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氣東來,雲蒸霞蔚。
說的是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生態環境,是紫雲的名片。國內罕見的「盲谷」原始森林、世界最大洞穴格凸河苗廳、亞魯王故裡、原生態苗寨……展現了漫長而壯麗的生態演變奇蹟。
生態環境,也曾是紫雲的傷痛。地處麻山腹地、屬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貴州省內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條件下區域貧困的典型。
生態環境,最終成為紫雲的出路。2014年,貴州省對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具備新型工業化發展條件的紫雲等10個縣取消GDP考核指標,考核由地區生產總值向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
向山地要經濟、向生態要發展。考核取消後,紫雲積極調整思路,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山地特色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0.53萬人減少到2019年的1.29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8.68%下降到3.58%。
守得青山見金山,森林覆蓋率達67.12%的紫雲,正持續推進「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山上種油茶、林間養蜂忙、林下菌菇香、林內蛋雞躍……
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紫雲,必勝!
省林業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精神,按照「做足林下經濟文章,走出一條運用『八要素』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讓綠水青山實實在在變為金山銀山」的要求,指導全省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力爭推動我省林下經濟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11月29日,省林業局在紫雲自治縣召開全省林下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現場會,為紫雲林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紫雲生態底子好,很長一段時間裡,群眾卻只能守著『富饒的貧窮』犯難。」紫雲自治縣林業局局長金家順認為,盤活森林資源,是破題的關鍵。其中,政策、資金、技術是突破點;企業、市場是核心;生態、發展雙贏是目標。
紫雲自治縣松山街道新民村生態雞養殖基地帶動周邊農戶務工增收 胡家林攝
近年來,紫雲以綠色經濟發展為導向,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對照「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補短板;以科技為支撐,科學打出「林+」組合模式,發展林下菌、林下雞、林下蜂「短、平、快」主導產業,同步推進油茶、中藥材、精品水果和其它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
政策支撐上,先後出臺《紫雲自治縣發展林下經濟助推打贏脫貧攻堅實施方案》《「三堅持三聯動」發展壯大林下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方案;基礎設施建設上,已鋪通種植養殖點用水管道8000餘米,電線4000餘米,硬化道路10000餘米;資金支持上,整合扶貧資金、涉農資金、深度貧困縣專項扶貧補助資金、銀行產業發展基金等共計1.74億元用於發展林下經濟。
目前,全縣已完成林下菌種植2000餘畝、林下雞養殖70餘萬羽、林下蜂養殖2萬餘群,林下產業產值6.5億元,覆蓋聯結貧困戶12000戶5萬餘人,戶均增收5000餘元。
「在推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同時,我縣計劃發展油茶3萬畝,其中新建2萬畝、改培1萬畝,不斷完善特色林業種植結構,讓群眾享受到更多長效的生態紅利。」金家順介紹,今年以來,為了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超常規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確保在今年上半年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紫雲全縣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特色油茶種植和改培項目。
依託優勢,科技助力,組團發展,今年規劃統籌發展油茶3萬畝,林下蜂3萬群、林下雞100萬羽,林下菌3000畝,紫雲綠色經濟活力奔湧。
紫雲自治縣板當鎮青塘村林下蜂養殖基地 吳採麗攝
農民懂技術 林間興起「甜蜜」事業
4月24日下午,板當鎮青塘村林下養蜂基地格外熱鬧,一場林下蜂養殖春季日常管理培訓正在舉行。
「會長,我家的蜂窩裡一個眼有好幾枚蜂籽,是怎麼回事?」
「那是工蜂產籽,等一下會教你們如何解決!」
「一定要記住四個要點:蜜足,王新,脾新,群強!養蜂基本就沒啥問題了……在家操作時,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在微信群裡及時諮詢,我們會一一解答。」負責培訓的紫雲自治縣蜂產業養殖協會會長黃思榮反覆強調,80餘名前來學習的群眾紛紛用手機拍攝視頻記錄。
這樣深入田間地頭的培訓,在紫雲全縣每天都在進行。
黃思榮,是紫雲有名的養蜂「土專家」,擁有11年的養蜂經驗。在政府大力支持下,2018年,他牽頭成立了紫雲自治縣蜂產業養殖協會,一邊建設養殖基地,一邊為全縣林下蜂養殖提供免費技術服務,促進林下蜂養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第一次參加培訓的陳小剛曾是一名趕蜂人。過去,紫雲因良好的生態環境,常常吸引省外的養蜂人拉著一車一車的蜜蜂趕著花期來採蜜。20年前,一位浙江的養蜂老闆來到陳小剛家所在的板當鎮新場村,從此陳小剛成了一名養蜂學徒,跟著這群蜜蜂輾轉湖南、湖北、山東、內蒙古,追逐花期。
「今天特意和媳婦一起來學習,養蜂產業有前景,現在又有免費專業技術指導,我想在紫雲自己養蜂。」從遷徙的小學徒變身為本地的土專家,陳小剛目前幫著村合作社蜜蜂,每個月有工資3000元,他還在自己負責的養蜂基地裡,租了16畝地種植辣椒,以增加收入。
「等到我們攢夠了錢,就自己養蜂。」陳小剛的妻子翁梅笑著說。
據板當鎮林業站站長陳貴遠介紹,自去年9月林下蜂項目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全鎮林下蜂養殖規模達4600群,帶動群眾就業46戶。
「與過去傳統養蜂不同,我們擯棄傳統圓桶養殖方式,採用中蜂活框養殖模式管理;通過雲貴高原中蜂與地方土蜂進行雜交,擇優品種進行人工育王;改傳統的自然分蜂為人工分蜂。這樣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繁蜂存活率和蜂蜜品質。」黃思榮介紹,通過理論結合實操培訓,落實「傳幫帶」將技術迅速交到每一位養蜂人手中。
一手用活本土專家技術人員,一手緊抓全面系統培訓,為有效推進全縣林下養蜂產業高質量發展,紫雲積極對接雲南農業大學、貴州大學林學院、省農科院等專家技術團隊為全縣養蜂等林下經濟提供技術支撐。
按照「缺什麼學什麼,需什麼教什麼」的原則,合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採取課堂教學、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等形式,重點對林下產業科學種植養殖、管理維護、疫病防治等相關技術進行全面系統培訓,全面提升農戶技能。
今年以來,專家技術團隊為紫雲13個鄉鎮(街道)和項目實施點提供林下養蜂、養雞、食用菌種植等技術指導50餘次;已實現對全縣種植養殖戶技能培訓全覆蓋,其中培訓貧困群眾2600餘人次。
紫雲自治縣浪風關國有林場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 胡家林攝
搬遷穩就業 國有林場變身「工廠」
搬遷前,紫雲自治縣花火鎮的劉遠利總為買米發愁。
「我丈夫有三弟兄,家裡就3畝田,怎麼夠吃?年年都要買米吃。一家人擠在老木房裡也不是辦法,必須搬!」2019年7月,劉遠利如願來到了松山街道辦城東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
搬遷後,劉遠利開始為賺錢擔憂,「去哪找工作?」
為了解決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和城東社區易地搬遷群眾的頭等大事,紫雲以浪風關國有林場為重點,依託林場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菌、林下雞和林下蜂等「短、平、快」的林下立體種養產業。
得知浪風關國有林場林下菌培育基地建設需要大量用工,劉遠利和丈夫早早報了名。背基料、打土培,一天能賺100元。今年3月初,食用菌到了採收季節,和劉遠利一樣天沒亮就起床趕往林場採收蘑菇的社區鄉鄰不在少數。
「採收要趁早,來晚了,菌傘就會長開,品質不行;另外,如果來晚了,就被別人採光了。採收高峰期,我們常常凌晨兩點多就戴著頭燈出發。」劉遠利說,蘑菇採收按件計費,有時一天能賺200多元。
據浪風關國有林場負責人王從軍介紹,林下種養產業主要由貴州嘉禾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負責,林場提供資源組織實施,村合作社具體負責協調工作。
浪風關林下種養產業以「入股合作、利益保底、盈餘返還、傭工付酬」的利益聯結機制,採取「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社+農戶」的「抱團式」組織新模式,優先為紫雲城南、城東易地搬遷群眾提供就業服務。
目前,浪風關國有林場建設完成1000餘畝林下食用菌示範種植基地,養殖林下雞6.7萬羽、林下蜂300群,利益聯結貧困戶730餘戶,同步推進中藥材、精品水果和其它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輻射帶動全縣13個鄉鎮(街道)林地發展壯大林下經濟。
此外,還將163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增強了森林資源保護力量。
「過一陣子,基地的藍莓將進入採摘期,新增的2000畝林下菌也會馬上進入菌床建設階段,新一輪的用工高峰期馬上要來了。」王從軍告訴基地採菌的農戶。
林場另一邊的加工基地裡,10餘名工人正在搶抓時間完成鹽焗菇初加工。為了不讓一朵蘑菇爛在山裡,紫雲在發展林下菌之初就將鮮菇加工環節考慮在內。
「我們每天要完成8000多斤的次等鮮菇初加工。半月前的高峰期,每天要加工3萬多斤,實行三班倒,我家兩口子每個月也有5000元的工資。」從大營鎮搬遷到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的楊雲妹說。
截至目前,浪風關國有林場林下食用菌已銷售鮮菇2萬多斤;銷售鹽焗菇初加工產品300多噸,直接運往大連的食用菌深加工出口廠家。
紫雲自治縣林下生態雞蛋 胡家林攝
黔貨猛出山 林下雞受市場青睞
紫雲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不同海拔氣候垂直差異大,山區小氣候突出。
「獨特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實現適度規模化與標準化的生態養殖模式。」2018年,軍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洪的想法與紫雲自治縣政府退耕還林調整產業發展規劃不謀而合。
如今,作為軍輝公司大本營的松山街道新民村林下生態蛋雞養殖基地,隨處可見樹上脆紅李碩果滿枝頭,樹下健壯的雞群悠閒地踱步覓食。400多個現代化山地林下雞舍大棚散落山間,青翠山坡上點綴著藍色雞舍的靈動。
4月25日,在基地的鮮蛋分揀車間裡,陳洪一邊將成品裝車,一邊介紹:「今天的這批鮮蛋一共有1300多件,將分別發往上海、廣東、成都等地。我們的產品主要走中高端路線,銷往一、二線城市。復工復產兩個多月來,我們專銷上海小鄰通公司的訂單已達28萬元。高品質生態蛋、雞產品贏得消費者青睞。」
如何保證產品的高品質?陳洪「餵雞有道」。
林下養殖對於擁有多年飼養經驗的陳洪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生態優勢。為了突出紫雲生態雞的品質,陳洪專門學習了科學的有機飼料配方,結合林間散養模式,保證每隻雞攝取足夠的營養。
線上發力,銷售有方。軍輝公司為不斷拓寬和鞏固市場,依託紫雲自主研發的雲果易購、格凸山貨和紫雲便民商圈,淘寶紫雲扶貧館、京東紫雲扶貧館和中國扶貧網紫雲扶貧館等網銷平臺,推廣線上銷售。
同時,推出「公雞+母雞+送1盒鮮蛋」的組合銷售模式;針對省外消費者,創新推出每位消費者認養1隻生態雞1年,每月免費送30枚雞蛋的套餐服務,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
作為紫雲自治縣最大的林下雞養殖公司,軍輝公司在全縣有6個林下雞養殖基地,佔地3500餘畝,共建設林下養殖專用雞舍1000多間,高原散養雞年出欄能力40萬羽,保證供應穩定。除此之外,軍輝公司還積極開拓市場,與縣裡籤訂統一收購協議,今年第一批將收購全縣其他散養農戶的林下雞10萬羽,進行統一銷售,解決農戶後顧之憂。
在各方大力扶持下不斷發展壯大,軍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高原雞養殖、良種推廣、屠宰加工等幾大產業,是貴州省林業局林下養雞示範基地;成功帶動300多戶貧困戶脫貧,助力紫雲自治縣脫貧攻堅。
「以前,這邊地都荒了好幾年。現在養雞好,我們給公司養雞,每個月有2500多元錢,忙的時候還有加班費。公司負責食宿,一年下來我賺了2萬多元。」新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佐喬弟說。
收穫喜悅的不止佐喬弟。「兩天前,我們新民村合作社實現了首次『小額扶貧e貸』貧困戶投資參與收益分成。全村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到林下生態蛋雞養殖項目收益分成共計153000元,戶均收益分成3000元。這麼短時間內就能見到分紅,我們都很看好這個產業。」新民村村委會副主任班繼船說。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吳採麗
原標題:《林草扶貧|行走紫云:守得青山見金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