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容 廣州報導
「這款小嫩水精華的部分成分和SK2神仙水相似,有相媲美的功效,你去看小紅書APP上面有很多人推薦。」在廣州天河一家化妝品連鎖店,導購張美豔(化名)正向顧客賣力地推銷韓後的新產品,她還不知道自己服務的這家公司要被收購了。
這個有點意外的消息在10月22日,被華仁藥業(300110.SZ)的一紙公告披露出來,該關於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提示性公告顯示,收購的標的公司為韓後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
幾乎同一時間,韓後副董事長肖榮燊發朋友圈,「每段路都是人生成果的修行,感恩生意路上的夥伴」。其回復化妝品財經在線採訪時僅表示,「自己股東身份不變,只是不參與公司日常管理,未來將投身社交電商。」《中國經營報》記者隨後多次撥打肖榮燊手機,但一直未有接聽。
除了韓後創始人王國安,肖榮燊有著高調的行事風格和業務能力,可以說是韓後發展歷程上的大功臣。品牌被收購在即,肖榮燊的朋友圈動態,很難不將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創立13年的韓後發展至今,是被迫賣身還是借道上市,業內對於這個品牌的未來多了不少猜測和不安。
曾傳籌備IPO
「和收購相關的消息不是我們發布的,韓後這邊的官方消息會過一段時間才公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韓後公共關係相關負責人何先生顯得有些忙碌,他近期收到不少媒體採訪請求,正逐個記下媒體信息,再統一給回復。同時,對於肖榮燊的朋友圈發文,他對記者說,「這是肖總的個人動態,公司方面不方便發聲。」
公開資料顯示,華仁藥業在2010年上市,是一家以醫藥健康服務為業務的公司,同時下設多家華仁腎病專科醫院。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有「直銷大王」之稱的周希儉,通過受讓股份方式成為華仁藥業新東家。近年來華仁藥業業績並不理想,2013年至2016年,公司淨利潤連續下滑50%以上。
「從收購方華仁藥業的意圖來看,似乎並不意外,它試圖在美妝領域找尋新的利益增長點,收購韓後也許是對的選擇。」在福建經營化妝品連鎖店的林風對記者表示。華仁藥業在披露的公告中也提及,「交易將有助於上市公司將業務延伸至護膚、美容等美麗健康產業,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實際上,藥企將目光投向日化或醫療美容領域的並不少見。比如雲南白藥推出的採之汲品牌,產品包括面膜和護手霜等;片仔癀推出的藥妝系列;同仁堂旗下也推出了伊妝、同仁本草和麗顏坊系列。
但對韓後而言,此番被收購是被迫賣身還是曲線上市,目前看來仍存疑。在試圖IPO上韓後曾經做過努力,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韓後曾於2014年拿到紅杉資本上億元A輪融資,一年後又獲得其跟進的B輪融資,但最後似乎都沒有了下文。2016年10月31日,韓後首發IPO申請輔導備案登記獲受理,當時的保薦機構為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而早在此次公告發布之前,王國安在回應中國美妝網的採訪時,就提到了「資本運作」這樣的說法,「這是我們的一個資本運作,一定不是大家想像的什麼收購,反正目前不能說太多。要相信,未來的資本市場裡面一定不是懂資本的人能改寫,一定是懂化妝品的人用資本的手段能在這個領域進入到下半場。」
記者留意到,伴隨著公告的出爐,韓後的股權結構也首次被披露出來。此前的融資方位列其中,北京紅衫信遠股權投資中心持股12.95%,北京紅衫銘德股權投資中心持股6.25%。另外,王國安持股37.44%,副董事長彭衛華持股18.72%,總裁肖榮燊持股4.04%。不難發現,早在2012年,韓後的核心決策層實際上已由王國安、彭衛華和肖榮燊三人組成。
韓後面臨的處境也不得不讓人猜測它目前的銷售狀況以及被迫賣身的可能性。近年來本土品牌的進一步崛起,正在逐漸打破原來外資化妝品把控市場的局面,但也把這場戰爭引向更激烈的局面。據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大眾化妝品市場TOP30的公司中,本土品牌市場佔有率已經從2010年的7.8%升到2017年的23.1%。
今年王國安曾公開坦言日化行業的不易,「2019年對於專營店和本土品牌來說,會是一個拐點。相信今年所有的本土品牌業績都受到了影響,增幅下滑趨勢仍在進行。」韓後似乎已經告別相對輝煌的時期。
早在2014年,肖榮燊曾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從2011年到現在(2014年),韓後的收入增長了10倍。」同時,根據財聯社的報導,在2011年至2015年,韓後每年增速接近100%,然而近兩年增長卻只有兩位數。王國安曾表示,2017年韓後增速放緩,2018年或為負增長。
國產品牌同質化
在廣東某高校念大三的陳慧婷(化名)對記者說,自己一度以為韓後是韓國品牌,「名字和韓國的品牌後whoo相似,直到看到廣州塔『小蠻腰』上的廣告才去查了一下,知道是廣州的品牌。」據韓後官網顯示,韓後是十長生化妝品有限公司於2005年創立的品牌,2015年10月,十長生化妝品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韓後化妝品有限公司。
韓後成立至今,發展路徑和大多數中國本土化妝品公司相似。「本土品牌化妝品通常比較依賴於營銷(花錢砸廣告),在技術含量上投入不高,品牌或產品名字中有山寨大品牌的嫌疑,三四線城市是其初期的主要賣場,再逐步推往一二線城市。」林風說。
在營銷上不遺餘力的韓後,曾花費1.2億元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投放廣告,2014年用2億元競得廣州「小蠻腰」五年LED掛網廣告使用權,2015年成為央視春晚新晉「標王」。同時,韓後還用重金吸引金秀賢、全智賢、韓藝瑟等韓國藝人的加盟代言。不過,2017年「限韓令」的到來,對韓國本土品牌和打擦邊球的中資品牌帶來了不少衝擊,韓後也無法避免。
也就在那一年,王國安做過公開表示,「韓後開始遭遇增速下滑困境,2018年或會更加艱難」。他還表示, 「化妝品行業的上半場已經結束了,打造大眾品牌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了,同時依靠終端渠道的增長也遇到阻力。這是中國化妝品進入到下半場非常重要的信號。這意味著公司要做結構性調整,包括產品、營銷等要做調整。對韓後來說,挑戰非常大。」肖榮燊亦透露,韓後在降低營銷費用比例,騰出來的資金將重點轉向布局產品研發、用戶研究、產品體驗等。
林風的店裡沒有選擇鋪貨韓後,「國產品牌的同質化問題太嚴重了。主要是從店內本土品牌的產品結構的特點去考慮,目前主要賣的是自然堂、韓束、百雀羚和丸美。丸美主打眼霜,百雀羚賣點是草本,自然堂主打補水美白,韓束與自然堂一樣,但價格上低一些。」他覺得,韓後的賣點和韓束、自然堂比較相近,就沒有必要鋪貨了。
同時,在研發上的局限性以及依賴代工使得韓後處於弱勢。記者查詢發現,韓後並沒有對外公布產品研發、生產等方面的資金分配情況。不過,肖榮燊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過產品品質「臺前的事要淋漓盡致,幕後的事要扎紮實實」。韓後也對外稱公司在廣東清遠設有工廠,並在2015年已正式投產。但記者在走訪時發現,韓後不少產品仍委託代工廠生產。張美豔對記者介紹時稱,「韓後的代工方是科絲美詩(COSMAX),就是不少一線大牌化妝品會選擇的那家,挺出名的。」
來自科絲美詩官網數據顯示,它是韓國的化妝品代工(OEM、ODM)企業,在中國設有工廠,分別位於上海和廣州。目前,科絲美詩合作的品牌包括雅詩蘭黛、迪奧、資生堂等國際品牌,中國本土品牌百雀羚、卡姿蘭、上美等也是其客戶。快消營銷專家陳海超認為,「從整個化妝品行業而言,分為有兩種生產模式,一種是自產自銷型,另一種是代工模式,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OEM。選擇代工模式並不少見,但要對代工的品質把控好。」
「過度依賴營銷的公司都有這樣的擔憂,就是如果不再有足夠巨大的營銷投入,韓後可能會發現市場並沒有自己產品的立足之地。目前韓後似乎並不是一個以產品創新驅動的公司,如何加強研發創新從國產同質化產品中脫穎而出(也就是擁有自己的明星產品)是擺在韓後面前直接而迫切的問題,留給韓後的時間可能不多了,在收購之後是否能獲得華仁藥業的技術支持,目前還是未知數。」從事化妝品代理生意的武林(化名)說。
(編輯:顧瑩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