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位村民按下紅手印,只為將他留下——記紫雲自治縣小灣村第一...

2021-02-08 天眼新聞

一封挽留信,滿滿的兩頁紙,蓋滿了110多名村民的紅手印,只為挽留一個人!

按滿手印的挽留信

這個人就是小灣村村民們口中所說的「張書記」,名叫張恆飛,是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派駐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小灣村的第一書記。

烙在心底的紅手印

今年4月初,張恆飛派駐期已滿,小灣村村民得知消息後,110多名村民聯名寫下挽留信、按下紅手印,希望張恆飛留任。村民們說:「我們農村人不會表達感情,掏心窩子的心願,都濃縮在這一個個紅手印裡了!」

面對老百姓按下的紅手印,一邊是家人的牽掛,一邊是鄉親們的不舍,這成了張恆飛「幸福的糾結」。

時間回到2020年4月5日,在張恆飛的家中,「皓博趕緊和爸爸說『再見』,『客人』昨天晚上回來住完賓館又要走了。」張恆飛的妻子楊俊佯嗔道,妻子口中的『客人』不是別人,正是與妻兒短暫團聚後,又要匆匆趕回扶貧前線的張恆飛。

「爸爸,下次什麼時候回來啊,記得給我買超級飛俠玩具。」4歲的兒子皓博一邊與父親道別一邊記掛著他的玩具。「爸爸下次回來買給你。」說完張恆飛朝著兒子揮揮手。

「現在是衝刺九十天,打贏脫貧攻堅關鍵時候,村裡面有一些事情得趕回去處理不能拖,我必須得對得起村民把我留下來繼續駐村的這份信任。」張恆飛穿著鞋跟妻子解釋著。「這段時間我們村任務重,不一定有時間回家,你照顧好自己和小孩。」說完,張恆飛挎上了背包,又踏上了回村的路。

「面對聚少離多的妻兒,我多想多陪陪孩子,再不陪他,他就長大了。」張恆飛略帶感傷,「但是小灣村的脫貧攻堅更需要我,手心手背都是肉,兩頭都是自己的家。」張恆飛在這種「幸福的糾結」中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

小灣村——張恆飛的另一個「家」,地處紫雲自治縣南部,距紫雲縣城32公裡,屬於三類貧困村,地處偏遠山區,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發,就是在令人如此「惱火」的貧困縣裡,張恆飛一待就是三年多。

在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任機電一體化教師的張恆飛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角色會在2017年9月發生巨大轉變——隨著脫貧攻堅戰衝鋒號的吹響,他經過學校選拔,前往脫貧攻堅第一線,擔任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小灣村第一書記。

尋找擺脫貧困之路

當踏入這片土地時,他才深切感受到以前在電視和報告中聽來的「貧困」,從一個形容詞變成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家庭。銘記著臨行前學院領導語重心長地囑咐:「你去了,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航空工業。」張恆飛懷著一顆扶真貧、真扶貧的滾燙之心,開啟始了他在貴州大山深處駐村扶貧的徵程。

張恆飛(右一)上門走訪

兜裡裝個厚本子,張恆飛開始了一天的走寨串戶,發揚航空人的「三線精神」,他經常徒步兩個多小時。 一次次走訪,伴隨著一個個疑問「怎麼會這麼窮?」「我們要脫貧,路在哪?」他開始焦慮、徹夜難眠。即使一次次碰壁、他還是一句句地勸說「小孩一定要上學」「搬遷後日子會越來越好」……他與「家人」們一同成長,一次次摸索、一遍遍總結「這種菌棒成本太高,要調整品種」「這脆桃方便運輸,賣得好擴大規模」。他開始尋找脫貧良方,讓這個「家」破繭重生。

三個月的走訪調研,張恆飛新買的一雙鞋很快磨壞了底子。第一次院壩會,讓他手足無措;第一次填資料,令他毫無頭緒;第一次跑銷售,跑得他面紅耳赤;第一次走訪貧困戶遭遇大巴車翻車,他與死亡擦肩而過.

很多的第一次經歷,讓張恆飛完成了他的破繭成蝶。

他手上沾滿的東西從粉筆灰變成了泥巴、髮型變成了易打理的「板寸」,皮膚曬成了「高原紅」,這一個個的印記變成了一枚枚「軍功章」,見證了寨子間的道路從土路成為硬化路,一個個項目從紙面申報成為現實,而對他稱呼也從「張老師」變成了「張書記」。

駐村三年多以來,不僅他的皮膚曬成了「高原紅」,他也成了村裡的「大紅人」,全村老老少少,沒有不認識張書記的。而唯獨對於自己的家人,張恆飛一提到就充滿歉疚地說:「這幾年虧欠家人太多了」。

善解人意的妻子終究還是理解並支持了張恆飛。這三年的駐村扶貧,雖然聚少離多,但妻子明顯地感覺到了丈夫的成長:「他比以前更有責任感了。」最好的夫妻,就是你理解我、我支持你。

當問到扶貧工作苦不苦、累不累時?張恆飛說:「腳上沾滿泥土、心中才有方向,每當入戶時看到村民的笑臉,回家時看到兒子的笑臉,所有疲憊都消失了。」在挽留信上按下「紅手印」的鄉親們真誠地說:「張書記,我們一家都永遠記得你的恩情」。看到滿紙鮮紅的手印,張恆飛非常感動,下定決心,為這個「家」,多做點事兒。

不僅脫貧更要富裕

帶著妻子的支持、村民們的信任,張恆飛俯下身,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主抓脫貧攻堅工作;他利用春耕生產有利時機,積極推動小灣村農業產業結構,開展退減玉米、發展蔬菜、經果林種植,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650餘畝辣椒幫助群眾實現增收。

張恆飛(左二)與群眾一起採摘辣椒

6、7月份是小灣村辣椒種植採收最為忙碌的時間,張恆飛在指導合作社在做好辣椒採收的工作,積極開展防疫注意事項培訓,要求工人上工時必須監測體溫,規範管理,加強防控;既要做到採摘工作不耽誤,也要保障了工人健康安全。他千方百計抓好產業和就業扶貧,保證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針對不同類別群體及時採取針對性強的措施,確保如期脫貧、不致貧返貧。10月、11月在做好脫貧攻堅驗收的同時,他又忙著人口普查和今冬明春的產業發展胡豆種植。

據了解,小灣村在各級政府和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幫扶下,通過所有村支兩委和駐村幹部的共同努力,小灣村開始發展起了40個大棚食用菌、760餘畝蔬菜種植、家庭農場養殖肉雞1.3萬羽、年產量11萬斤的泥鰍立體化養殖場、辣椒烘乾生產線一條……小灣村脫貧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通過各方扶貧力量的幫扶,小灣村發展越來越好了,村民們脫貧的內生動力得到了激發,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村民們荷包越來越鼓了。」張恆飛看著連片的蔬菜種植大棚,我相信通過紮實幫扶,基礎設施會越來越好,產業發展會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鄉村富美也一定會實現。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家林

編輯 王光莉

編審 李坤 李冰

相關焦點

  • 9647枚「紅手印」按下戰「疫」最強音
    新華網合肥2月6日電(李東標 儲祖文)「我是共產黨員,讓我先上」「我是共產黨員,這個時候必須頂上去」……在「大包幹」發源地安徽省滁州市,近萬名共產黨員在黨旗下宣誓,在「請戰書」上按下「紅手印」,主動申請投身疫情防控最前沿。
  • 安徽蚌埠:村民連寫三封信按上紅手印挽留他
    打包行李準備駐村,父親對洪偉說:「你要記住,到了村裡要記住自己的身份,多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誰是幹事的,誰是混事的,群眾心中有桿秤。不完成脫貧任務,就別回來!」就這樣,帶著父親的教誨,2012年4月,洪偉來到五河縣城關鎮郭咀村開始了他的第一段駐村生活。
  • 2400餘白衣戰士按下金手印
    這其中,廣東先後派出2400多名醫療隊員馳援,如今,以武漢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 今天,廣東最後一批援鄂醫療隊員將解除集中休整,回到闊別已久的家中。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吳子良 鍾南山院士按下1號手印 談到「手印·銘記」徵集活動,負責這個項目的粵傳媒廣告分公司商業一部總監田娜十分感慨地說,她原以為徵集如此多醫護人員的手印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徵集過程中,所有醫護人員的認真負責讓她深受感動。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按「紅手印」把我留下來丨岑鞏縣思暘鎮岑峰...
    2016年3月9日,黔東南州岑鞏縣思暘鎮岑峰村的村民們得知我任滿即將返回原單位工作的消息,村組幹部、黨員和村民代表等55人第一時間聯名寫了一封申請書,並摁上了鮮紅的手印,來到岑鞏縣委組織部,希望我能繼續帶領他們脫貧奔小康。
  • 脫貧攻堅·那人那事丨紫雲自治縣猴場鎮返鄉能人謝順華:播種一片...
    為真實再現他們走鄉村,進田間,跨山谷的感人事跡及他們駐村的心路歷程,縣融媒體中心特開設「脫貧攻堅那人那事」專欄。這個平臺主要以民情日記、隨手拍、感想、詩歌、散文等反映脫貧攻堅工作及其有關文字為重點,及時向全縣人民進行推送。投稿方式:zyxczx@sina.com歡迎投稿!
  • 小崗村人刻骨銘心的第四次「紅手印」
    2009年11月7日晚,在「大包幹」帶頭人嚴金昌的倡議下,200多名小崗村村民含淚第四次莊嚴地按下鮮紅的「紅手印」,請求上級允許將沈浩的骨灰安葬在小崗村東頭新建的公墓裡。幾位「大包幹」帶頭人還請求上級允許村民們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幹紀念館,讓小崗村的子子孫孫永遠記住沈浩。     小崗村讓世人記住了他們按過4次「紅手印」。
  • 紫雲大田壩村:藍靛迎豐收 村民採收忙
    村民在收割藍靛□本報記者 姚福進 文/圖11月17日,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大田壩村藍靛種植地裡,村民們在忙著收割、扎把、搬運等,一派繁忙景象。藍靛是大田壩村的傳統產業,主要用於民族工藝蠟染。「村民在村合作社藍靛種植地裡幹活,每天有80至100元不等的收入。」蔡逢義說,村合作社發展藍靛產業,不僅壯大村集體經濟,還讓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近年來,很多大田壩村的貧困戶通過種植藍靛走上脫貧致富路。
  • 湖北村民摁下72個紅手印:這兩名幹部不能走
    聽說扶貧幹部要走,村民們連夜寫好請願書,摁下72個紅手印,為了留住好幹部,更為留住美麗青雲……「只要了心願,下大雨打吊針都不怕村民周志生、熊漢華想了個主意,大家一起寫封請願書,遞交給扶貧主管部門。一切全憑自願,沒人組織。「沒想到,我們走到一個灣子,村民就自動圍攏來,籤字摁手印。」周志生說,還沒走完5個村灣,紅紅的手印已經按了三頁紙。▲村民摁手印留住好幹部(局部)。
  • 昆明附近網紅地,澄江小灣村,打卡地中海式的小康生活
    其實離我們都很近,澄江右所鎮的小灣村。小灣村位於撫仙湖東岸,接近撫仙湖國際旅遊度假區,依山而建,是撫仙湖觀賞湖景的絕佳位置。距離昆明和玉溪都只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是周末度假的好去處。說起小灣村的網紅民宿轉型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 湖北長陽村民給國家電網發來摁滿鮮紅手印的感謝信
    這些充滿真情的質樸話語,源自近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村民寫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毛偉明的一封感謝信。暖人心 51個紅手印背後的故事春節期間,湖北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巖松坪村、招徠河村、漁坪村的椪柑進入盛產期。
  • 中國導演高希希好萊塢星光大道按下手印-中青在線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桂傑)洛杉磯時間1月18日上午11時,中國著名導演高希希在洛杉磯好萊塢星光大道按下手印腳印並籤名,成為繼馮小剛之後,第二位在好萊塢留印的中國大陸導演。    有趣的是,高希希此番按下手印的星光大道的「官方」名稱,是TCL中國大劇院。    熟悉好萊塢歷史的人都清楚,這裡原來叫柯達中國大劇院。
  • 林草扶貧|行走紫雲:守得青山見金山
    紫雲自治縣松山街道新民村生態雞養殖基地帶動周邊農戶務工增收 胡家林攝 近年來,紫雲以綠色經濟發展為導向,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對照「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補短板;以科技為支撐,科學打出「林+」組合模式,發展林下菌、林下雞、林下蜂「短、平、快」主導產業,同步推進油茶、中藥材、精品水果和其它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
  • 澄江市小灣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雲南省共有23個鄉村入選,其中,玉溪市澄江市右所鎮小灣村榜上有名。  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雲南省)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鎮美泉村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西三鎮可邑村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村  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清水鄉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大糯黑村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白沙鎮玉湖村
  • 麻山地區的「移民社區管家」——記紫雲自治縣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
    嶄新的樓房一棟挨著一棟,社區的街道乾淨整潔,創新開展田園工薪族工作,扶貧車間、鞋廠、製衣廠等企業引進了社區方便群眾就近就業,衛生服務中心開到了小區裡……走進紫雲自治縣城南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貼心的服務,完善的設施,多形式的就業,群眾生活無憂,日子蒸蒸日上。這一切,離不開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居委會主任羅香琴的艱辛付出。
  • ...脫貧攻堅顯擔當丨安順市公安局派駐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山腳村駐村...
    近三年的駐村生活,我見證了一個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有幸地為群眾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做過自己所能及的貢獻,這份經歷將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我叫汪彪,是安順市公安局派駐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山腳村駐村工作組成員。
  • 安順市教育專家脫貧攻堅特攻隊赴紫雲自治縣猴場鎮送教送培圖記
    為加大對我市紫雲自治縣教師教育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國家、省、市支持鄉教師發展舉措,著力提升鄉村學校教師專業素養和能力,助推我市鄉村教師專業化發展。11月13日,安順市2020年教育專家脫貧攻堅第三、第四特攻隊赴紫雲自治縣猴場中學和猴場小學開展送教送培到校活動。讓我們跟隨鏡頭,看看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上午7∶30,各位教育專家在市教育局集合完畢,乘車前往紫雲自治縣猴場鎮。迎著初冬的朝陽,朝著目的地邁進,各位教育專家也趁機打盹休憩。
  • ...村民們都叫我茶葉鄉長丨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班興坤
    我叫班興坤,是安順市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從2011年調來壩羊鎮工作開始,今年已經是我工作的第十年了,先後在副鄉長、鄉黨委副書記、鄉人大主任、鎮長等職位工作過。201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我們壩羊鄉準備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要大規模發展首先就得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當時很多村民不支持我們種茶葉,認為玉米是糧食,種玉米人可以吃,還可以養豬,全部拿來種茶葉了,萬一沒人買怎麼辦。
  • 明星之鄉江門,一百二十多位明星在江門星光公園留下他們的手印
    突然有一天,香港著名演員陳欣健收到一個來自江門市政府的電話,對方在電話中說計劃在江門建一個類似香港星光大道那樣的明星主題公園,希望陳欣健先生能動員祖籍為江門的香港藝人回到家鄉留下他們的手印。受寵若驚的陳欣健當即表示這是非常光榮的任務,很榮幸能接受家鄉這個使命。
  • 「紅手印」印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每逢節假日,村裡就變得熱鬧起來,來自周邊的遊客絡繹不絕,村民的收入也節節攀升。」11月3日,浦北縣北通鎮清湖村委九梅麓村村民容澤林說,「前段時間,有6位遊客連續住了幾天,每天光民宿收入就有600元。」九梅麓村是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區。
  • 紫雲:「五朵金花」開滿山 產業革命助脫貧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自治縣加大力度,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呈現出紅芯紅薯、生態茶葉、精品水果、林下經濟、蔬菜產業「五朵金花」齊開放的良好產業發展態勢,讓山坡披綠、村美民富。同時,白石巖鄉為做大做強紅芯紅薯產業,以幹水井壩區為種植核心區,帶動輻射全鄉各村種植紅芯紅薯,今年全鄉紅芯紅薯種植面積達2萬畝。目前,栽種的第一批紅芯紅薯全面進入挖收期。8月29日,火花鎮興合村村民韋小輝正請村民幫忙採收紫葡萄,將採好的紫葡萄運銷到紫雲格凸紅酒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