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國家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向媒體透露,目前大概有47%的基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行了基本藥物制度,到明年年初應該達到60%以上,到後年就是百分之百。這一數字,折射到社區競爭上,其影響無疑要放大。
近幾年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信息化、基本藥物零差價、15分鐘健康圈、三甲醫院的專家下社區……一系列構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理念,無一不在預示著社區必將成為藥店最具潛力的競爭對手。
競爭加劇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社區醫院和藥店,兩者似乎是各行其道,互不相干。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及「醫藥分開」思潮的風行,不少零售藥店開始關注併入駐社區。一時間,社區周邊,藥店林立。甚至一些藥品零售企業還牽手社區,承包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房,或直接充當社區藥房。武漢、昆明、南寧等地都曾有過這樣的改革先鋒。
新醫改如同是社區競爭的分水嶺。新醫改方案正式出臺,國家政策向社區醫療機構進一步傾斜。2009年8月18日,我國啟動部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工作,其中一項核心內容是實現基本藥物零差率。
零差率對零售藥店影響之大,可追溯到數年前的試點時期。自2006年12月25日北京市宣武區廣安門外三義裡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藥價零差率起,一年內門診量增加了30%。另有調查顯示,部分地區藥品零差率實施比較好的小區周邊,藥店的客流量已經減少了40%~60%。
藥店的客源被分流成為不爭的事實。而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後,零售藥店價格優勢不復存在,社區醫院的價格優勢開始顯現。今年年初,全國各地不少藥店就曾出現過藥品調價(與社區藥價一致或更低)、基本藥物「下櫃」事件。
考慮到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後,部分藥品零售企業可能會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今年6月,海南省商務廳制定了《海南省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醫藥流通行業影響的工作預案》,鼓勵社區藥店搞「副業」,開展多元化經營。
而今年8月,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透露,全市有636家零售藥店退市,關門的藥店中,有六成以上為社區藥店。當地業內人士分析,這些藥店選擇退市,是因為平價藥房及社區醫院大規模出現,競爭加劇、利潤下滑。
任重道遠
一些藥店表示,從發展的觀點來看,社區醫療機構的大範圍普及和國家重新投入需要時間,在這一階段內,社區藥店仍然是居民自我藥療最方便的途徑,政策的影響「沒有想像中大」。這樣一來似乎警報解除了。
然而,社區與藥店之間的「價格戰」已經打響,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還將繼續。
業內人士分析,基本藥物制度對藥店的影響並不大,與基本藥物制度一同推進的新醫改及其他配套措施,如醫保政策等才是藥店真正應該重視的方面。
2009年8月,廣州市出臺了新的醫保報銷政策,參保人員納入社區門診報銷制度,每月享受最高300元報銷額度。廣東大參林方面稱,廣州新醫保門診制度實施不到3個月,該藥店處方藥銷售額已經下降30%。而據中國零售藥品發展中心統計,去年8月份和9月份,廣州市藥店的門店平均銷售額下降了15%左右,社區藥店和平價藥店受到的衝擊更大,整體銷售額下降了25%左右。而類似政策也正在山東、江蘇等其他省份逐漸推行。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賣藥,無疑是對藥店衝擊最大的地方。」國藥控股國大藥房董事長盧軍曾預言,基本藥物制度的長遠影響一旦完全釋放,未來零售藥店的數量將會劇減。
上海匯泓企業諮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崔為民也表示,由於現在的衛生中心建設尚未全面展開,因此對藥店帶來的壓力尚未全面凸顯。再加上由於擴大醫保的效益已經產生,暫時性擴大了藥店的營業額,這就掩蓋了未來新醫改對藥店的衝擊。「但風雨終究會來的。」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老百姓在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購藥方便醫保報銷,雖然政策規定,在社區藥店購藥也能進行醫保報銷,但報銷程序非常繁瑣。更為關鍵的是,現在醫生的處方根本流不到社區藥店,因此社區藥店未來2~3年內發展堪憂。
然而,利好消息也是有的。隨著社區競爭的加劇,藥店調整了商品經營結構,細化服務,走服務多元化和提供健康預防服務的路線;結合新醫改政策,在藥店和社區門診合作與融合的問題上進行研究,探索新的藥店門診類服務。由此來看,社區醫療機構與社區藥店的競爭將會促使兩者共同發展。
今年5月,來自商務部委託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起草並廣泛徵集意見的《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徵求意見討論材料)出爐,《規劃》中提到,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藥房以後將和現在的零售藥店實行一體化,即有零售藥店的地方,社區中心將不再建藥房。這無疑是愁雲中的一抹亮色。
(21世紀藥店 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