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馬會是於1884年成立的一家私人會所, 發展至今已成為亞洲最大、最高級的會員會所之一。馬會以其一百多年的光輝歷史及優秀傳統,贏得香港各界的尊崇,並在2003年獲評選為香港「超級品牌」總冠軍。香港馬會同時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速度馬競賽營辦機構之一。 除了經辦會所和速度馬業務外,香港馬會亦獲香港特區政府委託,專營彩票和規範化足彩業務,同時協助香港特區政府執行打擊各種非法賭博的政策,站穩「負責任企業公民」的崗位。那麼香港馬會成立130多年來經歷了哪些風雨歷程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1884,香港賽馬會成立,令賽馬活動在香港奠下更穩健的基礎。當時,馬會只負責主辦所有賽馬活動,投注業務則由私人會所經營,馬會僅從中抽取佣金。1845,跑馬地原本是一片瘧疾為患的沼澤,因為是港島當年唯一一幅平地,故本港有史以來的首次賽事日便在此舉行。初期每年只辦一次賽馬,賽事通常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行。
1907,馬會委任首位秘書,並在中區設立辦事處。1931,跑馬地馬場建成首兩座三層高的永久看臺。馬會於一九五七年把原來兩座樓高三層的看臺改建為兩座樓高七層的看臺,再於一九六九年將其擴建,使其成為現今馬場看臺的一部分。現時,各座看臺共可容納五萬五千名觀眾。1959,馬會捐款金額漸趨龐大,遂成立香港賽馬會(慈善)有限公司,其後於一九九三年以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取代。現時每年撥捐慈善的款項平均約十億港元。1971,馬會由業餘賽馬轉為職業賽馬。
1973,政府授權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同年開始增設夜馬賽事。1974,馬會設立首六間場外投注處,以打擊非法外圍賭博活動。此外,增設電話投注服務,共有二千個電話投注戶口。馬會現設有一百零九間場外投注處,投注戶口已增至超過一百萬個,每個賽馬日共售出逾五百五十萬張投注彩票。1978,新界沙田馬場落成啟用,可容納超過八萬名觀眾,被譽為世界最完善的馬場之一。
1988,香港首項國際賽事香港邀請杯於一月二十四日在沙田馬場舉行,由六匹本地良駒與來自星馬的六匹佳駟競逐錦標。經過多年發展後,香港國際賽事現已增加至四項錦標,包括同屬國際一級賽的香港杯、香港一哩錦標、香港短途錦標及香港瓶,整項賽事被廣泛公認為世界草地錦標大賽。香港國際賽事於每年十二月舉行,總獎金高達六千二百萬港元,吸引約十個海外國家的馬匹來港挑戰。同年,電話投注部亦進行了第一次投注寶試用計劃。投注寶用戶約八萬名。
2004,沙田馬場重建工程項目之一的馬匹亮相圈正式運用,它是全球唯一設有活動天幕的馬匹亮相圈。2007,好運北京-香港回歸十周年杯於馬會提供的世界級馬術場地成功舉行。2010年8月,香港賽馬會宣布撥款2億元人民幣支持成立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2013年5月8日,學院大樓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正式落成。2008,北京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於馬會提供的馬術場地成功舉行,贏得國際馬術界的高度讚譽。
香港賽馬越來越受到世界賽馬界的重視,每年均有一些賽事被列為國際比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賽馬高手帶著自己的寶馬前來參賽,使得香港正逐漸成為世界賽馬的一個中心;而到馬場去觀看賽馬,已成了來港旅遊的外地遊客們必看的一個遊覽項目了。香港賽馬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還廣泛滲透到香港的各個角落,曾有人這樣形容說:只要有成片的建築,人們抬頭就會發現熟悉的賽馬會標誌;只要打開電視和廣播,就能找到關於賽馬的信息;公園是馬會修的,醫院是馬會建的,學校是馬會資助的,香港人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賽馬了,賽馬也越來越成為了現代香港的一個重要城市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