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挽留信,滿滿的兩頁紙,蓋滿了110多名村民的紅手印,只為挽留一個人!
按滿手印的挽留信
這個人就是小灣村村民們口中所說的「張書記」,名叫張恆飛,是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派駐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小灣村的第一書記。
烙在心底的紅手印
今年4月初,張恆飛派駐期已滿,小灣村村民得知消息後,110多名村民聯名寫下挽留信、按下紅手印,希望張恆飛留任。村民們說:「我們農村人不會表達感情,掏心窩子的心願,都濃縮在這一個個紅手印裡了!」
面對老百姓按下的紅手印,一邊是家人的牽掛,一邊是鄉親們的不舍,這成了張恆飛「幸福的糾結」。
時間回到2020年4月5日,在張恆飛的家中,「皓博趕緊和爸爸說『再見』,『客人』昨天晚上回來住完賓館又要走了。」張恆飛的妻子楊俊佯嗔道,妻子口中的『客人』不是別人,正是與妻兒短暫團聚後,又要匆匆趕回扶貧前線的張恆飛。
「爸爸,下次什麼時候回來啊,記得給我買超級飛俠玩具。」4歲的兒子皓博一邊與父親道別一邊記掛著他的玩具。「爸爸下次回來買給你。」說完張恆飛朝著兒子揮揮手。
「現在是衝刺九十天,打贏脫貧攻堅關鍵時候,村裡面有一些事情得趕回去處理不能拖,我必須得對得起村民把我留下來繼續駐村的這份信任。」張恆飛穿著鞋跟妻子解釋著。「這段時間我們村任務重,不一定有時間回家,你照顧好自己和小孩。」說完,張恆飛挎上了背包,又踏上了回村的路。
「面對聚少離多的妻兒,我多想多陪陪孩子,再不陪他,他就長大了。」張恆飛略帶感傷,「但是小灣村的脫貧攻堅更需要我,手心手背都是肉,兩頭都是自己的家。」張恆飛在這種「幸福的糾結」中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
小灣村——張恆飛的另一個「家」,地處紫雲自治縣南部,距紫雲縣城32公裡,屬於三類貧困村,地處偏遠山區,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發,就是在令人如此「惱火」的貧困縣裡,張恆飛一待就是三年多。
在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任機電一體化教師的張恆飛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角色會在2017年9月發生巨大轉變——隨著脫貧攻堅戰衝鋒號的吹響,他經過學校選拔,前往脫貧攻堅第一線,擔任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小灣村第一書記。
尋找擺脫貧困之路
當踏入這片土地時,他才深切感受到以前在電視和報告中聽來的「貧困」,從一個形容詞變成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家庭。銘記著臨行前學院領導語重心長地囑咐:「你去了,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航空工業。」張恆飛懷著一顆扶真貧、真扶貧的滾燙之心,開啟始了他在貴州大山深處駐村扶貧的徵程。
張恆飛(右一)上門走訪
兜裡裝個厚本子,張恆飛開始了一天的走寨串戶,發揚航空人的「三線精神」,他經常徒步兩個多小時。 一次次走訪,伴隨著一個個疑問「怎麼會這麼窮?」「我們要脫貧,路在哪?」他開始焦慮、徹夜難眠。即使一次次碰壁、他還是一句句地勸說「小孩一定要上學」「搬遷後日子會越來越好」……他與「家人」們一同成長,一次次摸索、一遍遍總結「這種菌棒成本太高,要調整品種」「這脆桃方便運輸,賣得好擴大規模」。他開始尋找脫貧良方,讓這個「家」破繭重生。
三個月的走訪調研,張恆飛新買的一雙鞋很快磨壞了底子。第一次院壩會,讓他手足無措;第一次填資料,令他毫無頭緒;第一次跑銷售,跑得他面紅耳赤;第一次走訪貧困戶遭遇大巴車翻車,他與死亡擦肩而過.
很多的第一次經歷,讓張恆飛完成了他的破繭成蝶。
他手上沾滿的東西從粉筆灰變成了泥巴、髮型變成了易打理的「板寸」,皮膚曬成了「高原紅」,這一個個的印記變成了一枚枚「軍功章」,見證了寨子間的道路從土路成為硬化路,一個個項目從紙面申報成為現實,而對他稱呼也從「張老師」變成了「張書記」。
駐村三年多以來,不僅他的皮膚曬成了「高原紅」,他也成了村裡的「大紅人」,全村老老少少,沒有不認識張書記的。而唯獨對於自己的家人,張恆飛一提到就充滿歉疚地說:「這幾年虧欠家人太多了」。
善解人意的妻子終究還是理解並支持了張恆飛。這三年的駐村扶貧,雖然聚少離多,但妻子明顯地感覺到了丈夫的成長:「他比以前更有責任感了。」最好的夫妻,就是你理解我、我支持你。
當問到扶貧工作苦不苦、累不累時?張恆飛說:「腳上沾滿泥土、心中才有方向,每當入戶時看到村民的笑臉,回家時看到兒子的笑臉,所有疲憊都消失了。」在挽留信上按下「紅手印」的鄉親們真誠地說:「張書記,我們一家都永遠記得你的恩情」。看到滿紙鮮紅的手印,張恆飛非常感動,下定決心,為這個「家」,多做點事兒。
不僅脫貧更要富裕
帶著妻子的支持、村民們的信任,張恆飛俯下身,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主抓脫貧攻堅工作;他利用春耕生產有利時機,積極推動小灣村農業產業結構,開展退減玉米、發展蔬菜、經果林種植,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650餘畝辣椒幫助群眾實現增收。
張恆飛(左二)與群眾一起採摘辣椒
6、7月份是小灣村辣椒種植採收最為忙碌的時間,張恆飛在指導合作社在做好辣椒採收的工作,積極開展防疫注意事項培訓,要求工人上工時必須監測體溫,規範管理,加強防控;既要做到採摘工作不耽誤,也要保障了工人健康安全。他千方百計抓好產業和就業扶貧,保證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針對不同類別群體及時採取針對性強的措施,確保如期脫貧、不致貧返貧。10月、11月在做好脫貧攻堅驗收的同時,他又忙著人口普查和今冬明春的產業發展胡豆種植。
據了解,小灣村在各級政府和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幫扶下,通過所有村支兩委和駐村幹部的共同努力,小灣村開始發展起了40個大棚食用菌、760餘畝蔬菜種植、家庭農場養殖肉雞1.3萬羽、年產量11萬斤的泥鰍立體化養殖場、辣椒烘乾生產線一條……小灣村脫貧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通過各方扶貧力量的幫扶,小灣村發展越來越好了,村民們脫貧的內生動力得到了激發,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村民們荷包越來越鼓了。」張恆飛看著連片的蔬菜種植大棚,我相信通過紮實幫扶,基礎設施會越來越好,產業發展會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鄉村富美也一定會實現。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家林
編輯 王光莉
編審 李坤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