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兩會期間,中國網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劉賜貴,就廈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訪談。以下是訪談實錄:
橋和隧道的建設體現廈門發展經濟軌跡
主持人:親愛的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視頻直播,我是主持人。這裡是中國網和新浪網聯合為您帶來的大型訪談節目,歡迎您劉市長。在今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會議上特別提到轉變發展方式,我們也知道廈門是最早的經濟特區,在這方面它有一些什麼樣的認識和構想呢?
劉賜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對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了深刻的闡述。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增強這方面的認識。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該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總書記在多種場合上提出,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要十分重視發展方式的轉變。從發展方式轉變來看,一個是從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的升級上下氣力。這方面我們廈門應該說在改革開放這30年來還是比較注重的,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做大經濟總量的同時,我們越來越感到發展方式的轉變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更深刻認識這一點。
轉變發展方式不能脫離現實,它總是有一個基礎,主要應該是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要立足現有的產業,不能放棄現有的產業。有些是屬於需要整合的、提升的。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產業都有它的高端部分,也都有它一定的技術含量。我們經過論證,規劃出13條產業鏈和產業群,這13條產業鏈和產業群在量上來講達到100億—1000億工業產值。當然我們很注重現在在結構優化的時候,提升它的產業素質的時候,就把高端的部分要留下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在招商引資當中,在今後新的項目引進過程中,從引資到選資,符合我們產業鏈的高端這部分環節、這部分的項目,把它引進來。從引資到選資進行優化。
廈門環境比較優美,自然條件比較好,我們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的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際園林城市,還有我們國家的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的綠化模範城市。特別是2005年和2008年,我們先後兩次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評比第一名。
主持人: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廈門的旅遊是我們重點要發展的一個項目之一呢?
劉賜貴:是。我們利用我們現有的條件,國務院把我們定位為國際性的現代化的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所以我們注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的概念裡一個是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區域性的研發中心、會展旅遊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特別是要發揮廈門的港口優勢,打造國際性的港口物流。我們規劃了10個現代服務業項目,這幾年有了比較大的發展,我們三產佔了GDP總量的一半以上,這幾年都以高於二產的三個百分點在增長。應該說我們今後還要大力打造這幾個中心,把總理報告中講的面向生產性的服務業,面向民生的服務業,認真的做好。
當然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當中要注重創新,自主創新相當重要,廈門有比較多的研發機構,研發力量,另外我們的產、學、研做得比較好,這方面要充分的繼續發揮作用。同時我們利用國家授予我們的「創新性城市」,還有「低碳經濟試點城市」,把我們的創新工作、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好。因為低碳經濟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主持人:這也是今年會議的一個主題。
劉賜貴:我們在產業的發展中注重低碳經濟的產業,在城市發展中也注重低碳的建築材料,在生活當中要打造低碳經濟,比如說節能燈、垃圾處理,很多領域都涉及到。
主持人:等於說現在廈門有了一個目標,也有了進一步的規劃,接下來我們就要看廈門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了。廈門市1980年設定經濟特區,到現在正好是30年的時間,接下來的時間劉市長能不能給我們梳理一下這30年廈門都發生了哪些重要的變化?
劉賜貴:廈門經濟特區伴隨著改革開放這30年,應該說發展比較快,我們的GDP年均增長17.5%,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3.5%,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2%。我剛才還跟你講,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獲得了很多榮譽,這些榮譽也體現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比如說文明城市,它由7大類指標、114項分項指標構成,它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平安建設包括廉政建設,它的涵蓋面相當廣。
到過廈門的人都知道,我也經常講,廈門是一個島,131平方公裡,島外面積更大。島內和島外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島內外一體化,這也是歷屆市委市政府一直在著力推薦的。島內和島外的橋和隧道,1953年到1955年當時建成我們國家第一座跨海的海堤,鐵路從這裡進島,當時也是戰備的需要。後來1987年—1991年建成了廈門大橋,也是我們國家第一座跨海大橋,隨著經濟發展廈門大橋又不夠了,擁堵了,又建了海滄大橋,96—99年我們建了第三座進島大橋、進島通道,但是前幾年又發生擁堵,有時進島要排隊幾個小時。這幾年我們又建成了集美大橋、杏林大橋還有動車組進來的鐵路大橋。另外,4月份我們將通車的我們國家的第一座海底隧道,這條隧道來回六車道,從斷面來講也是我們國家海底隧道最寬的。我們在規劃當中還有第二東西通道的兩座大橋。這個看起來簡單的說是橋和隧道的建設,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它的變化。
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春節到廈門視察,要求廈門經濟特區進一步總結經驗、開拓創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每到一個視察點都提出了很具體的指示、要求,現在市委市政府正在認真貫徹總書記的指示。特別是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廈門應該還要下氣力。
積極推進廈門到金門一日遊試行
主持人:您剛才說的一個個地標性的建築,它的拔地而起也見證著廈門的發展和變化。廈門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屬於經濟特區,在新的形勢下它如何更好的發揮經濟特區的作用和地位,先行先試,您有一個什麼樣的見解?
劉賜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作用有了很好的定位,要求海峽西岸經濟區要起先行先試的作用,特別是在兩岸交流當中要特別發揮重要作用,在兩岸的交流和先行先試過程當中,廈門作為海西的龍頭城市,省委省政府定位我們廈門作為龍頭示範城市,我們的責任也是非常重大的,過去廈門在先行先試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說2001年當時的「小三通」,從廈門坐船到金門,金門再坐飛機到臺灣,當時才2萬來人次,去年已經突破120萬人次,短短幾年時間發展非常快。現在廈門到金門的船的航班有32班,金門到臺灣的空中航班有76個航班,已經成為臺灣的第二大機場。廈門在臺灣水果的推銷也是一個重要的基地,70%的臺灣水果是經廈門口岸進入大陸。另外我們在兩岸的金融上也是有先行先試,臺資第一家進入大陸的銀行是在廈門,臺資第一家進入大陸的保險、財險也是在大陸。另外,現在兩岸的文化、教育、體育也是全方位的,像兩岸的文博會、臺灣商品交易會,兩岸的圖書交易會、兩岸的文化藝術節,還有教育界、體育界的交流會都非常頻繁,特別是去年我們舉辦的首屆海峽論壇。
主持人:效果怎麼樣?
劉賜貴:這是中央領導高度肯定的一個論壇,臺灣來廈門參加這個論壇的8000多人,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來,而且是中南部基層的民眾來,影響比較大。它是繼國共論壇、海峽會、海基會的協商機制之後,又一個重要的兩岸交流平臺,它凸現了民間交流層次的需要。我們去年有兩項活動,比如廈門到金門的橫渡廈金海峽,臺灣50名泳手,大陸海選了50名泳手,從這邊遊過去,這也是60年來的第一次。廈門到臺灣臺南的海峽杯的兩岸帆船賽,當時鄭成功的航線,27個小時到了臺灣,也是很成功。廈門在兩岸交流合作當中一直是先行先試,還有很多其它方面,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主持人:廈門有這樣的地緣優勢、地緣特徵,您有沒有想過如何進一步的去推進兩岸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讓兩岸的人民之間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相互了解呢?
劉賜貴:主要是這麼幾個方面,一個是產業的對接,兩岸的產業合作前景很廣闊,廈門的臺資企業現在有3400多家,現在利用臺資也是所有引進外資當中增長最快的。兩會之前臺資的一個長龍科技第二期投資2億多美金開工建設,當年開工當年安裝設備,當年投產,市場需求量很大,做小尺寸電腦觸控螢幕的公司,目前是世界領先的技術。在產業的對接上,當然包括產業的布局,以及項目的核准先行先試。
第二,在兩岸的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方面,還要繼續先行先試,發揮地緣的優勢。文化的產業可以說戰略的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當中的創意產業,我們現在創意產業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6.76%,去年已經超過110億的增加值。文化產業的前景還是很廣闊的,當然文化交流不光是文化產業,它還包括其它文化,像藝術等等。
第三,在兩岸的金融合作上,有必要先行先試。因為金融合作和產業有密切的關係,雖然我們現在有好幾家金融機構已經落戶廈門,現在在談的還有不少,但是有很多機制還是要突破的。另外,兩岸的旅遊、交往方面,總理報告也講了,建立便利的兩岸往來機制要先行先試,我們現在爭取到廈門旅遊的人、來廈居住的人就可以到金門去旅遊,或者到廈門辦展開會的人,也可以到金門旅遊。現在我們是坐船,海上看金門。早晨去,晚上就可以回來,這是有可能的,這一點要先行先試。
另外,在海關的特殊監管方面要更加便利、更加靈活,這也要先行先試。當然我們先行先試也包括改善民生,包括前面講的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總理報告中講的增強兩岸政治互信。
主持人:這個話題在廈門提出來還算不算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
劉賜貴:總理報告裡就講要增強兩岸政治互信。我們覺得在兩岸政治互信當中,比如我們加強兩岸之間的交流,大家相互理解,這也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要了解對方。如果不了解對方,怎麼互信呢?所以,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主持人:這個交流的重任任重而道遠。未來海西的進一步發展會不會對兩岸的經濟有一個更好的促進作用呢?
劉賜貴: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肯定對兩岸的交流合作起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僅對海西的發展,對臺灣的發展、海東的發展是互惠互利的。現在臺灣進口大陸的和我們出口到臺灣地區的,比重大體上是4:1,有的說5:1,也就是進出口當中,它進口到我們這兒80%,我們出口到那兒20%,所以大陸永遠是臺灣巨大的市場,你剛才講的水果也是這樣。我去年3月份到臺灣,我也宣傳兩岸的交往是互惠互利的。
主持人:臺灣人民是不是也把廈門作為一個窗口來看內地?
劉賜貴:肯定是,他們對廈門還是比較肯定的,臺灣的人到廈門買房子都買了一萬多套,他們選擇到廈門來居住,常來常往。
廈門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涵蓋百萬來廈務工人員
主持人:是不是廈門房價就是這樣被炒起來的?
劉賜貴:廈門的商品房銷售量大體上60%是外地人來買的,本市的居民大體上40%,到廈門去買的本省的當然多數,還有外省的人,包括北京也有。房價的問題,我們還是很認真的控制它。最近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很多措施,我們也認真的貫徹執行。廈門市委市政府主要還是解決好中低收入家庭的房子問題,採取很多措施。比如說我們的保障性住房,我們規劃了20個項目,可以建45000套。在前年提供了900多套的基礎上去年又提供了13000多套。今年根據申請符合條件的可以逐年的滿足。另外,人才的引進我們也很重視,能夠給他們提供比較優惠的居住條件,有的包括租賃房。
主持人:是不是這些具體的舉措正在試行當中,因為我是聽廈門人說了,廈門的房子可不比北京便宜。
劉賜貴:肯定比北京便宜,我也了解,北京的房價我估計比我們高。
主持人:還是有一定的控制。我們也知道廈門環境很好,氣候很好,也被譽為「溫馨城市」,這裡有沒有一些經驗分享?除了它本身具備的氣候方面的優勢以外,我們是怎麼營造這個城市的環境和氛圍的?
劉賜貴: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人的素質的提高很重要。人的素質提高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提高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雖然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但是要注意引導。也就是說青少年的教育,未成年人的教育,從未成年就要開始做起。今年總書記到廈門視察的時候,跟遊客交談,遊客就評價廈門,說廈門市民的素質很高,不是一個兩個人說的,很多人都這樣說。去年的文明指數,國家有關部門測評,我們被測評為第二名,僅比第一位相差0.02。在08年文明城市評比當中,有一個問卷調查,我們的國家有關部門發出的問卷,收回100%,更重要的是這100%的問卷當中都贊成廈門作為一個文明城市,我們聽了以後都感到市民對政府很多理解。實際上我們政府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好,或者做得不到位,還必須要繼續去做。但是廈門的市民理解大局,理解政府,看到前景,雖然感到有一些地方我們還要改進,他能夠理解他。
主持人:政府也是更有壓力,更有動力。
劉賜貴:我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城市的市民都不熱愛你這個城市,你怎麼叫其它地方的人去熱愛你這個城市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首先我們自己的市民要去愛這座城市。為什麼他們會這麼熱愛這座城市呢?除了這裡有優美的環境,優美的環境也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共同打造出來的。像2003年的環島路,你剛才說廈門海灘很漂亮,整個景色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來。廈門的國際馬拉松影響力也很大。後來我們也打造了五緣灣、園博苑,還有環東海域的整治,還有海域的退養、吹沙造地,廈門是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地,現在成群成群的海海豚經常可以看到,這就說明它的海水質量有很大改造。另外,市委市政府對於廈門整個保障體系應該說也是做得比較好的,包括比較早的實現全民醫保,還有養老保險,因為廈門的農民工,我們後來叫來廈務工人員,超過100萬,這100萬人如果說廈門不好也受不了。因為他們是廈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廈門的發展是全國人民支持的結果,他們在廈門理所當然應該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一些社會保障。廈門的社會保障體系把來廈務工人員一併考慮進去,包括他們的子女就學。去年我們推出了公共災害險,只要在廈門3個月的都享受這個險種,都一併來考慮。當然我們隨著經濟財力的增強,我們還會對這一部分很重要的群體給予更多的關照,我們被評為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十佳城市之一,我們得到了這個榮譽,還要維護這個榮譽,還要做得更好。
主持人:看來溫馨城市的得來真的不是一方面好,而是方方面面都要做得比較好。廈門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在哪裡?
劉賜貴:下一步還是要注重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任何一個地方首先要把我們的經濟做好、做強,有一定的財力,同時又要注重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做大總量持續增長,做優結構提升素質,深化改革先行先試,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這些是要繼續努力的。
主持人:在這裡我們也衷心的祝願廈門能夠又快又好的發展,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到廈門來玩。
劉賜貴:對,歡迎各位網友、全國人民都能夠到廈門來旅遊、來休閒。
主持人:好,謝謝劉市長的做客,我們也特別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