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2020-12-12 騰訊網

繼余光中、洛夫之後,中國臺灣又一位重要詩人楊牧也走了。

「近些年,楊牧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可能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在他之前是余光中,2017年過世了,再之後是洛夫,也過世了。」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批評家楊宗翰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臺灣文學成就最高的三位先生的先後離世,對整個臺灣文學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損失。

2013年,楊牧在西雅圖家中接受翟月琴訪談,他一字一句修改,嚴謹認真。 翟月琴供圖

本省人

不同於余光中、洛夫、鄭愁予等「外省人」,楊牧是地地道道的臺灣本省人。

1940年,楊牧出生在臺灣花蓮,父母給他的名字是王靖獻。在他的記憶裡,花蓮是「一個幾乎不製造任何新聞的最偏僻的小城」,「站在東西走向的大街上,可以看見盡頭一片碧藍的海色。」這座偏鄉和海色後來成了他筆下的根。

他總是不惜筆墨地描述這片土地。在他的眼裡,花蓮是一種象徵。

「我認為應該是抓住了一個鄉土,渲染它的特異性,從中不斷地擴大,變成不只是寫這個鄉土而已。可是我並不是在做報告文學,也不是在研究花蓮。我是在寫一個土地跟人、跟individual(個人)的關係。」楊牧在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翟月琴的訪談裡這樣說。

這種土地和人的關係,即使後來他長期在美國任教也沒有中斷過。

「楊牧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書,一直拿到博士學位,隨後留下任教。但他其實經常回臺灣,又當客座教授,又幫臺灣的報刊編輯、選詩,參與文學獎評獎,還幫助『中研院』創立文哲所,並擔任所長。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臺灣發表,每一本書都在臺灣出版。」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

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正是與本地鄉土在文字和現實裡的聯繫,使得楊牧成為深受幾代臺灣青年喜愛的詩人。

1982年,向陽主持的《陽光小集》詩歌雜誌發信給44位戰後一代青年詩人,票選心目中的十大詩人。最為年輕的楊牧在28張有效票中獲得23票,僅次於余光中(26票)、白荻(24票),而在具體小項上,他在「結構」和「語言駕馭」上獨佔鰲頭。二十年之後,在由楊宗翰主要策劃和召集的「臺灣當代十大詩人」票選中,楊牧以40票僅次於洛夫(48票)和余光中(47票)。

《歪仔歪》詩刊主編楊書軒曾對澎湃新聞記者談及,相比於余光中和洛夫,他們這代年輕詩人更親近楊牧,他的《再也沒人問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一詩至今仍是臺灣青年當中流傳。

向陽是60後,楊宗翰是70後,而楊書軒則是80後,三代人的肯定,可見楊牧在臺灣詩人心目中的地位。「在臺灣詩壇,流傳有現在的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基本上是不錯的。」詩人白靈曾這樣對澎湃新聞表示。

《葉珊散文集》書封。

從葉珊到楊牧

1955年,15歲的楊牧以筆名「葉珊」發表詩作。

當時的臺灣文壇在政治因素的影響下一片肅殺,詩歌成為突破的先鋒。紀弦發起「現代詩」運動,主張學習西方,余光中則提出「新古典主義」,幾大流派在論戰中互相激發,成為臺灣現代詩的一個重要節點。

楊牧就是在這樣的風潮下,寫下了第一首詩。但他沒有加入任何詩派,也沒有參加任何論爭。甚至可以說,他終其一生都站在潮流的邊緣,預流而不逐流,勤奮寫作。

風氣使然,當時臺灣高校的中文系、歷史系都傾向保守,以古典為尊,而拒絕現代詩。楊牧大學讀的是東海大學歷史系,而他也經常去中文系修課。他選修的《昭明文選》第一堂課,老師就說「所謂現代詩這個東西,完全是胡說八道。」楊牧聽了十五分鐘,起身離開了。隨後他即轉到與新思潮、新創作密切相關的外文系,讀到了加繆,也讀到了他最喜歡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

但他仍到中文系修課,從徐復觀那聽韓柳文章,為他後來師從陳世驤研究《詩經》打下了基礎,也為他詩歌創作轉型埋了個伏筆。

1960年,楊牧在藍星詩社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水之湄》,並主編《東風雜誌》。其後又出版了詩集《花季》《燈船》以及散文集《葉珊散文集》,受到讀者喜愛。

《水之湄》書封。

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1972年,已經頗有名氣的他毅然將筆名更為「楊牧」,這是具有相當冒險性的重新出發。筆名變化的背後是詩歌觀念的轉變。他希望從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轉型為具有古典與現代相融合。抒情與批評並存的詩人。回頭來看,這次重新出發是成功的。

1965年,即將從美國愛荷華大學寫作班畢業的楊牧,開始專心精度葉芝。他發現,這位最後的浪漫主義詩人在35歲之前,並沒有超越拜倫、雪萊、濟慈,但在35歲之後,卻「擴充深入,提升其浪漫精神,進入神人關係的探討,並且評判現實社會的是非」,從而超越了之前所有的浪漫主義詩人。

葉芝讓楊牧不滿足於做一個單純的浪漫派。同時,1960年代的伯克利,各種反戰運動、民權運動如火如荼,刺激他開始思考更為廣闊的詩學命題:傳統與現代、詩歌技術與社會現實。

「當時美國學生的激動和深思熟慮,對政府的反應講得頭頭是道,對我衝擊很大,因為在這之前我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政治運動。當時規定外國學生是不能參加的,我也只能在那裡看,每天中午都在聽他們輪流演講,聽多了也實在覺得這個戰爭太不應該了。一直到後來,在華盛頓教書時,也對政治保持著一種心理浮動,對政治很敏感」,「那個經驗,也讓我在抬頭看這個世界在做什麼。所以,我們在創作時會受到影響。」

在徐復觀的引薦下,楊牧得以拜見海外漢學界的泰鬥陳世驤,隨後放棄了哈佛大學,前往伯克利跟隨陳世驤讀博,並在那裡遇到了對他影響很大的波蘭詩人米沃什和漢學家包弼德。米沃什在詩歌處理社會現實達到的平衡讓楊牧受益,而陳世驤和包弼德教他認識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這期間,曾寫下了《續韓愈七言古詩》、《延陵季子掛劍》、《武宿夜組曲》、《將進酒四首》等極富古典主義情懷的詩篇,並完成了評論集《傳統的與現代的》

詩集《瓶中稿》《北鬥行》書封。

他終於做好了成為「楊牧」的準備。進入到楊牧階段後,他創作力極盛,連續出版了詩集《瓶中稿》《北鬥行》《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以及散文集《年輪》《伯克萊精神》等作品。

「葉珊時期,楊牧是一個徹底的浪漫主義者。改了筆名之後,整個視野是完全不同的,有更多的社會介入跟嚮往。」但是,楊宗翰提醒,楊牧的特殊性在於他不是一個會上街頭抗議的詩人,「也幾乎不寫張口見紅的文字,他的文字與社會保持了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在1986年寫給年輕詩人的一封信中,楊牧談道:「如何以詩作為我們的憑藉,參與社會活動,體驗生息,有效地貢獻我們的力量,同時維持了藝術家的理想,而在某一個重要關頭,甚且全身而退,不被動地為浩蕩濁流所吞噬,,或主動地變成權力鬥爭的打手,為虎作倀,遂失去了當初所謂參與的原意?」顯然,在楊牧看來,社會責任固然要有,但是不能讓它侵蝕詩歌。

正是這種觀念,使他擁有深切的社會關懷的同時,又與之保持距離,給人一種站在奇萊山深情凝視著島內的喧囂,內心激動,卻又縮回顫抖的手。

傳薪者

相比於余光中、洛夫,楊牧的身份更加多樣。在楊宗翰看來,他不僅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學者,除此之外,他還是很重要的編輯、出版人、譯者、教育家。

後面幾重身份都與致力於臺灣文學傳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1970年,當臺灣的出版界還停滯於固有的文藝創作和翻譯小說出版模式之際,他和林衡哲醫師合作,為頗受臺灣讀者界喜愛的志文出版社編選『新潮叢書』,引領臺灣出版界重視文史哲新知識的新風潮。」向陽在文章中寫道。

1975年回臺後,楊牧擔任臺大外文系客座教授,受《聯合副刊》主編所託,為該刊主審現代詩來稿,拔擢戰後代青年詩人,「大量刊登他們的詩作,為其後的臺灣詩發展栽培生力軍,帶來全新氣象。」

更為重要的是他與中學同學葉步榮、詩人啞弦、生化學家沈燕士共同創辦了名為「洪範書店」的出版社,為臺灣的文學出版帶來相當重大的影響,與純文學、爾雅、九歌、大地等出版社被譽為「五小」,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更為難的是,他長期地親自選書,每本書的前後責口都是他一個人來寫。作為一個學者、作家,願意親力親為做編輯工作是相當不容易的。整個臺灣文學都受惠於他良多。」楊宗翰介紹說。

1991年,他又參與創辦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1994年,回到故鄉花蓮創辦了東華大學,並擔任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從華盛頓大學退休後,楊牧回到了花蓮,教書、讀書、寫作。直到去世前兩年,仍保持了很強的創作欲望。他一生著有散文、詩集、戲劇、評論、翻譯等作品50餘種,獲得紐曼話語文學家、瑞典蟬文學獎等獎項,詩作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蘭文。

尤其是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翻譯和推崇,讓他成為世界詩人,也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爭奪者。但正如他在一次次浪潮中片葉不染一樣,這些喧囂並不能擾動楊牧。他雖在世界的舞臺,但眼裡始終是太平洋的風和玉山的雪。

(本文參考了向陽《植根臺灣的文學巨樹——楊牧》(2019年1月1日《文訊》399期)、郭玉潔《在花蓮聽楊牧講詩》(單讀07:旁觀者之痛)、翟月琴《「文字是我們的信仰」:訪談詩人楊牧》(《揚子江評論》,2013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紀念|成為楊牧
    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批評家楊宗翰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臺灣文學成就最高的三位先生的先後離世,對整個臺灣文學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損失。2013年,楊牧在西雅圖家中接受翟月琴訪談,他一字一句修改,嚴謹認真。
  • 楊牧作品在大陸:遲來的授權出版
    楊牧楊牧作品在大陸的出版早在1982年,流沙河在《星星》詩刊的「臺灣詩人十二家」專欄中就介紹過楊牧。後來專欄文章結集成冊出版,就以《臺灣詩人十二家》為書名,1983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流沙河在書中引言說:「這裡的十二家,紀弦最老,其餘的脫穎於五十年代,現在也都該是老詩人了。」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昨天,我向悅然稟告了『綠騎士』已奔他而去。」遠在斯德哥爾摩的臺灣作家陳文芬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她將先夫馬悅然(瑞典著名漢學家)翻譯編輯的《綠騎士:楊牧詩選》祭上案頭,「悅然說過,楊牧不僅是一名大詩人,也是一位最深刻了解西方文學跟中國文學關係的學者,這方面幾乎沒人能超越他。
  • 「詩是我涉事的行為」 ——楊牧的文學生命
    1972年,其筆名更換,完成了從「葉珊」到「楊牧」的轉變,意味著對社會更深層次的介入和思考。(如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2011年,介紹臺灣文學家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在臺上映。楊牧部分的拍攝,本以其作品《一首詩的完成》為題,但楊牧認為他的創作尚未「完成」,於是更名為《朝向一首詩的完成》。自中學時代以來,其文學生命便不斷延展更新,並開向「更大的時間和空間」。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據楊牧大陸出版方理想國確認,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午後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楊牧本名王靖獻,在1950年代的臺灣,15歲的他以葉珊為筆名,寫下了第一首詩,從此以後,他就成為了各報紙副刊和詩刊的作者。《在花蓮聽楊牧講詩》一文作者郭玉潔看到,那時候,國民黨宣導」反共文學」,文壇肅殺,詩歌最早出現新氣象。紀弦發起」現代詩」運動,主張學習西方;余光中則提出」新古典主義」,幾大流派論戰迭起,創作旺盛,成為臺灣現代詩的高峰。楊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一位少年詩人,並且同瘂弦等詩人結識。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向陽、陳義芝、陳黎等中生代詩人,俱籠罩在楊牧的影響下。無怪乎奚密許其為「現代漢詩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閱讀是對詩人最好的紀念。雖然楊牧的精品數量之多,無出其右,但許多仍不為內地讀者所熟知。惟有多角度的閱讀,才能領略楊牧多變的風格和博大的內涵。是故,我們邀請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教授,帶領我們深入楊牧瑰麗的詩想空間。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近日,作家、翻譯家、學者楊牧病逝,享年80歲。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者、教育家,他的逝世讓寶島臺灣又失去一位文化巨擘。楊牧1940年出生於花蓮,本名王靖獻,十幾歲開始寫詩,《水之湄》《花季》《燈船》等多部詩集成為文學經典,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1984年,楊牧還出版了散文《交流道》,以更直接的文字觀察社會現象。2012年,楊牧將詩歌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這也是楊牧首次向大陸出版社正式授權。此後,楊牧的詩集開始逐漸出版。2014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牧的早年回憶錄,《奇來前書》。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他是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的「詩騎士」
    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逾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別於北美、臺灣、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 在臺灣現代詩壇,楊牧被認為開創了新詩中的婉約派。1972年以前,他以筆名「葉珊」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發表作品,這一時期,他鍾愛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詩歌風格浪漫抒情。 在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學習期間,楊牧開始關注愛爾蘭詩人葉芝。
  • 楊牧現身學術研討會,學者以詩歌為文學巨擘祝壽
    東華大學與臺灣師大合辦「詩人楊牧八秩壽慶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起展開一連2天會議,近80歲的楊牧也出席,30多名學者專家透過討論楊牧的文學成就來祝壽。為慶祝知名作家楊牧先生80大壽,國立東華大學楊牧文學講座特別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合辦《詩人楊牧八秩壽慶國際學術研討》,並於今天上午展開會議。楊牧的原名是王靖獻,1940年出生,臺灣花蓮人,他不僅是作家,同時也身兼學者、評論家、出版家等多重身分,被譽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詩巨擘。
  • 薪火相傳:央視紀錄片《傳薪者》致敬大師
    央視《國家記憶》從10月29日開始播出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以中宣部推出的首批哲學社會科學界德業雙馨專家學者為主角,及時紀錄播出這些文化界大師的感人經歷,向「文化國寶」致敬,反映他們的卓越貢獻,探尋他們身上閃耀的思想光芒和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這組系列紀錄片,讓我們有幸深度走近大師,沐浴大師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引導和啟迪。
  • 逝者| 詩人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
    但是圖書館的管理老師看楊牧每天借翻譯文學,惋惜他沒有機會讀中國小說,於是從上鎖的柜子裡拿出一本薄薄的書《八駿圖》,叮囑他不必登記,也不要轉借別人。第二天,楊牧去還《八駿圖》,管理員從柜子裡拿出了《邊城》。1950 年代的臺灣,文壇肅殺,詩歌最早出現新氣象。
  • 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曾一度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力競爭者
    楊牧,本名為「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花蓮市。此時臺灣還處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幼年時代的楊牧就展示了語言天賦,很小就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1946年秋,6歲的楊牧考入了花蓮市國民明義學校,正式學習國語,接觸到了《血滴子》等漢語作品。高中時以後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後來他的詩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包括英、法、德、日、捷克文等。
  • 楊牧簡介
    1972年後改用楊牧作為新筆名。在改筆名之後,其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加上了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曾任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人社院院長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 臺灣東華大學悼念詩人楊牧: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東華大學校長趙涵說,楊牧是該校人文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他曾在東華留下深刻印記,使得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這些印記永存在東華師生的校園記憶中不滅。趙涵感嘆,楊牧教授是臺灣文學巨擘,他的過世象徵著臺灣文學天空彗星殞落,這不只是東華師生的一大損失,相信生活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心中無不深感悲痛。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楊牧,本名王靖獻,早期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著名詩人、作家。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臺灣文壇的作家。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敬悼楊牧教授:守護人類的靈魂自由而創作⊙ 陳復
    楊牧教授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大學四年都參與東風社,社員都是喜歡思想與文化的大學生,當年的東海大學是新儒學重鎮,東風社常邀請新儒家大師如牟宗三與徐復觀來演講,楊牧顯然有受到影響,因此他既能旁徵博引各種傳統典籍到文字間,尤其將傳統詩歌融入到自己的創作內,從中渲染想像,並開創全新的對話空間,更在其中張開哲思的深度反省,譬如我曾閱讀對他寫的〈延陵季子掛劍〉這首詩深有共鳴:「自從夫子在陳在蔡/子路暴死,子夏入魏
  • 詩人楊牧:追尋記憶只是藉口
    詩人楊牧:追尋記憶只是藉口 【編者按】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楊牧出生於1940年,自16歲開始創作。
  • 臺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病逝 享年80歲
    來源:新浪娛樂楊牧資料圖新浪娛樂訊 據臺媒報導,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臺灣媒體稱,楊牧近年來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而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向臺灣媒體透露,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另據臺媒《聯合報》報導,楊牧遺孀已向友人發簡訊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