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岸,伶仃洋上,一條巨龍盤旋蜿蜒,東接香港,西連廣東珠海、澳門。這條巨龍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由跨海橋路和海底隧道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橋隧結合工程,堪稱世界橋梁史上的巔峰之作。這項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連接三地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與重大民生工程,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據了解,港珠澳大橋工程主要包括三項內容:海中橋隧工程,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口岸人工島,以及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起自香港石散石灣,止於口岸人工島,全長35.6公裡,其中香港段約6公裡。粵港澳三地共同建設的主體工程共長29.6公裡,採用橋隧結合的方案,海底隧道6.7公裡,橋梁路段22.9公裡。而口岸人工島填海總面積為208.87公頃,是全國唯一一地三檢的關口。
好馬需要配好鞍
常言道,「好馬配好鞍」。港珠澳大橋凝聚了過去數十年我國橋梁設計、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等各項成果,是中國實力的有力展現。這座舉世矚目的超級大橋,豈能少了與其相得益彰的完備移動通信基礎設施。日前,與港珠澳大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的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已順利完工,三家通信運營商網絡驗收測試全優,其中,平均RSRP(參考信號接收功率)為-74dbm,SINR(信號與幹擾加噪聲比)為13.5,平均下載速率達到30M。
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覆蓋項目由廣東珠海鐵塔牽頭建設,從需求承接到工程完結共歷時3年零兩個月,前後參與項目人數達112人,動用車次231次,大型施工協調達56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從2017年10月入場到2018年4月完成施工,珠海鐵塔只用了短短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建設任務,為港珠澳大橋提供了盡善盡美的公網通信覆蓋方案。「共建共享成效優」是此次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覆蓋最大的亮點,據記者了解,珠海鐵塔推動公網通信設施深度共享,充分利用大橋預留資源共享包括大橋門架、燈杆在內的「社會塔」,共享「社會管道」「社會電」「社會機房」,實現三家運營商100%推薦、100%使用,三家運營商機房共享率為100%,杆塔共享率為100%,傳輸及電力配套共享率為100%。此外,項目投資遠低於三家運營商自建所需總投資,節約投資60%,建設周期縮短了65天,降低了運營商的建設成本,節約了社會資源,形成了良好的行業及社會效益。
然而,要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完美融入大橋,在大橋之上搭建一座信息「天橋」,這並非易事。
量體裁衣 各有千秋
無論是在口岸人工島,還是跨海大橋,抑或是海底隧道,記者都能利用4G網絡隨時分享沿途風景。是怎樣的黑科技保證了港珠澳大橋各個場景網絡流暢不卡頓?「我們根據大橋三個不同場景分別制定了不一樣的公網信號覆蓋方案。」珠海鐵塔建設部經理楊凱介紹說,「在口岸人工島上我們採取了『宏 微』的整體解決方案,跨海大橋我們採用的是共享大橋杆塔資源的方案,而在海底隧道,我們採用洩漏電纜 對數周期天線方案進行覆蓋。」其實,早在港珠澳大橋建設初期,公網通信方案就已有雛形,「但大橋主體工程設計是2008年,當時設計的公網通信方案在十年後的今天已經不合適了,所以珠海鐵塔對整體方案進行了修整與變更。」據介紹,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覆蓋設計方案經歷了兩次大變更、8次小變更,傳輸方案大幅修改了3次。
口岸人工島是最早建立起公網通信覆蓋的場景,2015年5月,珠海鐵塔協調運營商在短短兩周內完成了7個通信基站的建設開通任務,而這比大橋辦要求的時限提前了一半。「當時在人工島上有三四千人作業,我們首先需要滿足島上作業人員的通信要求。」姚海英回憶道。珠海鐵塔參與此次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覆蓋建設項目的女員工只有兩名,她是其中一位。「我主要負責物業協調,可以說是接觸項目最早的人。」姚海英驕傲地說,「2014年年底,我就開始接觸港珠澳大橋項目了。當時也是一次比較難得的機會,因為我們鐵塔公司之前在拱北口岸做的項目得到了政府、運營商的好評,所以我們得到了和人工島接洽的機會。」然而,建設時間緊、三家運營商的需求各有不同、人工島管理單位對美觀要求高,這些都是擺在姚海英與同事面前的難題。
與姚海英不同,楊凱面對的「攔路虎」是高溫、大風。港珠澳大橋連接兩岸三地,海平面信號不易控制,漫反射嚴重,幹擾強烈,且海上天氣陰晴不定、風雲變幻,這對於施工人員而言,都是極大的考驗。「橋梁覆蓋項目建設對安全要求特別嚴格,並且海上作業和陸地作業完全不同,颱風、水面反光造成暈眩,這些情況都要考慮到。相比之下,日曬、雨淋這些都是小兒科。」港珠澳大橋屬於狹長地形場景覆蓋,大橋門架間距遠近不一,其中有三段橋面兩側門架的區間距離超過1.5千米,最遠一段為2813米。經過多次實地勘查調研與現場模擬仿真,天線廠家仔細研究、現場論證,最終,珠海鐵塔提出採用統一採購33度、21dBi高增益窄波束天線(COMMSCOPE RVV-33B-R3)對這幾段超遠距離門架區間進行覆蓋。「我們經過篩選,最終決定公網通信覆蓋共享使用25座門架。大橋主體所有公網設備像抱杆、天線、RRU、配電箱、分杆箱等都設置在了門架上,每座門架新建3根3米抱杆,每家運營商各分配1根3米抱杆用於掛設天線及RRU,而在每根3米抱杆前、後各安裝一副天線。天線距離橋面約8米,採用背靠背的安裝方式進行覆蓋。同時,每座門架新建4根1米抱杆,每家運營商各分配1根1米抱杆用於掛設RRU,剩餘1根1米抱杆用於掛設配電箱及分纖箱。」楊凱介紹道。
「我們到隧道進行現場勘查的那天,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沈蕾說。沈蕾是另一名珠海鐵塔參與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覆蓋項目的女員工,主要負責海底隧道段項目。「在隧道合龍、獲得大橋局批准進場勘查後,2017年的6月我們才第一次進入海底隧道進行勘查。按照原來最初給我們的方案,預留出來安裝漏纜的空間已經被佔用了,我們的漏纜距離裝飾板需要間隔30釐米,但當時已經沒有空餘的地方了,消防管道、監控、照明燈等已經都安裝好了。沒辦法,我們只有將之前的設計推翻進行新的方案設計。」2017年7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段完成合龍,而在此之前,沈蕾一行都無法到現場進行勘查。「在海底下邊6公裡長的隧道進行漏纜布局,說實話在沒有達到現場進行實地勘查前我們腦子裡都是一團糨糊,因為沒有到過現場,所有的想法都是假設,到了現場後我們發現與最初的設想差距很大,這對於我們來說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時間特別緊,方案需要修改,而且新方案也需要層層審核,這樣一來預留給建設的時間就更短了。」臨時更改,團隊連夜趕工。最終,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上下行均採用洩漏電纜 對數周期天線進行覆蓋,安全管廊內每500米設置一公網設備間,用於放置RRU、合路器、配電箱、分纖箱等設備,行車隧道內洩漏電纜掛設高度為4米,對數周期天線掛設高度為4.2米。
收穫喜悅 心懷感恩
「能夠參與這樣一個『世紀項目』當然是很自豪的,而且狗年央視春晚港珠澳大橋還作為珠海分會場的一部分在電視機上與全國人民『見面』,當時我們緊急開通了幾個基站服務春晚的拍攝,這都是非常難忘的。通信行業一起幹,鐵塔人勁往一處使,才有了今天的成功。」楊凱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對於沈蕾而言,港珠澳大橋公網信號覆蓋項目就好比是身與心的一次歷練,「作為女生,在項目過程中體力上還是有點跟不上,去一次現場勘查下來真的很累,尤其是去人工島的時候,有一次還迷了路。50萬平方米的建築在裡邊繞著走一圈,當時還不是現在建好的樣子,裡邊都在施工,比較黑,有一次進去勘查走著走著就迷路了。」沈蕾回憶道。海底隧道合龍後首次進入隧道進行勘查,沈蕾和同事手拿照明與勘查設備,徒步走在6公裡的海底隧道,「我們當時是坐著工程船到人工東島,然後從島上進入隧道。因為預計會勘查到夜裡11點,我們還隨身背著乾糧。對我來說進隧道以後感覺還是很吃力的。」回首那段時間流下的汗水,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沈蕾心懷感激:「真的是很珍惜這樣的經歷,大家齊心協力做好這件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成長,也向社會證明了我們鐵塔公司的實力。」
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開通後,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夕陽下,這座連接兩岸三地的大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