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第137期】楊牧、屠岸、陳傳興、許悔之:他們在島嶼寫作

2020-12-12 鳳凰網讀書

歡迎來到第一百三十七期鳳凰網讀書會。2013年5月25日下午我們相聚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本期讀書會的嘉賓是著名的臺灣詩人、散文家楊牧先生以及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先生,《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監製、導演陳傳興先生,許悔之先生是今天嘉賓主持。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在北京首映之際,我們舉辦了這場臺灣文學論壇,聆聽臺灣文學與大陸文學之間的對話。

鳳凰網讀書會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book00001)及鳳凰網讀書頻道官方微博(http://weibo.com/ifeng001)進行了預告和提前交流,歡迎加入和關注。
 

編者按:

島嶼有著雙重意蘊。它是海峽那一段的寶島臺灣,也是作家的自在世界的隱喻。島嶼寫作,是臺灣文學的記錄,更是文學家之為文學家,探尋真善美之途中,自成一體的個人傳記。一個作家是一座島嶼,島嶼與大陸遙相呼應,卻隔著一汪藍色海水。我們只能靜謐地泅水上岸,接近它,觸摸它曲折的海岸線和波濤起伏的心跳。

當文字遭遇畫面、文學遭遇電影,兩者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了六位臺灣文學大師的文學自傳。導演陳傳興說:美感經驗跟生活經驗之間有無法跨越的鴻溝。走進文學大師的島嶼,並不簡單等同於翻閱他們的履歷和人生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學作品本身的呈現,引領讀者、觀者進入隱秘的島嶼世界。

本期鳳凰網讀書會的四位嘉賓中,有三個詩人,兩個翻譯家,一個導演。他們的對話,正是一場奇異的島嶼探險,帶我們走進名為楊牧的那座島嶼。

(編者:鄧歡娜)

(他們在島嶼寫作之《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目宿媒體)

精彩搶先看:

屠岸:沒有翻譯,人類如一盤散沙

陳傳興:詩經是楊牧創作的重要源頭

陳傳興:漫無目的的放肆是對詩的迫害

楊牧:從事文學創作,從未妥協

許悔之:詩不屬於詩人,詩也屬於詩人

楊牧:十四行詩剛剛好

往期回顧:

[鳳凰網讀書會第135期]麥爾、張杰話老北京:或新或舊?是拆是留?

[鳳凰網讀書會第134期]崔衛平、寇延丁、仝宗錦:公共討論,我們準備好了嗎?

[鳳凰網讀書會第133期]王人博對話劉小楓:共和,中國的百年之累

[鳳凰網讀書會第132期]汪暉對話貝淡寧:城市何以安頓我們

許悔之:屠岸先生、楊牧教授、陳傳興教授,在場的朋友,大家好,我現在來做快樂的穿針引線。為什麼說快樂的穿針引線呢?其實今天過來的時候,凌晨搭飛機出發前的幾個小時,我在我的書房裡,把所有楊牧先生的書通通攤開一排。為什麼呢?我跟臺灣很多熱愛文學的青年一樣,我在想這個作家究竟他寫過多少東西,他關懷了多少方向。

各位大陸的讀者朋友,或者很多文藝青年,可能不一定完全清楚楊牧先生寫過多少東西。我跟各位講一下。他寫了很多很多的書,因為他是一個詩人,他寫了非常多很棒的散文;他也寫過詩論,比如說《傳統的與現代的》;他翻譯過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他甚至做過什麼?他從全唐詩裡面選注過一本書,叫做《唐詩選集》,就是整個唐詩裡面,除了大家認為的《唐詩三百首》這樣的經典以外,他另外挑選了他認為格律別具一格的作品來做選著。他也完成過一本很特別的書,叫做《英詩漢譯集》,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很多詩人的傳承源流,他自己翻之、讀之、譯之。我印象很深刻,以前年輕一點的時候去都柏林,我身上帶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楊牧先生翻譯的《葉慈詩選》。

屠岸先生在人民文學擔任社長以前,他是重要的翻譯家,一個評論家,他翻譯的東西也處理了比方說濟慈、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我想應該這麼說,我們今天來談一個詩人怎麼透過翻譯的作品,或者透過別人翻譯的作品,去看到詩的其他交匯的可能或者學習的可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先請屠岸先生談一談翻譯詩這件事情對其他想要讀詩或者寫詩的人來說,有什麼值得啟發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遇見臺灣·邂逅在島嶼的火車上》阮義忠、姚謙、劉克襄、陳傳興...
    、旅行作家許傑和小柚、插畫師阮筠庭和寂地《遇見臺灣•邂逅在島嶼的火車上》全景式深度介紹臺灣鐵道的歷史和現狀,展現臺灣鐵道文化的魅力,圖文並茂地描繪臺灣環島鐵路的沿線風光和秘境車站等旅行體驗,通過介紹與鐵道文化相關的電影、攝影和繪畫作品豐富讀者對鐵道文化的認知和興趣。
  • 「詩是我涉事的行為」 ——楊牧的文學生命
    1972年,其筆名更換,完成了從「葉珊」到「楊牧」的轉變,意味著對社會更深層次的介入和思考。(如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2011年,介紹臺灣文學家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在臺上映。楊牧部分的拍攝,本以其作品《一首詩的完成》為題,但楊牧認為他的創作尚未「完成」,於是更名為《朝向一首詩的完成》。自中學時代以來,其文學生命便不斷延展更新,並開向「更大的時間和空間」。
  • 陳傳興:我在《岸螢》的書寫裡,找到了一種危險的樂趣
    10月10日,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的《岸螢》新書分享會上,陳傳興與中信出版·大方創始人施宏俊為讀者分享了《岸螢》從創作到出版的過程。同時作家趙松、策展人祝羽捷、作家btr、平面設計師孫曉曦、詩人絲絨隕以及藝術實踐者陳韻也分別分享了一種他們閱讀《岸螢》的方式,與讀者一起在「迷宮」中思考、交流、解謎。
  • 紀念|成為楊牧
    楊牧在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翟月琴的訪談裡這樣說。這種土地和人的關係,即使後來他長期在美國任教也沒有中斷過。「楊牧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書,一直拿到博士學位,隨後留下任教。但他其實經常回臺灣,又當客座教授,又幫臺灣的報刊編輯、選詩,參與文學獎評獎,還幫助『中研院』創立文哲所,並擔任所長。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外部世界天翻地覆,他靜立樹下,沉思風吹葉落時宇宙的奧秘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6期 文 | 本刊記者 李乃清 編輯 | 雨僧 rwyzz@126.com 全文約6997,細讀大約需要
  • 【讀書會第126期】王立平、林道遠、舟欲行:模糊了1976,也就模糊了...
    歡迎來到第一百二十六期鳳凰網讀書會。2013年03月10日下午我們相聚在彼岸書店。本期讀書會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攝影家王立平,本期主題圖書《龍年1976》的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林道遠,以及專業作家舟欲行。今天我們將跟隨一群經歷滄桑的老人,尋訪三十年多前的一段歷史。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快70歲了還是無知,疫情讓我們重新定義...
    陳傳興導演了「詩人三部曲」、監製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同時還辦攝影展、做出版社、寫書、在大學教課一直到退休。9月底,電影《掬水月在手》上映在即,陳傳興提前來到了上海,接受隔離。10月9號,在束隔離的第三天,中信出版·大方邀請他進行了一場對談,聊他的隔離生活、他的創作、他的日常生活。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2013年,楊牧受邀來大陸宣傳以他本人為主角之一的紀錄影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並參加文化論壇、高校講座、訪談等,他與陳平原、杜維明等學者談詩歌,談傳統文化,讓不少普通讀者認識了這位詩人。直到2014年,楊牧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才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2015年《楊牧詩選》出版,楊牧的書出現在各大新書推薦榜單中,引發閱讀熱。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楊牧在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翟月琴的訪談裡這樣說。 這種土地和人的關係,即使後來他長期在美國任教也沒有中斷過。 「楊牧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書,一直拿到博士學位,隨後留下任教。但他其實經常回臺灣,又當客座教授,又幫臺灣的報刊編輯、選詩,參與文學獎評獎,還幫助『中研院』創立文哲所,並擔任所長。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據楊牧大陸出版方理想國確認,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午後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楊牧本名王靖獻,在1950年代的臺灣,15歲的他以葉珊為筆名,寫下了第一首詩,從此以後,他就成為了各報紙副刊和詩刊的作者。《詩經》和浪漫主義詩歌影響頗深,他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正是這段時期的寫照:鳳尾草從我褲下長到肩頭了不為什麼地掩住我說淙淙的水聲是一項難遣的記憶我只能讓它寫在駐足的雲朵上了1964年,受到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的邀請,楊牧進入愛荷華大學寫作班
  • 懷念詩人、散文家楊牧,風中的等待已是風中最後的等待
    去年三月,詩人、散文家楊牧去世,享年80歲。楊牧初與文學結緣時,曾在詩作《逝水》中寫道:「春天走過,春天悄悄地把我帶走。」這某一瞬間由心而生的想像,無意中預料了生命的句點。我們懷念楊牧,朗誦他的詩作,以及那些像詩一樣的散文。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他認為:「整體來講,楊牧的詩歌立足於中國(加上西方)的抒情傳統,在看似古典的、委婉典約的風格中,蘊含極大的張力、爆發力……僅從文學創作的藝術性成績來講,我想楊牧老師或許可以稱作臺灣第一人。」楊牧作品《奇來前書》(2014)《奇來前書》(2014) 《楊牧詩選》(2015),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原創 沈雪晨 鳳凰網讀書在那夜 那失戀的滂沱裡摧燒你的寂寞和晨起的鈴當那俯視是十八歲的我在年輕的飛奔裡 你是迎面而來的風——楊牧《星是唯一的嚮導》在我眼中,楊牧是一位學者型的詩人,他的作品富有秩序感,充滿了哲思。同樣是抒情,他採取的方式更加克制;論及敘事,則不逞句讀間的強硬,而在整體結構中體現力量感。他提醒著我,在寫作中需將每一個方塊字都放在最恰當的位置,最終所指向的目標,是真理與美感。他因此成為我在文學上的精神導師。
  • 楊牧:這次風中的等待將是風中最後的等待
    楊牧初與文學結緣時,曾在詩作《逝水》中寫道:「春天走過,春天悄悄地把我帶走。」這某一瞬間由心而生的想像,無意中預料了生命的句點。在這個春天,讀者懷念楊牧,朗誦他的詩作,以及那些像詩一樣的散文。精神的顫抖和疼痛同樣真實  2011年,講述文學大師創作生平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與觀眾見面。楊牧是其中的主人公之一,此外還有餘光中、劉以鬯、鄭愁予、白先勇等。
  • [鳳凰網讀書會第32期]蘇偉貞VS駱以軍:從世間女子到夢境旅者
    最後,我們也歡迎優質大眾媒體、讀書媒體、作者的加盟。我們一起相約「鳳凰網讀書會」,相約在各個城市角落散發書香的幽靜之地。每期活動我們將在鳳凰網讀書會官方微博(http://t.ifeng.com/ifengdushuhui)及鳳凰網讀書會微博小組(http://t.ifeng.com/g/1453/)進行預告和提前交流,歡迎加入和關注。
  • 詩人楊牧:追尋記憶只是藉口
    詩人楊牧:追尋記憶只是藉口 【編者按】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楊牧出生於1940年,自16歲開始創作。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楊牧本人既寫現代詩也寫古體詩。他說自己寫現代詩時,很少會想到用典故,用的是一種思想模式;可是如果要寫一首詩寄給朋友,可能就寫律詩,可能從第二句就開始用典。然而白話文畢竟是現代人的寫作工具,楊牧自述:「我到哪裡都提細讀古文,可是就寫作而言,我相信唯有白話文可以依靠」。
  • 惟一的方法就是讀書和寫作、寫作和讀書
    我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就是讀書和寫作;就是寫作和讀書。一、寫作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只要你敢筆寫,寫了就會停不下筆了。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總是害怕寫作,以為寫作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情;更多的人認為寫作是文人們的事情,如此,許多人遠離了寫作,害怕了寫作。
  • 逝者| 詩人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
    在課堂上,楊牧使用了這個編輯方法,這樣的編法讓他想到《聖經》:「在我看來,《詩經》和《聖經》是一樣的。」因此,《秦風·蒹葭》就是第 129 號。字辭易解,沒有太多要講的,楊牧微微抬頭,看著教室裡某一個虛空的點,像是怔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