一定會創造一個想像的狀態與現實區別,於是,就用語言與文化打造了一個隨心所欲的理想的狀態。

文化方面來自作家對現代文明的疏離感,即對鄉村文化的親和。

相關焦點

  • 「挪威現當代文學譯叢」廣州發布
    挪威王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副總領事馬騰遠向廣州圖書館捐贈10套譯叢 主辦方提供中新社廣州9月7日電 (蔡敏婕)「挪威現當代文學譯叢」7日在廣州舉行新書發布會。該套譯叢集結挪威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及作品,是中國內地目前規模最大、收錄最全的挪威現當代文學譯介項目,具備較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填補了目前內地對挪威乃至北歐優秀文學譯介的空白。
  • 聚焦歷史、時代與文學——2019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綜述
    學者們聚焦歷史、時代與文學的關係,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的重要理論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在達成共識的同時也提出了新命題和新思考。考察70年研究成績歷史地看,新中國70年文學研究在曲折中不斷前行,並逐漸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話語體系。
  • 「歷史與現場叢書」拓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實踐性
    出版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瀋陽師範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共同舉辦。該叢書是瀋陽師範大學以孟繁華領銜的現當代文學學科團隊的一次集體亮相,匯集了他們近些年的學術成果,共包括9部學術著作,涉及現當代文學多個領域。
  •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
    包括國際知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在內的130餘名海內外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學、外國語言文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翻譯、傳播和接受現狀,共商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經典化的有效途徑。
  • 網絡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學的故鄉」
    她表示,故鄉在她的創作中被一遍遍回顧和溫習,童年在作品中安放。圖為湖南鄉村景觀。曾祥輝攝/光明圖片【網絡作家說】對故鄉的認知,是在不斷的創作中完成的。有位作家曾說,「文學寫作,就是一場從家鄉出發,最終抵達故鄉的漫長旅程」。他認為「家鄉是地理的,故鄉是精神。我們都有一個大地上的家鄉和身體心靈裡的故鄉」。對此我深以為然。
  • 網絡文學在鄉村振興中如何作為
    在浩如煙海的網絡小說中,不時有以農村、鄉土為背景的故事出現。這些作品大多以穿越、重生、架空歷史的二次元敘事方式,臆造一夜致富、改天換地的傳奇人生。它們固然描摹了鄉土情結、故園美好,但無論是從類型故事的創新,還是從鄉土文學的發展與農村現實題材的突破來說,都乏善可陳。
  • 回歸故鄉,與文學重逢
    導演張同道和他的團隊跟隨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回到他們出生的村莊,回到文學創作的現場,為我們講述這些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有網友評論,「《文學的故鄉》將故鄉的山水化為了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 現當代世界文學大師(一流作家)都有誰?
    答|百度派 @秋水七文學現代化所發生的最深刻的並具有根本意義的變革是文學語言與形式的變革,以及與此相聯繫的美學觀念與品格的變革。現當代文學作為民族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學存在深刻的血肉聯繫。卡爾維諾義大利,後現代主義作家。提到義大利文學,最著名的是但丁和卡爾維諾。曾因卡爾維諾的三部小說與作者墜入愛河。他的作品只能用魔法來描述我所嘆過的每一本書,這樣你才能寫出原著小說。
  • 文學故鄉的意義探尋
    原標題:文學故鄉的意義探尋   故鄉在一個作家那裡代表了什麼呢?這使我想起了電影《魂斷藍橋》中男主人公帶著漂亮、天真的女朋友到他的莊園(亦即他的故鄉)時說的一句話,童年是無窮無盡的。那是一個人面對自然,一個小生命面對無窮的大生命時的種種歷險,是一個生命本真時期對本體世界的有趣探索。
  • 我的故鄉情結——沛縣千島溼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論身在何方,人們對故鄉總是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眷戀之情因為故鄉養育了我們,時間永遠帶不走那份濃濃的鄉情。而我的故鄉就在那美麗的大漢故裡——微山湖千島溼地由著名導演胡玫投資的佔地千畝的沛縣文化城是集漢文化城、明清文化城、現當代文化城於一體的綜合性影視基地和休閒度假旅遊區,將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集影視拍攝、影視製作、休閒度假、文化體驗於一體的影視基地。
  • 2011年南開大學現當代文學考研真題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考研試題>歷年真題>專業課>正文2011年南開大學現當代文學考研真題 2011-06-07 16:48 來源:新東方在線
  • 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
    原標題: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西域與江南地域文化的碰撞,是文學創作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元代就已經出現。如被譽為「元詩冠冕」的薩都剌,晚年生活在杭州等地,常喜抒寫江南景物,是為南北文風交融的典型。到了清代這種情況更加突顯,不同的是西域文人寓居江南的現象反轉過來,出現了大量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這些文人在為官之餘,一方面書寫西域風光,另一方面抒發思念江南之情,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景,並影響其他非江南籍文人詩作。
  • 優秀的文學都具有故鄉意義 沒有"故鄉"的作家沒有出路
    原標題:優秀的文學都具有故鄉意義(文藝觀察)   說一個作家沒有故鄉,不是他真的沒有故鄉,而是他還沒有「發現」故鄉,沒有「找到」故鄉     縱觀文學史,故鄉與作家的關係,隱秘而關鍵。故鄉,給每一位作家造就的特殊的感覺,特殊的眼光,那種童年時期的人生體驗,是他們文學成長的酵母,是他們持續創作的永恆的營養源。有人說,文學的故鄉是每個作家精神之河的神秘發祥地,對它的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感悟,關係到作家藝術生命的長短高低。這話是極對的。   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高科技的迅猛推進、網絡文學的興起,「故鄉」這個詞,似乎很遙遠,而且多餘了。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開播 與名作家一起夢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莫言、劉震雲、阿來、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等國內知名作家出現在他們各自的故鄉鏡頭中。今天書香君帶大家讀讀名家筆下的故鄉。在《紅高梁》、《紅高梁家族》、《檀香刑》等小說中,都能找到關於故鄉的影子。至於莫言小說中的眾多人物,很多也能在他的故鄉中找到原型。「冬天了。教室四處透風,宿舍四處透風。一天到晚,冷得沒個存身的地方。
  • 家鄉的羊兒,故鄉的情結
    記憶中的宛市碼頭,是最繁華,喧鬧的地方。幾十年沒有來長江大堤碼頭了,前些年回娘家也是自駕繞道而行。侄兒結婚時在長江邊上的酒家請客,我算是有機會重返故裡。或許別人看來,這組羊兒會覺得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對我卻很珍貴,它是我的故鄉情結。
  • 泰國廣西會館副主席李銘如的故鄉情結
    「每當我丈夫提起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落戶故鄉廣西,總是難掩自豪,激動不已。他雖然生在泰國,長在泰國,是第二代華裔,但對於故鄉廣西容縣,總有揮之不去的情結。」泰國廣西會館副主席李銘如女士,一說起廣西,就有說不完的話。  記者拜訪李銘如女士那天,她一身紫色唐裝,高貴雍容。她說,但凡參加社交活動,她都會著唐裝出席。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播出 莫言等六位作家的家鄉什麼樣?
    歷時兩年,終於等來了7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的播出。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製作方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了解到,《文學的故鄉》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這六名國內知名作家將出現在他們各自的故鄉鏡頭中。
  • 文學的故鄉:阿來的《塵埃落定》
    在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看見阿來,倏忽想起了「那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這是《塵埃落定》的開頭,阿來的筆觸貌似信手拈來,緩緩揭開藏區土司家族的神秘面紗。懷抱空杯的心態重新出發,想著做些實際的考察,故鄉嘉絨藏區18家土司的歷史後來成為他的首選。從縣誌開始,再到博物館的史料,最後是親身尋訪的民間傳說,慢慢的阿來對整個地方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深入研究之後,比之任何一家土司的後代都更為了解他們家族的歷史。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近百年文學長河中的大師形象--大眾網--大眾娛樂、電影、電視...
    在近百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能否將巴金以文學大師的桂冠來定位呢?--在這裡,任何偏見、浮躁、激烈、迎合都是非科學的,我們仍然應對巴金作深入的、具體的學理性研究,通過評析巴金的全部作品、漫長的創作道路、創作思想,並將老作家置於中國近百年文學史和文化史大背景上去考察,--著重考察和評析巴金在近一個世紀的文學活動中,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哪些原創性的傑出的貢獻,--才可望接近真理,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