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40的深圳正青春,而曾經闖蕩深圳的人,已經老了。
在沒有導航定位的年代,那些日夜擁攬城市繁華的地標,成為了深圳人的「老地方見」。相比今天科技感滿滿的高樓大廈,樸實年華裡獨有一份浪漫。
只是,這份浪漫,大多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老深圳人終將逝去的青春……
01
工人文化宮
始建於1953年的工人文化宮,在物質生活貧瘠的年代,填補了人們休閒娛樂的生活空缺。
這個離深圳墟不遠的場所,是當地居民逢年過節必須到的地方,賞花、猜燈謎、跳交誼舞……為老深圳人留下許多難忘的春節記憶。
改革開放後初期,工人文化宮仍然扮演著大家文化休閒的主陣地,許多人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看電影、第一次遊泳、第一次溜冰……那時候,它就是深圳孩子的樂園,各種動物雕像、小火車、轉轉馬等玩樂項目十分受歡迎。
除了日常舉辦展覽和文化活動,小學生和初中生也會在這裡舉行「開學儀式」,在舞臺上領獎和表演。
「還記得嗎,每次開會前,我們都要集體合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02
深圳戲院
深圳戲院,上世紀六十年代寶安縣城的標誌性建築。這家座落在東門步行街口,始建於1958年的戲院,是深圳第一家文化藝術場館,也是最早的粵港澳地區文化宣傳陣地。
改革開放前的東門還叫「深圳墟」,在特區創立後,創業者和外商們紛紛來這裡開設商鋪,東門市場也逐漸繁榮起來。而深圳戲院作為當時最「高大上」的地標性建築,也成為文化交流的一個窗口。
那時候,香港、澳門和內地的同胞都會專門跑來戲院看戲,看表演,這裡也經常有國內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來演出。特別是八九十年代,粵劇在深圳特別流行。
1983年的一個晚上,能容納1000多名觀眾的深圳戲院座無虛席。隨著帷幕徐徐拉開,年輕的男女模特穿著新款時裝走到臺上。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時裝表演會,也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的首場時裝秀。
對於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對於特區的這群年輕人來說,一個時代的文化欣賞特點也在發生著變化。
03
香蜜湖中國娛樂城
建於1981年的香蜜湖度假村,是當年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的休閒娛樂場所。
1985年7月10日,位於香蜜湖北區的中國娛樂城對外營業。當年,它是我國最大的遊樂園、第一個「迪斯尼」式遊樂中心。那時候,這座娛樂城的遊樂設施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有落差高達35米的雙環過山車、全長超過5公裡的水上過山車、和亞洲最高的摩天輪,全高46米。
1991年,香蜜湖度假村迎來了全國首個賽馬運動俱樂部,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2007年,首次登陸深圳的寰宇繽紛嘉年華「流動遊樂園」,也給年輕人帶了更加刺激的娛樂方式。
對於深圳人來說,這裡不僅僅是童年的樂園,香蜜湖美食街更是大家味蕾上多年的習慣。
只不過,它終究在2018年收到了一紙公告,畫下了休止符。
04
大家樂舞臺
1986年7月9日,一個用磚頭、水泥砌成的簡易露天大舞臺在紅嶺路和紅荔路交界處搭建成功。說是大舞臺,其實就是一個「土臺子」。
由於當年第一場演出,預約好的樂隊因故沒來,舞臺負責人決定讓臺下的觀眾朋友參與表演。就這樣,這裡成為了老百姓們真正的「大家樂」舞臺。
「自願、自薦、自費、自演、自娛、同樂」,是觀眾參與的形式。大家在臺下觀看演出不用錢,但是上臺表演要5毛錢,儘管如此,自薦上臺的仍經常飽滿。
那時候,外來務工者一下班就會聚集在此,能上去表演的話就更加開心了。伴奏一起,燈光一打,自己就是舞臺上最靚的明星。對於早期來深的建設者和打工族來說,這是真正屬於「大家」的舞臺,甚至成為異鄉人一起過年的地方。
2012年,大家樂舞臺拆除重建,深圳市青少年宮拔地而起。
05
華強北嘉華市場
「要知道今年什麼最流行,來嘉華轉一圈就知道了。」
建於1997年的華強北嘉華市場,號稱「淘寶的鼻祖」。這是一個用鋼筋、塑料棚搭建起來的簡陋的市場。據說,它的前身是深圳第一家三來一補印刷企業,隨著公司的遷移,留下了老廠房。
它的黃金路段也吸引了商家們的入駐,從此野蠻生長,成為服裝、首飾、影像製品的潮流聚集地。物美價廉貨,吸引了南來北往客。
2014年,在喊了多次拆遷的「狼來了」之後,這個不起眼但生活氣息濃厚的地方,迎來了自己遷拆的命運。
06
展鵬蓮花山球場
2014年8月31日晚上,福田區福中一路的展鵬蓮花山足球場如往常般爆滿。然而,在激情揮灑汗水的同時,一場關於球場的「悼念」也正在進行,一朵朵黃色的菊花被人們插在足球場的鐵網圍牆上。
「永別了,我們的蓮花山足球場!」,球場大門口,一副白底黑字的橫幅十分搶眼。9月1日凌晨,這個深圳最大的業餘球場蓮花山展鵬球場關閉。
在這之前,一個「反對拆蓮花山球場建高樓之全民大籤名」帖子出現在微信朋友圈,有2萬多深圳人參與了投票,反對拆遷率高達94%。
曾經,這座陪伴深圳人十幾年的球場,活躍著300多支草根球隊,許多球隊把這裡視為自己的主場。而隨著它的消逝,再也沒有那句脫口而出的相約:「走,展鵬蓮花山,x號場。」
07
東湖公園遊樂場
看過星爺《美人魚》的深圳人大概都知道,號稱自己最會「做雞」的美人魚姍姍帶男主劉軒吃烤雞的地方,取景地正是東湖公園中的遊樂場。
這個在深圳長大的本土「迪士尼」,1995年開園,是深圳最早的遊樂場之一,也是陪伴一代又一代深圳孩子成長的地方。
碰碰車、海盜船、摩天輪、搖滾飛毯……當年50塊錢就能玩七八個項目,對老羅湖的孩子們來說,樂此不疲。
2017年9月26日,這個陪伴深圳人20多年的遊樂園租約到期,「閉門謝客」。那一天,不少深圳人專門過去拍照留念,遊樂園的籤名板上也寫滿了不舍的留言:
「摩天輪上我親她,如今她是我老婆。」
「第一次來這是6歲,現在帶著1歲的寶寶來啦,很多不舍,不想說再見。」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裡是童話,也是童年。
08
愛國路迎春花市
沒有逛過愛國路的迎春花市,不足以談年味。
深圳的迎春花市早在1982年就有了,而從1998年開始,羅湖的愛國路成為了每年花市的固定地點。
對於深圳人來說,逛花市不一定只為買花。它已然成為一年一度的儀式感,那種鬧騰擁擠的感覺,那段和家人小聚的時光,是這座沒有鞭炮的城市難得的煙火氣。
也正因為人流過多,存在安全隱患等原因,2016年,愛國路停辦了花市。儘管闊別三年後,花市以各區自行舉辦的方式重啟,不過深圳人還是習慣性地懷念只屬於愛國路的花市。
那些年,「我在上海賓館等你」,是許多深圳人的口頭禪;在地王大廈、明華輪遊輪、海上世界沙灘的留影,是最有深圳形象的標誌;南國影院、鳳凰劇院、東門麥當勞,是深圳人約會相聚的地理坐標。
還有新華書店、新安酒家、二輕商店、深圳水庫、羅湖火車站......那些如電影般畫面的細節,都刻在了深圳人的記憶裡。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新、更酷、更高科技,娛樂場所也更大、更多,基礎措施更安全、更先進,這些都是過去無法比擬的。
每個年代有屬於每個年代的美好,所以有時候,只需要拿出來,回味一下那些真切發生在自己青春裡的故事,讓新深圳人知悉曾經這座城市的另一面,也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