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圖譜看漢人基因的純潔性

2021-02-08 癌圖騰


這是英國的一個基因遺傳學家研究的世界民族的血統,漢族人血統是相對最純的,沒有絕對的純民族。漢族只是相對純血統的民族。




    環境造成基因突變,最先來到東亞洲大陸的是YAP和M130, 其後第三批走出非洲大陸的M9旗下的M175幾路大軍先後進入東亞大陸,M175下M119夷越集團最先到中國南部和東部,緊接著是M175旗下的M122下的東進苗蠻集團,這兩大集團驅趕或屠殺了YAP和M130(如果有種族屠殺發生的話),使得中國大陸基本不存在YAP和130,大部分被驅趕到北部(蒙古,朝鮮,日本),南部和西藏,但在大陸一些少 數 民族土家族、彝族、瑤族基因仍然保留了YAP的基因.最後到達中原的就是M122大旗下M117華夏集團,此後的歷史就與中國上古傳說完全吻合,華夏集團炎黃部落打敗了夷越集團的蚩尤部落,以及苗蠻集團,奠定漢族的基礎!

    所以從基因圖譜上看,與漢人血源最近的應該是M134羌夏集團的西進西藏兵團,,接下來與漢人基因血源最近的就是M122集團北上時又分出一支東進兵團而發生基因突變M17苗蠻集團. 所以說從基因純度上來說,苗族是與漢族血緣最接近的!

     其後華夏族徵服中原後,就進入了文化取勝的階段.由於華夏族經歷了最多的基因突變,華夏族成了最先進的民族,在文化取勝下,華夏族並沒有種族滅絕夷越集團和苗蠻集團,但在中國南方,華夏族男性與夷越集團女性進行了大量混血. 其後五胡亂華的五胡族絕大部分基因也都屬於M9大旗下M122基因或M45基因,所以漢人基因分成96%的M9和4%的M45,無論從血統上還是文化上都是高度純潔與統一的.

     M9下面有幾個主要的子系,今天的漢族人,佔壓倒性主體的是O—M175。  

  具體分析,在M175下還可以細分為最大三個子支系(其他N多小類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這三個子類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廣泛分布在從北亞到東南亞,但在最中央的黃河流域竟幾乎找不到!在貝加爾湖畔的布裡亞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達34%,另外,北亞地區的外蒙、滿州、朝鮮、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類型,但一般比例不超過10%,中國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較高。而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地區的漢族人中,O1—M119類型的比例都小於0.5%,在陝西、山西、湖北等省,沒有發現這種類型,出現頻率為零,M119的分布呈現的是兩頭大中間少的格局。

   O2—M95類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在泰國高達55%,從泰國向北在遞減,從泰國向南也在遞減,可以推論O2—M95變異最初出現在東南亞地區,並向西周擴散。在東亞地區,只在朝鮮人、日本人、阿穆爾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東、河北、甘肅的漢族人群中,出現頻率全部為零,找不到這種類型,在南方漢族人中,能找到出現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類型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從北亞向南到爪哇、紐西蘭,從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薩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從出現頻率上看,O3—M122的出現頻率最高地區為中國的雲南地區、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現頻率為100%,如獨龍族等。在黃河流域的河北、陝西、山東,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區的漢族人中,O3—M122都超過了80%。在北亞地區,O3—M122數量比較少,外蒙人中超過了30%,阿穆爾人也超過了40%,以及朝鮮人,除這三個人群外其他都比較少,在艾溫基人出現頻率為零,在布裡亞特人也為零,在日本人中為22%。在東南亞地區,M122數量比較多,只有泰國、柬埔寨等地區略少,其他地區一般超過50%,出現頻率從中國向南逐漸遞減,到了爪哇人中出現頻率只有20%,在湯加、紐西蘭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現,但比例都不大。

    M175這三個子類型的地理分布告訴我們一個信息,我們可以推論出東亞各民族的發展史。東亞黃種人開始可能分為四個大集團:北亞人群、黃河上遊人群、黃河下遊人群、中南半島人群。

  北亞人群代表了阿爾泰語系的民族,由於生活在氣候寒冷地區,無法種植農作物,其他人群都無法涉足,所以很難取代他們。

  黃河上遊集團代表了古代漢藏語系民族(先羌,標誌性基因O3—M122),黃河下遊集團也是一個古老人群,他們特有的是O1—M119。大約在6-5千年前,古代漢藏語系先民開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發展,成為了藏緬語族、另一支向東發展,就是漢語族。漢語族部落並擊敗了黃河下遊的古老居民,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敗後開始分化為兩支,北支M119進入了遼河流域,並深深影響了西伯利亞和北亞居民的基因構成,成為阿爾泰語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發展,成為後來的「百越」。從此,M119基因從黃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帶有M122的先羌人(漢語族部落)。

    這段部族遷徙史,也許就是我們民間口口相傳的著名的黃帝戰勝蚩尤的歷史傳說!雖然我們找不到當年的戰爭遺蹟,但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證據:考古上,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從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從陝西河南來的龍山文化,此後山東存在的文化就是山東龍山文化!在基因上,證據更加明顯,山東、河北兩省的漢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過99%人以上都是隨黃帝東來者(先羌部落,M122類型)的後代,而陝西、湖北的漢族人中乾脆找不到M119的類型。

    經過這次原始的部落戰爭,漢語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他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方國,這種狀態持續了大約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從甘肅天水遷徙到了陝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們在周武王的帶領下,周族人消滅了商朝。滅商後,周武王率領300輛戰車和5000虎賁,用了三年時間,消滅了99個方國,徵服了652個方國(《逸周書·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後一百多年間,西周分封了大量諸侯國,周族也隨著分封擴散到了全國。

周族人稱自己國家是「有夏」,此後各諸侯國都自稱「有夏」,對外統稱自己「諸夏」。夏者,本意是區域廣大。周族自稱自己的本民族為「華」,稱外族為「夷」(異),此後凡是與周族有同源關係的血親部族都開始自稱「華胄」,稱外族為「非類」「夷(異)人」,意思是非華族類,華者,本意就是高貴壯麗。從此,「華夏」也就成了這些諸侯國的統稱,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中華」兩字的來歷。周族人的語言叫「雅語」(夏語),在全國通行,孔子講學,學生來自不同的諸侯國,但孔子的話他們都聽得懂,因為孔子說的是當時的普通話——「雅語」,這在《論語》裡有:「子所雅言」的話,不說「雅語」就是被稱為「野言」、「非文」,由於有著交流需要和文學推進,「雅語」最終成為了全國通用的語言,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漢語。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將這些互相強烈認同的割據國家統一起來,後來又經過漢朝的統一和強盛,華夏族終於發展成為漢族。  

  先秦的發展,使得漢語族各支系語言全部統一到周族的「雅語」下,經長期融合,不斷的人口遷徙,到今天,長江以北的漢族人,各地之間差異已經非常小了,從山東到甘肅,都沒什麼差異。

    秦漢以後,中原王朝開始了對長江以南地區的軍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漢族移民開始遷往南方,今天,南北漢族在Y染色體上差異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漢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漢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來源上。

  簡單的說,南方漢族基本可以表示為=父系(北方漢族Y染色體)+ 母系(北方漢族線粒體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線粒體mtDNA),南方漢族不但和北方漢族在mtDNA上有差異,其實他們之間也不同,湖南的漢族和福建的漢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廣東人,廣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遷往南方的漢族主要是由於服兵役、逃避戰亂、因罪流放等因素,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帶家屬的情況不多,所以他們肯定是娶了當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漢族有著和北方漢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卻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實總體來看,在南方,來自北方漢族母系的mtDNA還是佔多數,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漢族其母系祖先也是來自中原地區的,但個別地區這個比例很少,而南方當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區卻可以達到85%,如廣東的一些地區)。

   Y染色體變異數量多少並不能用人口數量來衡量,很多人口眾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個小人群由於某種原因迅速壯大而來的,如歷史上曾建立了強大帝國(典型的是漢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術革命和殖民(如英格蘭人、西班牙人),這些人群的同源性強,Y染色體的變異類型並不特別豐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體變異類型卻十分豐富。

  亞歐大陸上主要民族(圖中的chinese指漢族,和一般人的觀念不同,漢族的基因構成恰恰是一個非常單一純粹的民族,足以證明原來的漢族融合而成的理論是錯誤的)

    K—M9基因是最重要的一個支系,亞歐大陸上,除了西亞地區和西伯利亞,世界島上絕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孫構成,今天漢族人中,96%的人都是K—M9類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類型,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ON—M214,另一個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東部、部分太平洋島嶼(以上都是O—M175子類型)和烏拉爾山兩側、北歐北部、東歐北部和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類型)。中國人主體類型就是O—M175。

   漢族人中的4%的P-M45白種人基因,最有可能的來源的是古代中原的高加索人種 。漢族的確融合了其他民族,但數量非常少,最大的一個來源是鮮卑,也就是漢族中大部分的N1和少部分的C3a都來自鮮卑,構成了漢族基因庫gene pool中2%左右的貢獻。 。蒙古和通古斯的C3c、古匈奴已知的N2,在漢族中都不存在。 漢族的母系的確比較複雜,但卻仍然能看出和羌族、藏族等民族同源的漢藏系母系佔主體。 原來劃分南北漢族的HLA基因,體現了常染色體的關係,並不反映父系Y染色體的關係,漢族的父系同源性就是強。



(來源:晶銘軒 2017-04-27 )

相關焦點

  • 和辰觀點:世界人種基因圖譜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是不同的人體內含有不同人類基因的數據分析圖譜。由持續數十萬年的人類遷徙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演變形成。不同人類體內的基因種類也不同。人類基因組圖譜表明,人與人之間基因密碼的相似程度高達99.99%,差異僅有0.01%。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倭黑猩猩基因圖譜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6月13日報導,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一隻名為烏林迪(Ulindi)的18歲雌性倭黑猩猩的基因圖譜。他們表示,收集到的數據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倭黑猩猩與黑猩猩之間會有非常明顯的行為差異,並幫助科學家們找出讓人類與各種猩猩區分開來的遺傳變異。
  • 歷時15個月 雲南怒江草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成功
    歷時15個月 雲南怒江草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成功 原標題: 為了加快提高草果遺傳改良效率,培育高產、抗病、優質、安全新品種,對從源頭創新保障草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019年9月,怒江州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機構,正式啟動草果全基因組測序計劃,歷時1年零3個月,成功完成草果全基因組測序工作
  • Nat Comm|何川組構建基因組5hmC修飾的人體組織圖譜
    A human tissue map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s exhibits tissue specificity through gene and enhancer modulation的研究論文,利用其課題組開發的5hmC高效富集技術5hmC-Seal【4, 5】,繪製了19種人體組織的5hmC修飾圖譜
  • 深圳人物楊煥明:帶團繪製黃種人基因圖譜(圖)
    楊煥明為爭取和主持完成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新華社發  自1980年以來,楊煥明院士長期從事醫學遺傳學與人類基因定位工作,曾為爭取和主持完成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1%項目」立下汗馬功勞。2007年帶領華大基因團隊繪製出第一個黃種人基因圖譜。科技部一位官員這樣評價楊煥明:「上過山、下過鄉、留過洋,有一股韌勁兒」。
  • 青島科學家打開扇貝"天書" 繪製扇貝基因圖譜
    包振民院士團隊與北京諾禾致源公司、美國羅格斯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繼蝦夷扇貝之後我國第二種主養扇貝(櫛孔扇貝)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在雙殼貝類環境適應性的組學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揭示扇貝足絲粘附的關鍵組分   包振民院士團隊領導完成了櫛孔扇貝首張高質量全基因組圖譜繪製。通過研究發現,控制能量供給的關鍵酶——精氨酸激酶在扇貝閉殼肌中的表達量高,對其實現爆發式遊泳能力至關重要。扇貝通過高表達產能步驟的相關基因而低表達耗能步驟的相關基因,以實現更高的產能效率。
  • 基因測序聚焦200歲弓頭鯨
    近日,在一項揭示這種巨鯨長壽秘訣的研究中,一隊科學家繪製了弓頭鯨的基因組圖譜。這是首次對一頭大型鯨類進行的基因組測序。近日,在一項揭示這種巨鯨長壽秘訣的研究中,一隊科學家繪製了弓頭鯨的基因組圖譜。這是首次對一頭大型鯨類進行的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對比了這種鯨魚和其他9種哺乳動物的基因組,包括其他鯨類、牛、大鼠與人類,相關的研究在線發表在1月5日出版的《細胞通訊》上。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8期:華大基因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
    華大基因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近日,有微博用戶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某某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對此,華大基因在官方微博發布闢謠聲明,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公司已經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關,即愛滋病的病因)。
  • 最新資訊:Marine Drugs,巨石斑魚全基因組測序及抗菌肽基因篩選
    最新資訊:Marine Drugs,巨石斑魚全基因組測序及抗菌肽基因篩選2019-09-16 17:2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瀏覽量: 6652 次 我要評論 作者:南湖意&nbsp&nbsp
  • 為詆毀「兩岸一家親」,綠媒炒作「臺灣人基因」
    【環球網綜合報導】近日,島內部分學者和綠媒又炒作「去中國化」,這次他們甚至用上了「臺灣人的基因與中國人不同」的荒謬論調。對此,有島內網友直言:不是基因問題,是腦子有問題。1月14日,綠媒《自由時報》刊出了這樣的新聞↓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近日,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位於舟山長峙島的浙江海洋大學,探尋有關大黃魚基因研究的一些趣聞和科普故事。
  • 世界上最貴的CD:50萬美元買張"基因光碟"
    中國日報網站10月9日報導:基因科學家們用了15年時間、耗資50億美元,終於在幾臺堪稱「全世界最精密的」計算機上製作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基因圖譜。
  • 科學探索:基因研究發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因此,客家基因族譜的系統分析表明了客家人起源的主體是北方中原漢人。」 另外,基因檢測表明寧化的很多傳統大姓,比如伍、羅、曹、張、巫、伊、劉、王、馬、李、孫、鄭等等,都是來自北方。2、被稱為「客家祖地」的石壁居於何種重要的地位?「客家人基因族譜」項目認為:「遺傳學支持石壁的獨特歷史地位。
  • 兵馬俑都是單眼皮,那中國人的雙眼皮基因,是從哪裡來的?
    什麼炎帝黃帝的基因?雙眼皮就是沙漠的的產物,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適者生存,在沙漠環境下,人進化出雙眼皮就是為了抵抗沙漠的風沙環境。大家可以看到從西到東直達韓國朝鮮日本,雙眼皮出現的概率逐漸減少,山東之所以比較多,是因為山東大多是平原地區,與西域的基因交換是頻繁的,這與語言的基因交換是類似的。但到了朝鮮半島及日本,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他們與西域的基因交換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單眼皮。
  • 中國學者「一圖鎖定」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基因
    中國學者首次繪製出了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圖譜,該成果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劉光慧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聯手,首先對年輕和年老食蟹猴的動脈血管進行了組織學分析。大尺度電鏡三維重構等技術揭示,年老血管呈現血管壁增厚、鈣化、纖維化以及血管內皮細胞減損等一系列衰老特徵。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
    「蝴蝶蘭全基因組圖譜」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測序和分析的蘭科植物和景天酸代謝(CAM)植物的基因組圖譜。它的完成將為世界上其它相關研究提供全新的起點和平臺。經過多年的努力攻關,由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暨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劉仲健教授領銜的來自清華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以及比利時根特大學等多個研究單位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小蘭嶼蝴蝶蘭基因組和分析,獲得了首個蘭花基因組全景圖。
  • 華大基因:千裡挑一的頂尖公司
    中國的基因測序進程,起步於90年代,雖晚於國外,但一直緊跟國際的步伐。期間,出現了不少企業.華大基因便是其中之一。 2007年,汪建辭去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職務,南下深圳,建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並繪製了「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同年,成立了華大健康(現華大醫學)。
  • 臺醫師說"臺灣人跟中國人基因不同" 島內呵呵了
    最近,臺灣綠媒的一期節目,讓臺灣人看完都呵呵了……「馬偕醫院名譽顧問醫師」林媽利日前在綠媒政論節目上稱,臺灣人的遺傳基因組成與「中國北京」漢人、滿人等夷族的關係相差甚遠,與東南亞人群反而較有血緣關係。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6期: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
    這一項目依託全球植物基因編輯領軍團隊,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科學家繪製最大規模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團隊成功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首次系統性揭示了中國人群乳腺癌的基因突變特徵。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Cell亮點:Steven Carr團隊報導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組學研究
    Cell | 貝勒醫學院章冰/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劉濤等解析子宮內膜癌蛋白質組學圖譜)等多種癌症類型,加速我們對癌症分子基礎的了解。肺腺癌蛋白基因組圖譜分析研究人員收集了110例肺腺癌腫瘤組織和101例配對的正常癌旁組織(樣本策略)用於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和乙醯化蛋白組學(蛋白組和蛋白修飾組採用TMT標記的方法,質譜策略)的全面蛋白基因組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