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扶貧|行走紫雲:守得青山見金山

2021-01-14 澎湃新聞

紫氣東來,雲蒸霞蔚。

說的是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生態環境,是紫雲的名片。國內罕見的「盲谷」原始森林、世界最大洞穴格凸河苗廳、亞魯王故裡、原生態苗寨……展現了漫長而壯麗的生態演變奇蹟。

生態環境,也曾是紫雲的傷痛。地處麻山腹地、屬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貴州省內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條件下區域貧困的典型。

生態環境,最終成為紫雲的出路。2014年,貴州省對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具備新型工業化發展條件的紫雲等10個縣取消GDP考核指標,考核由地區生產總值向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

向山地要經濟、向生態要發展。考核取消後,紫雲積極調整思路,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山地特色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0.53萬人減少到2019年的1.29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8.68%下降到3.58%。

守得青山見金山,森林覆蓋率達67.12%的紫雲,正持續推進「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山上種油茶、林間養蜂忙、林下菌菇香、林內蛋雞躍……

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紫雲,必勝!

省林業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精神,按照「做足林下經濟文章,走出一條運用『八要素』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讓綠水青山實實在在變為金山銀山」的要求,指導全省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力爭推動我省林下經濟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11月29日,省林業局在紫雲自治縣召開全省林下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現場會,為紫雲林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紫雲生態底子好,很長一段時間裡,群眾卻只能守著『富饒的貧窮』犯難。」紫雲自治縣林業局局長金家順認為,盤活森林資源,是破題的關鍵。其中,政策、資金、技術是突破點;企業、市場是核心;生態、發展雙贏是目標。

紫雲自治縣松山街道新民村生態雞養殖基地帶動周邊農戶務工增收 胡家林攝

近年來,紫雲以綠色經濟發展為導向,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對照「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補短板;以科技為支撐,科學打出「林+」組合模式,發展林下菌、林下雞、林下蜂「短、平、快」主導產業,同步推進油茶、中藥材、精品水果和其它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

政策支撐上,先後出臺《紫雲自治縣發展林下經濟助推打贏脫貧攻堅實施方案》《「三堅持三聯動」發展壯大林下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方案;基礎設施建設上,已鋪通種植養殖點用水管道8000餘米,電線4000餘米,硬化道路10000餘米;資金支持上,整合扶貧資金、涉農資金、深度貧困縣專項扶貧補助資金、銀行產業發展基金等共計1.74億元用於發展林下經濟。

目前,全縣已完成林下菌種植2000餘畝、林下雞養殖70餘萬羽、林下蜂養殖2萬餘群,林下產業產值6.5億元,覆蓋聯結貧困戶12000戶5萬餘人,戶均增收5000餘元。

「在推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同時,我縣計劃發展油茶3萬畝,其中新建2萬畝、改培1萬畝,不斷完善特色林業種植結構,讓群眾享受到更多長效的生態紅利。」金家順介紹,今年以來,為了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超常規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確保在今年上半年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紫雲全縣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特色油茶種植和改培項目。

依託優勢,科技助力,組團發展,今年規劃統籌發展油茶3萬畝,林下蜂3萬群、林下雞100萬羽,林下菌3000畝,紫雲綠色經濟活力奔湧。

紫雲自治縣板當鎮青塘村林下蜂養殖基地 吳採麗攝

農民懂技術 林間興起「甜蜜」事業

4月24日下午,板當鎮青塘村林下養蜂基地格外熱鬧,一場林下蜂養殖春季日常管理培訓正在舉行。

「會長,我家的蜂窩裡一個眼有好幾枚蜂籽,是怎麼回事?」

「那是工蜂產籽,等一下會教你們如何解決!」

「一定要記住四個要點:蜜足,王新,脾新,群強!養蜂基本就沒啥問題了……在家操作時,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在微信群裡及時諮詢,我們會一一解答。」負責培訓的紫雲自治縣蜂產業養殖協會會長黃思榮反覆強調,80餘名前來學習的群眾紛紛用手機拍攝視頻記錄。

這樣深入田間地頭的培訓,在紫雲全縣每天都在進行。

黃思榮,是紫雲有名的養蜂「土專家」,擁有11年的養蜂經驗。在政府大力支持下,2018年,他牽頭成立了紫雲自治縣蜂產業養殖協會,一邊建設養殖基地,一邊為全縣林下蜂養殖提供免費技術服務,促進林下蜂養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第一次參加培訓的陳小剛曾是一名趕蜂人。過去,紫雲因良好的生態環境,常常吸引省外的養蜂人拉著一車一車的蜜蜂趕著花期來採蜜。20年前,一位浙江的養蜂老闆來到陳小剛家所在的板當鎮新場村,從此陳小剛成了一名養蜂學徒,跟著這群蜜蜂輾轉湖南、湖北、山東、內蒙古,追逐花期。

「今天特意和媳婦一起來學習,養蜂產業有前景,現在又有免費專業技術指導,我想在紫雲自己養蜂。」從遷徙的小學徒變身為本地的土專家,陳小剛目前幫著村合作社蜜蜂,每個月有工資3000元,他還在自己負責的養蜂基地裡,租了16畝地種植辣椒,以增加收入。

「等到我們攢夠了錢,就自己養蜂。」陳小剛的妻子翁梅笑著說。

據板當鎮林業站站長陳貴遠介紹,自去年9月林下蜂項目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全鎮林下蜂養殖規模達4600群,帶動群眾就業46戶。

「與過去傳統養蜂不同,我們擯棄傳統圓桶養殖方式,採用中蜂活框養殖模式管理;通過雲貴高原中蜂與地方土蜂進行雜交,擇優品種進行人工育王;改傳統的自然分蜂為人工分蜂。這樣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繁蜂存活率和蜂蜜品質。」黃思榮介紹,通過理論結合實操培訓,落實「傳幫帶」將技術迅速交到每一位養蜂人手中。

一手用活本土專家技術人員,一手緊抓全面系統培訓,為有效推進全縣林下養蜂產業高質量發展,紫雲積極對接雲南農業大學、貴州大學林學院、省農科院等專家技術團隊為全縣養蜂等林下經濟提供技術支撐。

按照「缺什麼學什麼,需什麼教什麼」的原則,合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採取課堂教學、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等形式,重點對林下產業科學種植養殖、管理維護、疫病防治等相關技術進行全面系統培訓,全面提升農戶技能。

今年以來,專家技術團隊為紫雲13個鄉鎮(街道)和項目實施點提供林下養蜂、養雞、食用菌種植等技術指導50餘次;已實現對全縣種植養殖戶技能培訓全覆蓋,其中培訓貧困群眾2600餘人次。

紫雲自治縣浪風關國有林場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 胡家林攝

搬遷穩就業 國有林場變身「工廠」

搬遷前,紫雲自治縣花火鎮的劉遠利總為買米發愁。

「我丈夫有三弟兄,家裡就3畝田,怎麼夠吃?年年都要買米吃。一家人擠在老木房裡也不是辦法,必須搬!」2019年7月,劉遠利如願來到了松山街道辦城東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

搬遷後,劉遠利開始為賺錢擔憂,「去哪找工作?」

為了解決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和城東社區易地搬遷群眾的頭等大事,紫雲以浪風關國有林場為重點,依託林場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菌、林下雞和林下蜂等「短、平、快」的林下立體種養產業。

得知浪風關國有林場林下菌培育基地建設需要大量用工,劉遠利和丈夫早早報了名。背基料、打土培,一天能賺100元。今年3月初,食用菌到了採收季節,和劉遠利一樣天沒亮就起床趕往林場採收蘑菇的社區鄉鄰不在少數。

「採收要趁早,來晚了,菌傘就會長開,品質不行;另外,如果來晚了,就被別人採光了。採收高峰期,我們常常凌晨兩點多就戴著頭燈出發。」劉遠利說,蘑菇採收按件計費,有時一天能賺200多元。

據浪風關國有林場負責人王從軍介紹,林下種養產業主要由貴州嘉禾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負責,林場提供資源組織實施,村合作社具體負責協調工作。

浪風關林下種養產業以「入股合作、利益保底、盈餘返還、傭工付酬」的利益聯結機制,採取「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社+農戶」的「抱團式」組織新模式,優先為紫雲城南、城東易地搬遷群眾提供就業服務。

目前,浪風關國有林場建設完成1000餘畝林下食用菌示範種植基地,養殖林下雞6.7萬羽、林下蜂300群,利益聯結貧困戶730餘戶,同步推進中藥材、精品水果和其它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輻射帶動全縣13個鄉鎮(街道)林地發展壯大林下經濟。

此外,還將163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增強了森林資源保護力量。

「過一陣子,基地的藍莓將進入採摘期,新增的2000畝林下菌也會馬上進入菌床建設階段,新一輪的用工高峰期馬上要來了。」王從軍告訴基地採菌的農戶。

林場另一邊的加工基地裡,10餘名工人正在搶抓時間完成鹽焗菇初加工。為了不讓一朵蘑菇爛在山裡,紫雲在發展林下菌之初就將鮮菇加工環節考慮在內。

「我們每天要完成8000多斤的次等鮮菇初加工。半月前的高峰期,每天要加工3萬多斤,實行三班倒,我家兩口子每個月也有5000元的工資。」從大營鎮搬遷到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的楊雲妹說。

截至目前,浪風關國有林場林下食用菌已銷售鮮菇2萬多斤;銷售鹽焗菇初加工產品300多噸,直接運往大連的食用菌深加工出口廠家。

紫雲自治縣林下生態雞蛋 胡家林攝

黔貨猛出山 林下雞受市場青睞

紫雲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不同海拔氣候垂直差異大,山區小氣候突出。

「獨特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實現適度規模化與標準化的生態養殖模式。」2018年,軍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洪的想法與紫雲自治縣政府退耕還林調整產業發展規劃不謀而合。

如今,作為軍輝公司大本營的松山街道新民村林下生態蛋雞養殖基地,隨處可見樹上脆紅李碩果滿枝頭,樹下健壯的雞群悠閒地踱步覓食。400多個現代化山地林下雞舍大棚散落山間,青翠山坡上點綴著藍色雞舍的靈動。

4月25日,在基地的鮮蛋分揀車間裡,陳洪一邊將成品裝車,一邊介紹:「今天的這批鮮蛋一共有1300多件,將分別發往上海、廣東、成都等地。我們的產品主要走中高端路線,銷往一、二線城市。復工復產兩個多月來,我們專銷上海小鄰通公司的訂單已達28萬元。高品質生態蛋、雞產品贏得消費者青睞。」

如何保證產品的高品質?陳洪「餵雞有道」。

林下養殖對於擁有多年飼養經驗的陳洪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生態優勢。為了突出紫雲生態雞的品質,陳洪專門學習了科學的有機飼料配方,結合林間散養模式,保證每隻雞攝取足夠的營養。

線上發力,銷售有方。軍輝公司為不斷拓寬和鞏固市場,依託紫雲自主研發的雲果易購、格凸山貨和紫雲便民商圈,淘寶紫雲扶貧館、京東紫雲扶貧館和中國扶貧網紫雲扶貧館等網銷平臺,推廣線上銷售。

同時,推出「公雞+母雞+送1盒鮮蛋」的組合銷售模式;針對省外消費者,創新推出每位消費者認養1隻生態雞1年,每月免費送30枚雞蛋的套餐服務,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

作為紫雲自治縣最大的林下雞養殖公司,軍輝公司在全縣有6個林下雞養殖基地,佔地3500餘畝,共建設林下養殖專用雞舍1000多間,高原散養雞年出欄能力40萬羽,保證供應穩定。除此之外,軍輝公司還積極開拓市場,與縣裡籤訂統一收購協議,今年第一批將收購全縣其他散養農戶的林下雞10萬羽,進行統一銷售,解決農戶後顧之憂。

在各方大力扶持下不斷發展壯大,軍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高原雞養殖、良種推廣、屠宰加工等幾大產業,是貴州省林業局林下養雞示範基地;成功帶動300多戶貧困戶脫貧,助力紫雲自治縣脫貧攻堅。

「以前,這邊地都荒了好幾年。現在養雞好,我們給公司養雞,每個月有2500多元錢,忙的時候還有加班費。公司負責食宿,一年下來我賺了2萬多元。」新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佐喬弟說。

收穫喜悅的不止佐喬弟。「兩天前,我們新民村合作社實現了首次『小額扶貧e貸』貧困戶投資參與收益分成。全村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到林下生態蛋雞養殖項目收益分成共計153000元,戶均收益分成3000元。這麼短時間內就能見到分紅,我們都很看好這個產業。」新民村村委會副主任班繼船說。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吳採麗

原標題:《林草扶貧|行走紫云:守得青山見金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9+3」縣(區) 林業產業助脫貧」行走紫雲:守得青山見金山
    生態環境,最終成為紫雲的出路。2014年,貴州省對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具備新型工業化發展條件的紫雲等10個縣取消GDP考核指標,考核由地區生產總值向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 向山地要經濟、向生態要發展。
  • 紫雲產業扶貧百花齊放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眼下,「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號角已經吹響,紫雲各地脫貧攻堅產業不斷壯大發展,種植、養殖經濟漸次開花,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就業、產業分紅等途徑實現增收。
  • 林草扶貧丨廣西羅城龍勝生態產品邁向品牌時代
    近年來,隨著我國林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品牌建設環境日益優化,林草產業已經邁向品牌時代。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高度重視林草品牌建設, 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林草品牌經濟的技術支持和政策扶持。
  • 各地林草頭條丨北京:淼淼碧波映青山
    卜向東攝 密雲區太師屯鎮龍潭溝村的山上,淺紫色的荊花開得漫山遍野,夏日站在半山腰俯瞰密雲水庫一角,嗡嗡聲傳來,成群的蜜蜂在花叢中穿梭。 「現在咱們這環境越來越好,水庫岸邊荊花特別多,蜜蜂在夏季採夠蜜,就能夠越冬了。」楊奇養了一輩子蜜蜂,以前每年秋冬季他都要帶著蜜蜂去南方越冬,受盡奔波之苦。
  • 「我的扶貧故事」山的這一邊,群眾笑了丨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火花鎮...
    我叫王騰,是紫雲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派駐火花鎮關坪村田壩組的網格長。沒駐村前,我是一名新聞播音記者,下派駐村,我是一名扶貧幹部。作為一名90後的基層幹部,最大的榮幸的就是能深入一線參與到脫貧攻堅,親歷戰勝貧困的艱辛與喜樂。
  • 各地林草頭條丨廣西林業系統扶貧工作紀實
    >林業扶貧富八方 生態經濟雙豐收——廣西林業系統扶貧工作紀實 廣西山多林多。窮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誰下足了功夫?2016年以來,廣西林業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充分調動政策、資金、項目、科技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綠色富民產業,大力實施林業產業扶貧、生態扶貧。至2019年底,全區54個貧困縣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24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54個貧困縣森林覆蓋率達73%,較2015年增長5.2個百分點。
  • 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開展大營鎮星進村科技扶貧項目初期...
    為做好極貧鄉鎮農業科技園區扶貧項目的驗收工作,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陸奎洪主任邀請縣農業局、縣農機中心等單位有關專家成立項目驗收小組,前往大營鎮星進村開展極貧鄉鎮科技扶貧項目初期驗收工作。項目驗收小組首先聽取了紫雲自治縣鑫源運和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貴州宜博經貿有限公司和大營鎮星進村村委會有關負責人的工作情況匯報,然後對項目進行了實地考察,詳細了解了項目實施及完成的具體情況。經考察,項目驗收人員討論一致認為,該項目基本按目標完成建設任務,達到了預期示範及幫扶效果,能促進地方產業大發展。
  • 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林草優勢 - 2020兩會報導
    他們認為,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形勢下,林草事業肩負著建設生態文明和以「六保」促「六穩」的歷史重任,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他說,長江流域的大保護和成渝雙城經濟圈應該兼顧生態和經濟協同發展,特別是流經這個區域的長江以及沱江和嘉陵江應統一規劃,在人口集中區域建成兩岸青山、千裡林帶,在河岸區域建設生態項目,在中間平緩地帶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發展戰略中心主任孫建博說:「『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 紫雲山上紫雲飄,紫雲書院名更高,紫雲山半日遊記
    因為有明朝中期以後聞名遐邇的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在這裡。沿著修建的上山柏油路,不遠處的山凹裡就是有名的紫雲書院。一:紫雲書院紫雲書院座東面西,大門是後人建得高高的牌坊,上面四個大字「金聲玉振」,書院的前面是一片竹竿林,山泉順著竹林旁邊的小溪在流淌。
  • 扶貧赤子魂歸青山
    而在這青山裡,流傳著一個「工行羅強」的故事。他是「2019中國好人榜」和「2019荊楚楷模」榮譽獲得者。 2018年12月17日這一天,和平時沒有什麼不一樣,忙碌了一天剛剛準備睡下的羅強,突然感覺身體不適。這個年近六旬的漢子倒下了,在夢中從此沒有醒來…… 2015年10月,羅強作為工行鹹寧分行的駐村幹部,來到了通山縣六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西湖村。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南: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
    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河南省防治荒漠化的新探索 濟源克井鎮閆營村的山坡上,林木茂盛,綠意盎然,而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圖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
  • 【我的脫貧故事】朱忠餘: 當好護林員 守好一片青山
    【我的脫貧故事】朱忠餘: 當好護林員 守好一片青山 2020-11-24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紫雲:小紅薯闖出大市場,紅心薯走上電商時代
    初秋時節,在紫雲自治縣紫雲文爍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田地裡,二十幾名工人正忙著把從地裡面剛剛挖出來的紅芯薯分揀。村民劉永芬正在將上午挖出來的紅心薯進行出土去泥,一串串紅薯就在他們手中很快撥弄乾淨,分別裝進不同級別的箱子裡面。
  • 紫雲水岸香草園 薊縣又添新景觀
    來大巨各莊紫雲水岸香草園感受下與眾不同的新鮮景色。薊縣的紫雲水岸香草園。對大多數朋友來說,這地方可能還比較陌生,因目前這園還在發展中。高大氣派的乳白色大柱撐起門樓入口,內半圓的取勢恰似雙手歡迎八方賓朋,上面正中「紫雲水岸香草園」七個金色大字,點明了該園有水有草。猶如白玉雕刻的長龍臥於水面之上,遠處的青山,近處的白色玉段橋,景色交相輝映,仿佛一剎那間,臥波長虹將飛向遠山。
  • 「林草熱讀」12.21
    山西省深入實施「兩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布局實施汾河上遊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工程」,高質量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創建、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營造林已完成400.8萬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 紫雲水岸香草園——讓夢幻延續
    你再不用去普羅旺斯,不用去寒冷的北海道,也不用去印象裡的伊犁,在翠屏湖北岸的紫雲水岸香草園,就能擁有一個濃墨炫彩的八月。 幾百畝花田,遠遠望去,仿佛一道道彩虹平鋪開來,讓人不禁感嘆「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有幾回見」!一簇簇薰衣草花束流露出勝利的芬芳,嬌滴滴地綻放。讓我們靜靜地欣賞,欣賞它的花期,保護它的綻放。還等什麼?
  • 最氧三明 最Young青春丨相約紫雲,賞璀璨星空,觀林中仙子
    臺繞青山。——清·羅榮時《紫雲臺賦》說起紫雲,便不得不提宋朝宰相文天祥。起初這名為雲臺村,他當年抗擊元軍、護送幼帝,兩次停留此地,居住在均峰寺時題匾寫下「顯蓋紫雲」四個字。自此,紫雲便取代了雲臺,成了這片土地的名字。
  • 紫雲出席安順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到紫雲縣開展視察活動
    據紫雲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11月20日,紫雲自治縣出席安順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到我縣開展2020年視察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辛衛華,縣委書記程華恩,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浩洋,縣人大常委主任吳方群,縣領導陳修權、張正賢參加視察活動。
  • 紫雲供電局駐紫雲縣板當鎮新塘村扶貧幹部羅興國:山歌唱起來 宣傳...
    2016年4月,羅興國成為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自治縣板當鎮新塘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新塘村布依族居多,布依族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唱山歌。而羅興國就出生在紫雲縣松山街道同心村的一個布依族家庭,從山歌中傳承了布依人純樸、善良、樂觀、向上的精神。有一次,羅興國到格冗組走訪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