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來到美麗富饒的「孔雀之鄉」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時,你會看到翠竹林中的傣家竹樓,挺拔的菩提樹,綠色的香焦林,但使你最難忘的還是金光奪目、雄偉壯麗的傣鄉佛塔。
傣鄉的佛塔,造型奇妙,結構精美,氣勢宏偉,層級分明,既有東南亞佛教造型藝術特徵,又有鮮明的傣族建築藝術風格。佛塔的四周竹林扶疏,山花灼灼,芳草茵茵,大青樹蔥蘢,環境清新奇秀,是遊客理想的遊覽勝地。
佛塔本身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為了分散保存釋迦牟尼的「舍利」而在各地興建的一種半圓墳墓,印度稱這種墓為「塔婆」,我國古代稱它做「浮屠」,各地根據「塔婆」形式創造發展而成為許多形式的塔。
據傣族的文史資料記載,傣族的建塔歷史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傣族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所以塔在雲南德宏也十分普遍,它是宗教活動和群眾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西雙版納地區總佛寺白塔,德宏地區的佛塔,較為著名的有瑞麗姐勒塔,隴川景坎佛塔,盈江緊猛町佛塔,還有潞西的風平佛塔,遮放廣母、芒丙佛塔等。
這些佛塔用磚石砌成,主塔高數十丈,四周有若干小塔相圍。塔基是正方形,大小按塔的規模而定,東麵塑一佛龕,往內是平臺,有的一層,有的數層。塔基和平臺四周塑小塔,不僅把主塔襯託得更顯高大,而且加強了塔的動勢,塔身由八角形的須彌座上的碩大蓮瓣承託,形如覆缽,俗稱寶瓶。塔剎一般稱塔帽,傣語稱「提廣姆」是用黃銅片鏤空,四周吊以纓絡,懸掛的銅鈴,在陽光下散發出光彩,隨風搖晃,叮咚作響,分外清脆悅耳。
德宏的塔,具有濃厚的傣家民族特點,跟我國一些地方的塔相比,無論從建築結構、外貌、塔的凝聚力,都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它造型玲瓏華麗,構思新穎,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是我國上座部佛教建築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古代傣族建築藝術水平的一個標誌。
特別是聳立於瑞麗縣的姐勒佛塔和盈江的曼町佛塔以它雄偉精湛的建築藝術,神奇的民族傳說,吸引著中外遊客,它還是國內外邊民瞻仰膜拜的地方,有不少藝術家為它賦詩作畫譜歌,並攝入風光畫冊和多部電影電視屏幕。
傣鄉佛塔是傣族人民的驕傲,凝集著傣族人民的勞動和智慧,寄託了傣族人民的感情。燦爛的陽光,將會給它塗上更加鮮豔奪目的色彩,變得更加氣勢宏偉,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