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亞心網
呼圖壁搶救戰國西漢古墓
亞心網iyaxin.com訊(本網記者 馬永平)由於古墓在新建石門子水庫的淹沒區,從7月11日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對呼圖壁縣南部山區的50餘座戰國至西漢時期的大土墩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並出土了青銅刀、劍等器物,對研究天山山脈古代遊牧民族歷史提供了依據。
目前,清理挖掘已接近尾聲。
墓穴簡單墓主身材修長
7月28日,記者沿省道101線來到古墓群所在地——距呼圖壁縣約80公裡的南部山區。呼圖壁河從南向北在峽谷中奔流而下,古墓就零散分布在河東西兩側較緩的山坡上。修建中的新疆呼圖壁石門水電站位於呼圖壁河中遊下段,距縣城78公裡,於2007年開工建設。
在河東岸一處正在挖掘的古墓群裡有5座古墓已被打開,工作人員正在將墓穴裡的土剷出去。墓穴非常簡單,面積約4平方米,呈長方形,墓穴底部用石塊砌成,屍骨就在其中;有的連石頭都沒有,屍骨直接就葬在土裡。
「幾乎沒有什麼陪葬品,50多座墓只有四五座裡有東西,這裡的墓主都比較清貧。」一名工作人員邊清理邊說。
另一個打開的墓穴是雙人合葬墓,墓主人骨架保存得較為完整,身材修長,也沒有什麼隨葬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玉忠說:「根據目前的挖掘情況判斷,墓主人的族群應該是身材高大、體形勻稱健美而且善騎射。因為他們的腿骨很長,估計生前不會低於1.85米。」
在河西的一片古墓群中,共挖掘了8座墓地,其中一座墓室裡是大小兩具骨架合葬。這些墓地都比較淺,大多只有約1米深。
據介紹,這些古墓並沒有碑文之類的標誌,只是在草地上堆了一圈石頭,中間也堆滿了石頭,凸起的並不高,天山一帶遊牧民族的墓地大都如此。
出土一批青銅刀劍
此次挖掘出土了一批青銅器、陶器和骨器。帶隊進行挖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玉忠向記者展示了這些器物。
青銅器比較完整,是兩把精美的青銅刀和一把青銅劍,還有十多枚箭鏃,一把青銅刀刀柄呈虎頭形狀,刀身略彎,身長25.5釐米,刀身最寬處約2釐米,刀背厚約0.3釐米,另一把為菱形帶孔首刀,刀身長21釐米。
其中最為精美的是青銅劍,劍柄頭是菱形帶有凹洞,柄尾是護手,劍身長約40釐米,刀身最寬的地方約4釐米,記者試了試,雖然劍身布滿鏽漬,但刀刃仍很鋒利。
箭鏃是菱形帶槽的頭,也是鏽跡斑斑。記者看到,出土的還有兩個殘破的陶罐、一些青黑色的陶瓷碎片和一個骨錐。張玉忠介紹說,陶瓷碎片是一個用過的陶盆,打開時還是完整的,但一碰就碎了,拿不出墓。
發現雙人疊壓墓葬
據介紹,在河東岸四號墓地裡的出土是最豐富的,它是一座雙人疊壓墓葬,墓室由石板或石塊堆砌而成,面積很大,兩副骨架分明、上下疊壓,且以男性為主。在這座墓裡,分別有菱形柄刀和青銅劍放在墓主人的左手和右手邊,同時還有十幾枚青銅或骨質箭鏃放在手指前端。
這種雙人疊葬墓在以往考古中並不多見,目前,考古人員尚無法對這一奇特的墓葬作出判斷。
青銅馬面護甲現身馬冢
在離這座墓約50米遠處還發現了一個墓地,裡面只有一個動物腿骨,初步判斷這是一個馬冢。裡面出土了一副做工繁複精美的青銅馬面護甲,可惜已經殘破。張玉中分析說:「不排除是為這匹馬專門修建的墓葬。」想必這匹馬生前一定是享有至尊的「榮譽」,才會被如此厚葬。
張玉忠說,經過對墓葬出土的青銅刀、劍、箭鏃、陶罐等器物判斷,這些土墩墓應是戰國至西漢時期的。距今約有2000年歷史了,是天山山脈遊牧民族墓冢,具體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要經過對搜集骨片做碳14鑑定才能知道。
其它古墓暫時不做挖掘
張玉忠說,這批古墓葬是2007年4月在呼圖壁石門子水庫建設前期進行的歷史遺蹟普查時發現的,共有102座大型土墩墓,都很有規律地分布在呼圖壁河兩岸,目前挖掘的古墓共分布在四處,沿呼圖壁河南北約2.5公裡。
「此次僅對淹沒區的50餘座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其餘古墓因在淹沒區外,不會造成損壞而原地保護,不進行挖掘。」張玉忠說。
「我們要儘可能留一些東西給後人,待以後挖掘探測和保存技術更高時再進行挖掘,目前最好的保護就是原地保護,尤其是這些墓的隨葬品都比較少。」
昨日,工作人員已經對挖掘完的墓地進行回填,挖掘已進入資料整理的尾聲,預計在7月30日全部撤離。
張玉忠說,他們回去將把殘碎的陶片進行修復,並對此次挖掘進行系統性分析,給出一個較為詳盡的研究結果。
亞心網供稿
(責任編輯:李愷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