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兩千年前的寶劍,經過歲月的洗禮仍鋒利無比,險些被賣到日本

2020-12-13 歷史鑑識

文/雪山

一把兩千年前的寶劍,經過歲月的洗禮仍鋒利無比,險些被賣到日本

若要說起我國歷史上有哪些寶劍,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越王勾踐那把劍吧,畢竟被人稱作天下第一劍,經過了兩千多年仍然鋒利無比。這把劍珍貴到什麼程度呢,我國明確指出這把寶劍不能對外展覽,由此可見我國對這把劍的看重。

其實,在現在收藏越王勾踐那把寶劍的博物館內,還藏有這樣一把名貴的劍。這把劍的經歷,可以用傳奇兩字來形容,而且它和勾踐那把寶劍有很大的淵源,這把劍就是越王者旨於睗劍,這把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越王的兒子。

這把寶劍大約有五十二釐米長,劍身很寬,中間有一部分突起,是劍脊。整把劍的劍首是圓形,看起來十分的精巧。這把劍也經歷了好幾千年,直到現在保存得十分完整。在這把劍的劍格兩面,分別刻有好多銘文。專家們分析這些字,知道了這把劍的主人就是勾踐的兒子。

這一堆字的中間有很多綠松石,整體看起來很自然,還很精緻。但是經過這麼多年,好些綠松石已經脫落了,但這並不影響它的考古價值。真不愧是勾踐的兒子,這把寶劍和勾踐的寶劍風格是十分接近的。勾踐的劍直到現在還很鋒利,這把劍也是如此,而且這把劍幾乎沒有生鏽的地方,寒光閃閃,獨具風採。

據專家說,曾經那這把劍去做實驗,有毛髮一碰到這把劍直接就斷了,相當鋒利。現在它安穩地被放在博物館裡面,你走進仔細觀察,你幾乎在劍身上看不到有任何氣孔,不由得驚嘆古代工匠們高超得技藝。

除此以外,這把劍呈黃白色也是有講究的,工匠們都知道,整把劍若是白色的,那就十分堅硬。若是整把劍呈現黃色,那就是很有韌性,黃白色正好處於黃色和白色之間,算是哪方面都很強,簡直是人間的極品了。

吳越地區在以前便是煉製寶劍的重要地區,很多名貴的寶劍都是在這裡產生的。因為這塊地區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加上這裡還有不少鑄劍大師。到現在,很多的寶劍出土在湖北,這其中就包括了越王勾踐的那把寶劍。據歷史學家分析,這與當時的楚國滅了吳越,然後帶走了寶劍有很大的關係。

在1995年,上海博物館館長受到了朋友的消息,過去朋友家中幫助朋友鑑定一把青銅時期的寶劍。他一看才知道原來這就是越王的寶劍。後來有日本人想要買這把寶劍,這位博物館的館長不忍心看到我國國寶流失到過國外,便沒有接受,縱使日本開的價格很高,最後把這把劍無償捐到了博物館裡。

相關焦點

  • 為何一把埋藏地下二千多年的寶劍,仍寒光耀目,鋒利無比?
    為何一把埋藏地下二千多年的寶劍,仍寒光耀目,鋒利無比?勾踐,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以「臥薪嘗膽」而聞名天下。公元前495年,吳越交戰,越國兵敗,退往會稽山。勾踐採用範蠡的計策,向吳國俯首稱臣。1965年冬天,在湖北荊州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之劍。這把劍,全長為55.6釐米,其中,劍身長45.6釐米,劍寬5釐米。
  • 越王勾踐曾擁有五把名劍 皆削鐵如泥鋒利無比
    原標題:越王勾踐曾擁有五把名劍 皆削鐵如泥,鋒利無比導讀:歷史上記載的名劍,在春秋時期輩出,著名的神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傳說它們削鐵如泥,鋒利無比。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舉世聞名的五把名劍最初都是一人擁有,他就是越王勾踐。
  • 龍泉寶劍--中國國禮,冷兵器時代的王!
    龍泉寶劍的製作工藝在2006年6月20日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技藝、文化、傳承類的東西,是不可觸摸的,所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人經過師傅傳授、自身學習才可將技藝掌握,從而將龍泉寶劍這樣的實物鑄造而出,所以說,現代的龍泉寶劍是龍泉寶劍鑄造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
  • 古代四大帝王佩劍:一把鋒利無比,最後一把連現代都難以仿製!
    「寶劍贈英雄,紅粉送佳人,」自古便是人們所熟知的,而劍作為百兵之王肯定也有它自己的道理,古代君王的標誌便是一把寶劍,可見,一把寶劍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而且還有很多君王鍾情於寶劍,於是便不計成本地去鍛造自己的寶劍,也因此而產生了人們所公認的四把寶劍。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四把寶劍都是什麼,都由誰來佩戴。
  • 中國這把寶劍才是造劍技藝的最高峰,削鐵如泥,秒殺日本武士軍刀
    相信大家對抗戰期間日軍使用的武士刀印象深刻,日軍用這些鋒利的軍刀屠殺了無數中國人。日本軍刀很早就享譽世界,歷史要追溯到19世紀末期,這種軍刀與原先的軍刀完全不同,材質為純鋼打造,採用現代工藝打造,刀刃口多以人工置入油淬火而成。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這是唐代郭震在《古劍篇》中對龍泉寶劍的描述。詩仙李白則作有「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描述龍泉劍深受人喜愛。在這裡,龍泉成了「寶劍」的代稱。據《龍泉縣誌》記載,在清代就先後開設有鄭義生劍鋪、廖太和劍鋪、千字號劍鋪和萬字號劍鋪,均以劍刃鋒利、劍質上乘而著稱。
  • 三國時期著名的絕世寶劍,倚天劍赫然在內,是誰的佩劍?
    據說,歷史上的李元霸擁有幾百斤重的兵器,薛仁貴也擁有極其鋒利的矛。   所以,名劍名槍是歷史英雄的標配。歷史上這樣的武器眾多,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魏、蜀、吳、三國大佬們所佩的都是什麼寶劍。
  • 龍泉寶劍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江陵的楚國貴族墓中,發現一柄名貴的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以紙試之,20餘層一划而破。
  • 龍泉舉行論劍大會 一把寶劍賣出19萬元
    劈草蓆、砍銅板,賽鋒利、比堅韌。近日,「龍泉論劍」——第一屆龍泉寶劍技藝爭鋒賽現場競爭激烈,高潮迭起。這次比賽不僅賽出了技藝水平,更賽出了作品的「含金量」。隨著兩輪比賽落幕,最終名次出爐,獲得本次比賽的4把一等獎寶劍拍賣活動開始,現場多位寶劍愛好者爭相競價,他們都希望在現場拍得一把龍泉寶劍,作為紀念和收藏。經過激烈的競拍,最終,4把寶劍均被現場觀眾高價拍走。
  • 世界最堅硬食物鰹節製成小刀鋒利無比
    世界最堅硬食物鰹節製成小刀鋒利無比 時間:2018-02-03 14:56:37 來源:3DM新聞組-時之笛
  • 古代那麼多名劍,哪把寶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古人的智慧跟先進的技術,造出了不少名劍,比如幹將莫邪之類,那哪把寶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呢?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寶劍,便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時期越國的青銅兵器,越王勾踐的佩劍,做工精美,極其鋒利。
  • 空性智慧好比鋒利的寶劍
    空性智慧好比鋒利的寶劍,可以斷除二障,顯發出證悟的光明,並能逐漸破除、消滅在三地時應該斷除的所有障礙,故稱為發光地。  「遠離根隨染,漸增焰慧威,菩提稱最勝,燒照轉光輝。」  第四地:遠離了諸根的隨眠染汙,證悟智慧逐漸增長,如同火焰一樣威猛無敵。這時證悟的菩提,稱為勝義諦。智慧的火焰,可以燒掉所有煩惱。
  • 我國絕世寶劍:第2是秦始皇佩劍,第3被英國博物館當鎮館之寶
    但有的兵器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銷熔,失傳。有幸流傳下來的也作為文物陳列在歷史博物館內。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中國的3大絕世寶劍,每一款都是經典之作,第二款是秦始皇的佩劍,第三來自永樂皇帝最喜歡的兵器之一,如今被英國博物館當鎮館之寶。1. 越王鼫與劍:臥薪嘗膽使得越王勾踐名留青史,這把鼫與劍跟著越王馳騁沙場,立下了汗馬功勞。該劍極其鋒利,劍體寬闊。
  • 熱田神宮裡竟然藏著從未對外展示的日本三神器之一?
    就在他要砍下大蛇尾巴的時候,刀突然被什麼東西咯到了,鈍了一下。須佐之男命把刀往回收,誒,蛇尾巴裡怎麼有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好哇,這成精的大蛇,居然還藏有這麼個好寶貝,今兒個我可真是賺到了。須佐之男命一邊拿布輕輕擦拭寶劍,一邊琢磨著,該給這把劍起個什麼名字呢?
  • 寶劍一出,誰與爭鋒
    2016年12月30日中午,經過一周精心準備,城陽城址18號墓主棺在信陽市城陽城遺址博物館實驗室打開。
  • 史上肉身最堅硬的魚,做成刀鋒利無比,可惜數量很稀少!
    史上肉身最堅硬的魚,做成刀鋒利無比,可惜數量很稀少!在整個地球上,存在著數以萬計的生物,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和特徵。人類往往都是根據它們的身體形態和面貌特徵辨別。與很多人對大洋魚非常的陌生,在中國這種魚極為罕見,它主要生存在日本的領土上,有人把大洋魚打撈上來的時候,它的身體極為柔軟。史上肉身最堅硬的魚,做成刀鋒利無比,可惜數量很稀少!不過除去鰹魚的魚刺後,再經過高溫反覆烤制,它的魚身就會變得無比堅硬,就如同鋼鐵一般,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做木魚。很多人逮這條魚並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製作各式各樣鋒利的物品。
  • 孫殿英盜墓之後,寶劍淪落四人之手,四人最後沒有好結局
    殉葬品中就以九龍寶劍名氣最大,一聽這個名字,相信不少人已經猜到了此劍十分邪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此先不說政績的好壞,乾隆本人非常願意玩,他在位期間曾多次下江南遊玩,可以說他把中國的大好山河看了一遍,這在歷史非常少見的。據傳乾隆曾在一座寺廟中,得到一把五尺大小左右的寶劍,此劍鋒利無比。
  • 傳說鋒利無比但從沒人見過
    傳說每個錦衣衛都有一把特製的繡春刀,每把繡春刀的樣式都不相同,不過遺憾的是,比起有實物考證的飛魚服,繡春刀至今還沒有發現實物,真正的繡春刀長什麼樣,並沒有留下文字記載或出土實物,流傳的畫作也是寥寥帶過,沒有明確提出哪類刀屬於繡春刀,因此就顯得有些神秘。但是,後人仍可以通過明代繪畫與史料了解繡春刀的形制。
  • 龍泉寶劍:從兵器到藝術
    龍泉寶劍,本是一件冰冷器物,卻因為國人的「武俠情懷」而被賦予了一身浪漫。事到如今,世上已沒有了俠客,也沒有了江湖,寶劍從腰間取下,掛到了牆上,成為了一類觀賞的藝術品。黯淡了刀光劍影,但是龍泉寶劍的故事依然精彩。
  • 秦劍比六國的長半截,有項技術領先世界2000年
    上世紀70年代,秦始皇陵兵馬俑被世人發現,伴隨它們出土的,還有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的19把青銅劍,這些寶劍鋒利到能輕鬆一划,便可割破17張紙。歷經兩千載歲月而不朽的青銅劍,也讓人們對秦朝武器的鑄造工藝深深好奇。科研人員還用遊標卡尺對其側量,發現每一把劍的稜面誤差都不足一根頭髮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