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

2021-01-18 雲南網

原標題: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

資料圖片

「江南」與「西域」的地域範圍在歷史上屢有變化,但它們背後蘊含的文化品格卻較為穩定,成為地域多元格局中屢被提及、極富有代表性的兩極。西域與江南地域文化的碰撞,是文學創作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元代就已經出現。如被譽為「元詩冠冕」的薩都剌,晚年生活在杭州等地,常喜抒寫江南景物,是為南北文風交融的典型。到了清代這種情況更加突顯,不同的是西域文人寓居江南的現象反轉過來,出現了大量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這些文人在為官之餘,一方面書寫西域風光,另一方面抒發思念江南之情,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景,並影響其他非江南籍文人詩作。我們就此予以探討。

「西出陽關」的士子,在詩歌創作中融粗獷豪放的西域精神與柔雅細膩的江南文化於一體,使清代西域詩作展現出新的樣貌。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浙江嘉興人莊肇奎(1726—1798)因事遣戍伊犁。詩人在尚未出嘉峪關時,就悲吟「忽來塞外數郵亭,越鳥哀吟剪弱翎」(《出嘉峪關紀行二十首》其九)。莊肇奎在塞外生活了八年之久,思鄉懷歸之情時刻充溢在一系列的江南書寫中,如《雪朝約同人曉餐,徐溉餘因病不至,走筆問之》詩中「永嘉風雨話清宵」「何當歸弄浙江潮」之語。《閒雲》詩中,他又望雲興嘆:「如何吟釣客,不共水雲鄉。塢曲停舟夢,峰高採藥香。」在對江南景象的追憶中,流露出詩人對故土的深深依戀。莊肇奎在遣戍期間被提拔為伊犁撫民同知,身份從廢員轉變為地方五品官員,但身份的改變依然未衝散他的思鄉之情,他在署中專闢一室栽花,將對江南的眷念寄予其中:「便擬浮槎天漢上,凌風直下到江鄉。」(《予既於廨西治圃藝花並築船室》)類似的表述在清代西域詩中十分普遍。如莊肇奎友人陳庭學(1739—1803)詩云:「試聽越吟思,求歸顏蠋真。何當返澤國,相趁蓑笠人。」(《次朱端書寄贈五首》)陳庭學為江蘇吳江人,寄籍大興宛平,故在詩中也非常自然地將「江南」作為自己懷歸的情感寄託。浙江山陰人史善長(1768—1830),來西域後看到雪景,觸景生情曰:「帳撤銷金憐塞上,鞭敲暖玉憶江南。江南此際薰風透,一領蕉衫人影瘦。」(《四月初二日大雪》)詩人見到塞外之雨,又作詩云:「醉裡不知身萬裡,落花時節在江南。」(《對雨》)無論是雪景還是雨景,都抹不去對江南的思念。朱腹松(生卒年不詳)《伊江雜詠》其八中也飽含著這種「江南倦客」的自憐之意:「聽曲東鄰月半沉,陽春何處覓知音。江南子弟邊關老,唱斷崑山淚滿襟。」在塞外聽到熟悉的崑曲,勾起詩人「斬不斷、理還亂」的羈旅之思,而自己如今只能在對江南的回憶中尋得一絲心理的慰藉:「聽歌欲賭雙鬟唱,腸斷江南舊酒樓。」(《客中吟·客吟》)除了泛化書寫,詩人們亦從微觀角度編織著江南之思,代表性的江南名物頻繁出現在他們筆下。如「西湖」,陳寅(1740—1814)《納中峰總鎮署開並頭蓮紀瑞》:「不須六月西湖景,紫塞偏開別樣紅。」黃濬(1779—1866)《雪夜小吟追次姜白石雪中六解韻寄今樵三弟兼柬嵩峻亭山明府》:「老來無夢到西湖,卻畫天山雪獵圖。」如「蓴鱸」,陳庭學《祀灶日壽胥園四首》雲「土風可但蓴鱸美,沙漠焉知稻蟹肥」,運用張翰「蓴鱸之思」的典面,以蓴鱸指代江南。如「六橋」,陳庭學《暮春陪方來青觀察遊德氏花園》:「遙憶故鄉湖上景,高車相望六橋邊。」鍾廣生(1876—?)《中秋即事》:「六橋明月金閨夢,一樣清輝兩地看。」這些具體名物都成為詩人們江南情結多元化表達的載體。

清代西域詩中江南情結表達的主體並不限於江南籍文人,如舒其紹(1742—1821)《聽雪集》中就有很多詩作涉及江南:「西泠十載阻歸驂,水驛山程細細探。今日畫圖重省識,幾回歌枕夢江南。」(《題冷香畫梅四首》其三)「我已十年塵夢覺,無端春恨繞揚州。」(《謝舒夢亭冠軍贈芍藥六首》其一)「吳山越水碧毿毿,賭勝雙鬟酒半酣。今日歌聲聽不得,斷腸依約在江南。」(《月夜聽古紫山遊戎彈詞四首》其二)舒其紹是河北任丘人,他在伊犁生活期間的詩作,所抒發的思鄉之情不直接指向故鄉任丘,而慣用江南代替。楊廷理(1747—1813)詩作中也展現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東歸定有彈冠慶,好倩西湖洗寒塵。」(《贈方來青觀察》)「三春花鳥天南夢,八月冰霜塞北愁。」(《春懷》)「旅懷偏易感蒼涼,又憶江鄉桔柚黃。」(《秋晚書懷借用舒春林明府賞菊韻》)舒其紹曾於乾隆六十年(1795)任浙江長興知縣,這一經歷成為他在詩中喜好書寫江南的原因之一。而對楊廷理這個生長於廣西,長期任職臺灣的知府來說,其詩中江南景物的表現也如此信手拈來。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並非漢族知識分子所獨有。清代由於做官、出使、謫戍等原因至西域的少數民族作家多如過江之鯽,江南書寫也成為他們的群體選擇。如滿族人鐵保(1752—1825)詩云:「行到溪山最佳處,杏花時節憶江南。」(《春日》)「忽聽塞垣懊惱曲,曉風殘月憶江南。」(《車中口佔》其四)懊惱曲是樂府吳聲歌曲名,亦作懊儂歌,產生於南朝江南民間,書寫男女愛情受到挫折後的苦惱。鐵保在聽到西域少數民族的情歌后,牽動其對江南懊惱曲的遐想。又如滿族人舒敏(1777—1803)之詩:「依稀記得江南路,水驛山程到處香。」(《梅花六首·憶梅》)「歌裙舞扇記揚州,彩勝朱符壓滿頭。杏子衫輕風力軟,笑攜紅袖看龍舟。」(《端陽四首》)由這些詩作可以看出,江南已成為各族文人士大夫心中共同的精神家園,這也正是對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生動詮釋。

就歷史實際而言,清代西域詩中江南情結的產生,首先在於流寓西域的江南籍文人數量龐大。韋佩金(1757—1808)《歸映藜方伯景照以繆申浦太守晉中秋雅集自慊齋詩屬和次韻二首(其一)》「吳儂鄉語欲驕人」句下自注曾說:「時伊犁多鄉前輩。」嘉慶時期汪廷楷(1745—1830?)亦感慨「在戍者江浙人多」(《丙寅新正二日招同人小集》)。史善長到西域後,曾記載自己與友人「天涯歡聚,土音各操,恍在枌榆社時也」(《輪臺雜記》)。由於所遇山陰同鄉較多,甚至讓他產生身在故鄉的錯覺。朱腹松身在塞外也時時參加同鄉聚會,留下「故園咫尺未相親,塞上欣逢笑語新」之語(《諸同鄉過訪感賦》)。這都說明當時來西域的江南人之多,江南文化也隨之輸入到邊塞地區,提升了塞外的文化品質。

另一方面,如前文舉例所示,清代西域詩中常以「江南情結」暗寓鄉關之思,這種表達方式淵源有自,沿著文學史脈絡向上追溯,其源頭直指庾信的《哀江南賦》。雖然西域詩中「江南情結」的思想內蘊中缺乏《哀江南賦》所開啟的政治意味,但是這些詩作由於西域與江南相隔萬裡的地理距離造成更強烈的情感衝擊,獨具感發人心的深刻性。可以看出,無論是泛指抑或是具體代稱,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都具有極強的隱喻特徵,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傳承,「江南」已經超越了地域概念而升華為一種包容了固定情思的文化符號和普遍意義上的文化象徵。正如周振鶴先生說:「江南不但是一個地域概念——這一概念隨著人們地理知識的擴大而變易,而且還具有經濟涵義——代表一個先進的經濟區,同時又是一個文化概念——透視出一個文化發達的範圍。」(《釋江南》)從文化意義上說,「江南」特有的風光與發達的經濟、文化,使江南成為文人心目中一幅色澤不變的心靈地圖,一個關於夢和美的想像載體,一種溫柔蘊藉的文化品格。江南因此具有了「精神故鄉」的文化承載,與詩人們親歷邊塞的地理感知融合交織,安撫了清代西域士人「濁酒一杯家萬裡」的憂愁與孤寂,亦構成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獨特景觀。(周燕玲)(周燕玲)

相關焦點

  • 天涯明月刀手遊江南西域商人在哪裡 錢塘碼頭西域人位置一覽
    原標題:天涯明月刀手遊江南西域商人在哪裡 錢塘碼頭西域人位置一覽     天刀手遊中有很多任務都是在NPC處接取的,不同的任務對應的NPC也不同,玩家想要接取任務就必須想找到NPC.下面就是天涯明月刀手遊江南西域商人位置介紹了,一起來看看!
  •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憶江南》本是一個詞牌。
  • 江南詩性文化的文學呈現(上)
    歷史上,文人墨客圍繞「江南」這一話題曾經留下過無數的詩詞歌賦、動人故事和優美傳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文學成就了風雅詩意的江南。山澤淑靈,煙雨晴嵐,而人文蔚起,教化昌明,江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經濟人文背景,深刻影響了江南人的精神氣韻。詩性的文化,風雅的文學,遂成為江南文化最典型的特徵之一。翻開文學史冊,歷史上留下詩詞歌賦最多之地,當數江南。
  • 六件國寶級文物,詩書畫「憶江南」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東方衛視《詩書畫》「憶江南」系列節目▲ 「憶江南」系列節目宣傳片江南,是一片浸潤著詩意的土地。煙雨青山、水光瀲灩、畫舫笙歌、槳聲燈影,是她絕美的背景。
  • 清代新疆方志中的唐音迴響
    清人評褚詩效法元白,卓然大雅,所謂「大雅」,就是唐人關注現實的傳統。李白在《古風·大雅久不作》中抒發了躬逢文教興盛,復作大雅的抱負;唐人樊晃、宋人黃庭堅皆稱杜詩為「大雅之音」;白居易推崇杜詩寓合六義,有風雅傳統。褚廷璋踵步元白,作品中也續寫了唐人的偉大志向。兩位作家讚頌國家一統、民族融合功業的時代強音,是對唐人大雅文教的傳承與延續。
  • 原創詩詞|江南詩三首 附煙雨江南高清視頻
    在查找中大概理清了「江南」這個詞的古今概念的區別。古:在杜甫《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中描寫的是地理位置為長沙,清初時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蘇省和安徽省的統稱江南(江蘇和安徽全境),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江南六府同時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
  • 從邊塞詩人岑參的詩中,感受盛唐時西域安西都護府環境
    題目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走馬川行,一部分是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行字代表一種詩體,岑參最為擅長,是從漢魏六朝樂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古體詩,音節格律都自由流暢,給人一种放言長歌行雲流水的感覺,就是走馬川放歌。第二部分,奉送封大夫,封大夫是唐朝西域名將封常清,因為官封御史大夫所以稱為封大夫。
  • 一帶一路詩詞|遇見最美西域漢詩
    正是這西域漢詩,串聯起千古的情誼。絲綢之路上行人的默默前行,給予了詩歌的充沛的情感。絲綢之路,是絲路,也是千載遊子的思念之路。往日的絲綢之路,詩人借古詩寄託思念、惜別之情;今日的一帶一路,民眾寄託希望、夢想之情。一路民聲歡騰,歌聲匯成了新時代詩篇。風雅弦歌邀您踏絲綢之路,近詩人思路,品千載詩情,續一路新詩。
  • 宮苑雜談︱一個清代南方畫師的職場升職記
    「我者」即第一人稱視角,而且「我」不必出現在畫作當中;「他者」則是第三人視角,中間的詩人可以出現在畫中,此時的畫家是一個觀察者,也可以不見詩人,而是讀者的視角,好像為讀過某句詩後的有感之作。徐揚為乾隆皇帝創作的,則是後面的一種。
  • 清代詩壇最孤獨的一枝梅花,傲立在鄭板橋的詩中,驚豔了無數時光
    在文人眼中,梅花早已不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通植物,而是某種精神品質的象徵。它不懼風雪,凌寒開放,為寒冷的冬日帶來絲絲溫暖的希望。可是,梅花開放於眾芳凋零之時,它內心的孤獨又有誰知道呢?或許只有在這些詩詞中,我們才能夠了解到梅花的真性情吧。今日,想與大家分享一首清代詩作《山中雪後》,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文學世界中的梅花。
  • 聽張彬彬唱《回江南》,走進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我和我的家鄉
    穿行在田野中,流連在竹海裡,跳躍於溪水中,這一切都會凝結成那割捨不斷的故鄉情。為解讀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匯聚同心追夢的力量,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相關機構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第二季),第二首歌曲《回江南》由青年演員張彬彬演唱,讓我們一起走進江蘇,感受江南水鄉的風韻。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
  • 唐代文人的江南情結
    江南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其所指與能指差異很大。唐代文人詩文裡的「江南」,似乎多指吳越文化區域。江西省屬「吳頭楚尾」,與浙江、江蘇南部(含上海)及安徽長江以南地區同為「江南佳麗地」。這個「江南」與其北邊的淮河流域,是「安史之亂」期間為唐王朝平定叛亂及以後維系統治提供經濟保障的區域。  讓黃河流域的士人遷來江南並愛上江南,其時間從公元三世紀的東晉延續至九世紀末唐朝的滅亡,長達六百年。其間偏安江南的幾個短命朝代,都算不得政治中心的南移。
  • 聽清代文人吟一首思鄉的詩
    聽清代文人吟一首思鄉的詩餘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表達思鄉千人有千人的方式,不知清代文人如何用詩詞來訴說自己對家的思念?《長相思·山一程》這首詞用白描手法《長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詞中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全詞純用自然真切、簡樸清爽的白描語句,寫得天然渾成,毫無雕琢之處,卻格外真切感人。
  • 江南「茶意」濃茶樓的休閒情結
    一陣西南風吹來,浩瀚的西湖捲起陣陣細浪,湖邊的遊人們,擁一壺氤氳四起的龍井茶,偶爾的一兩枚鵝黃色樹葉子打落在頭頂,西子湖畔的茶樓仿佛凝結了一種休閒情結。      杭州的茶樓多,這在中國也是知名的。早在南宋時茶館茶肆已是遍布巷陌街坊。如今,看湖品茗又成了杭城一種富有代表性的休閒方式。在杭州,各種茶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少說也有700餘家。
  • 《天涯明月刀》手遊錢塘碼頭西域人在哪 錢塘碼頭西域人位置一覽
    導 讀 天涯明月刀手遊錢塘碼頭西域人位置在任務辨物居方中是很重要的,玩家找到西域人就可以觸發該任務了。但是尋找是很麻煩的,請看下面的介紹。
  • 託物抒情,如詩如歌——讀晨流散文《萬源情結》
    這些美麗的花深深地吸引著我,它們盛開在醒來的鳥聲裡,盛開在落霞的煙雨中,為我託起一幅美麗的春之畫卷。奈不住映山紅怒放的召喚,閒暇之餘,戰友們總會三三倆倆地相約著前去一睹她的芳容,返回時也不忘順手摘下幾支帶回來,為單調的營區增添了一抹亮色。萬源的嶺很翠。山嶺上響起的牧歌音符,給人以如沐春風,如品甘露的感覺,於平淡中升華出人性之美。
  • 讀詩使人靈秀,讓我們一起看一下詩詞中的塞上江南
    個人解析:這是宋代曾布詩,從詩名來看應該筆記,曾布在高陽臺時被任命一個新的職位。要離開之時寫下的。高高的太陽照在樓臺碧綠的臺階上映出了天涯路,雖然之前沒有去過塞北江南。但是在這去的路上,很多地方種滿了楊柳樹與桃花。一行人走在西清路上,迎接的都是嫩芽。回首之後,不在留戀。風格最好的地方還是阿連家。第三首.
  • 我所喜歡的清代文學家鄭板橋的一首詩
    除了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生性喜竹,還有一位知縣文人也愛竹,他就是清代的鄭板橋。鄭板橋是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他曾留下一個傳奇般的四個字,至今我們常引為經典「難得胡塗」。鄭板橋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 清代詩畫家鄭燮的《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
    墨竹圖題詩清·鄭燮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作者簡介:鄭板橋(1693—1765)清代畫家、文學家。名燮(xiè),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鄭燮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是「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逾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