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細數沙漏中的流沙,靜觀演變的環境,唇齒之間壓抑著一句話,一句未敢輕吟,卻一直縈繞——願你閱盡繁華萬千,歸來仍是少年。當我們沉浸在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的時候,總是會把自己糾纏不休地牽扯到故事裡,試圖穿越時光去感受她們的愛恨情仇。我不知道自己的筆是否能夠寫盡那些才子佳人的悲喜,而更多的時候我害怕自己的文筆太過草率,無力敘述她們傳奇的一生。
徜徉在中華瑰麗的文化歷史中,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深挖,然後去反思,然後變成自己的人生閱歷。
2 ·.
第一個我想要迫切的書寫的是李清照 ,她的人生,她的故事都警醒我們,願我們閱盡繁華萬千,歸來仍是少年。
北宋元豐七年的某個傍晚,一個女嬰高亢的啼哭聲劃破了濟南章丘李府的寧靜,這聲啼哭同時劃破了北宋帝國乃至中華文學的天空,它堅硬而嘹亮地刺破了亂世家國的迷夢,穿越漆黑的夜晚不休不散。
我們完全可以設想當時的情景,偌大的離家上下一片歡騰,主僕奔走相告不亦樂乎。李府年輕的主人李格非也許剛從公差案牘的勞形中獲釋,他的轎子恰好進入府門,高大厚實的木門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與此同時他聽到下人們的腳步凌亂而有力,他揉了揉疲憊的太陽穴正欲稍作休息,就在這個時候聽到了嬰兒的哭聲。
李格非的神情為之一振,他忍不住朝產房望去,在那裡燈火通明人來人往,有下人匆忙走來,興奮地向他道喜:「老爺,是個千金。」
這個千金就是李清照。一代曼妙才女李清照!
她讓我想起了:清光照酒酣,俯傾百慮無。
她讓我想起來:南城夢境羨明月,夜夜清光照女牆。
她還讓我想起了:虧蟾便是陳宮鏡,莫吐清光照別離。也許是出於對自己漫漫今生的某種感應,襁褓中的李清照哭聲震天,是宣告還是抗爭的哭泣?是清麗還是婉約的唱詞?亦或,是堅韌倔強的呼喊!
應該說,李清照是幸運的,她有幸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對婦德主張尊夫從夫,但與眾不同的是,李格非卻並沒有跌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俗套路,而是在適當的層面上鼓勵女人勤思勤學,知書達理。李清照先天遺傳及後天庭訓,都使得她成長為一個莊肅有禮,好學不倦的女子。李清照的才華在李氏家族的溫床中日漸成長,而且漸行漸遠。我們有理由相信,李清照是敏感的,她的心靈和情感屬於那些隱秘而憂傷的詞賦;李清照又是熱情的,她的熱情來自對千秋家國的真摯之愛;李清照同時更是堅強的,她的堅強和亂世遊移的愛戀相關。
無論怎樣,李清照這個名字永遠地掛在了中國文化歷史的光榮匾上,她以她的熱麗、沉鬱、委婉、綿長的氣勢和才華吸引了我們,徵服了我們。溫暖了我們。
3 ·.
這一年,十八歲的李清照正是豆蔻年華,也許那是個春天,花兒開得正豔,招蜂引蝶;也許是個秋天,金菊流香花草將凋零。當時已經名動天下的李清照鬱鬱寡歡地在李府的後花園若有所思,詞人感時傷物的憂鬱總是不期而至。
她無言地坐在亭前的竹椅上,閒散或者落寞地看著園中的亭臺樓閣,假山白石,百無聊賴。明媚的陽光斜照著幽靜的庭院,花木扶疏,掩映著一架鞦韆,架上彩繩還在悠悠地晃動。忽然,她聽到有男人地談笑向後花園傳來。
李清照心頭一動,裝作賞花,湊近一棵青梅,眼睛卻不由自主地瞟向來人。那個優雅的年輕人,風度翩翩,舉止文雅。李清照猝不及防,不禁一陣怦然心跳,慌忙地離開花園往自己的廂房跑去,一路上芳心撲撲情不自禁。
於是她推門入屋,伏案寫下了這首《點絳唇》:
點絳唇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少女初期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從中我們看到了喜悅和嬌憨,也看到了純真和清麗。我們可以想像那是一個很美的場景,露濃花瘦,青梅正好,這是多麼難得的清靜時刻,然而這一美好時刻被人打斷了,打斷它的正是個少年郎。
趙明誠
提到李清照,我們怎麼也不能忽略另外一個名字:趙明誠。在這塵世,我們耳聞了太多的愛情傳說,有轟轟烈烈的,有悽婉纏綿的,有忠貞不屈的殉情,有至死不渝的守候,而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故事,也許只能算是萬裡森林中的一點綠,並無什麼特殊之處,但它卻也綠得清澈、綠得純粹,超越了千媚百態超越了千紫萬紅。
他們的結合,確實是天作之合。
新婚燕爾,趙明誠和李清照填詞吟詩,時相唱和,賞玩書畫,研究金石,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小兩口的婚後生活如膠似漆,愛意融融,這從這一時期李清照的充滿富雅清芳的詞作中,也可略窺一二。從「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鮮花比」中完全可以想像李清照的頗帶幾分俏皮的嬉笑招展與花枝質檢、幸福綿綿地與夫君玩耍的場景。
然而,所有的快樂都是短暫的。這種愜意的生活並沒有維持很久。
不幸很快就降臨到這個天真稚氣尚存的少婦身上。首先是父親李格非的落難,趙挺之(趙明誠的父親)一路升遷卻沒有出手相助,於是有了好一句「炙手可熱心可寒」!它分明洩露了年輕的李清照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切身感受。其次就是丈夫趙明誠因求學、求仕不得不常常背家遠走,離愁別緒增添了裡李清照的悲傷,對丈夫的思念和對前路的憂慮逐漸在其心中衍化成為絲絲陰影。
這些陰影在亂世背景中,隨著各種流言蜚語的紛飛而迅速膨脹,年少稚氣脆弱的心靈在生活的澆灌下,結出了不得已的憂愁,於是有了《一剪梅》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於是也有了這首《醉花陰·重陽》
《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上天似乎極度嫉妒她的才華,更大的不幸接踵而來,趙家先是對親家李格非蒙難非但見死不救,甚至還有落井下石之嫌的趙挺之因為從政博弈失敗被罷歸家,不久撒手人寰,趙家樹倒猢猻散,趙家兄弟全部失去依靠被罷回鄉。這一年,李清照二十四歲,韶華正當,李清照與趙明誠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隱居時光,這段時間的悠然滋潤,讓她重新煥發出多才少女明亮耀眼的光芒。
此十年,趙著《金石錄》,李清照「筆削其間」。
此十年,他們「仰取俯拾,衣食有足」。
此十年,他們「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此十年,李清照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天才獨創寫就了「別是一家」的《詞論》,評點當世大詞家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張先、秦觀、柳永等,睥睨天下英雄如無物。易安詞體,已然奠定矣。
此十年,對李清照來說是幸福美滿的,它造就了李清照性情的寬厚和深邃,造就了她和暴戾絕望的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截然不同。
此十年,是暴風雨來臨前最後的寧靜,這十年的恩愛纏綿如溫室般的圈養讓生命煥發出靚麗。
但是,幸福的溫室終究會被風吹雨打去,而前路的茫茫煙塵和流離之苦,又叫她那被呵護了十年的柔嫩肩膀如何去承受呢?
紅顏無淚美似花。 多少曼妙琴瑟,註定要隨風而逝。
歷史鑄就了李清照,同時也釀造了李清照。風雨飄搖的時代,是屬於男人的天下。厭倦了隱居的趙明誠開始籌劃出世出仕。這一別,肝腸寸斷: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又是生活,生活讓趙明誠蟄伏了十年後,學會了尋花問柳,追求仕途讓趙明誠對李清照的感情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濃與真。「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可以預見,敏感多情的李清照的後半生註定難逃趙明誠帶給她的陰影。在李清照挽回逝去愛情的路上,在骯髒的塵世裡走的越來越遠的趙明誠,病逝了,她懷著極大的悲痛斂葬了丈夫,從此之後,她不得不獨自一人面對茫茫人世。
靖康之恥改變了宋王朝的命運,也開始了李清照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被迫南渡,李清照的南逃之路是極度心酸的,金兵的追趕,一路都是流離失所的災民,不僅缺吃少食,還要時時擔心安全。她身上還帶著趙明誠積攢一生的金石古物以及書籍《金石錄》的遺稿,弱小的她捍衛著她愛情的遺物。
艱難困苦的逃難生涯嚴重損害了李清照的健康,她病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做張汝舟的男人恰當好處的走進了李清照的生活,身心疲憊的李清照並沒有從第一段的婚姻中汲取教訓,也許她太單純了,極度完美主義,她把男人想的太簡單了,她做出了一個令她悔恨終身的決定:嫁給張汝舟。很快,所謂的結婚只是詐騙的一個手段,張汝舟看上了離亂中李清照所剩無幾的文物,得手後拳腳相加,百般虐待。李清照很快就覺醒了,她以前無古人的魄力決定了離婚並將張汝舟告倒,宋朝的制度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兩年的牢房。
李清照入獄了。上蒼欲要使李清照成其名,必先奪其情,苦其心。李清照終究不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沒有麻木;也不是青樓中的杜十娘,不會棄世。她始終都是溫和的,也一直都是豪邁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巾幗氣勢註定了悲觀絕望是不屬於李清照的。
4 ·.
參照李清照的身世經歷,我們很自然也很容易地就聯想到了張愛玲。
出身名門望族,都有著與生俱來的貴族氣息,也都身處亂世,少年成名,都有著傲視群倫的天資和聰慧。她們都秉承了家族的優越基因,以孱弱的閨閣女兒身飄零與悽風苦雨。塵世的清愁和煩惱壓著她們羸弱的脊背,使他們不得不一步三回頭,無法不清瘦,然而,她們始終卻也不同。
一個影影綽綽地哀嘆: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一個悲觀絕望的宣布: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一個深沉抑鬱,黯然蕭瑟: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一個悵然若失,無限茫然: 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那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也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
願你閱盡繁華萬千,歸來仍是少年
不只是對李清照,還有你,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閱讀的你,願你閱盡繁華萬千,歸來,仍有一顆少年心亦或願你閱盡繁華萬千,歸來,仍有一顆守護少年的心。這世界不乏初心,但卻難得始終。這世界缺李清照一樣的詩人,但不缺李清照一樣無望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