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體化:回顧理論流變過程 探析理論實踐關係

2020-12-21 騰訊網

歐洲一體化是人類全面超越主權國家體系的重大實踐,已成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先後形成了聯邦主義、功能主義、政府間主義、制度主義等相互對立又互為補充的理論流派。回顧歷史,歐洲一體化進程始終一波三折。歐洲一體化理論就是在這種波折起伏中發展起來的。對其流變的反思,可以為我們認識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提供很好的案例。習近平主席指出,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一體化的歐洲不僅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而且是超越主權國家體系構建「歐洲命運共同體」的嘗試。因此,反思其理論流變過程,也可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學術借鑑,同時,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基於「歐洲夢」的早期理論

實踐的起點不是理論,而是夢想。歐洲一體化就是一個在夢想引導下推進的政治過程。統一歐洲以實現國家間永久和平與共同繁榮是很多歐洲先賢的夢想,包括聯邦主義和功能主義在內的早期歐洲一體化理論正是這種「歐洲夢」的學術產物。

歐洲聯邦主義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聖·皮埃爾的《給歐洲以永恆的和平方案》和康德的《論持久和平:一個哲學家的方案》。1923年,卡萊基在《泛歐》中提出系統的聯邦主義理論,得到當時法國外交部長白瑞安的支持,形成知識界的「泛歐運動」。1941年,反法西斯鬥士斯皮內利在獄中寫下《文託泰內宣言》,強調歐洲避免災難的唯一辦法就是建立像美國那樣的聯邦制。聯邦主義理論帶有烏託邦色彩,但對戰後歐洲一體化發揮了重要影響。「歐洲之父」讓·莫內深信,解決歐洲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成立歐洲聯邦」,他設計的歐洲煤鋼聯營建有高級機構、共同議會和共同體法院,具有主權國家的架構。但成員國堅持在這些機構之上建立部長理事會制度,為共同體引入政府間機制。此後70年,歐洲一體化不斷擴大與深化,但這種兼具聯邦與邦聯、超國家與政府間色彩的模式卻始終沒有改變。

與聯邦主義在歐洲層級建構主權國家形態共同體的思路不同,功能主義主張在國家間建立相互依存的「網狀結構」來解決各國經濟、社會問題,通過受益者產生由國家到共同體的「忠誠轉移」來實現一體化。歐洲功能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戴維·米特蘭尼1888年生於羅馬尼亞,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期間受到自由主義影響,從價值觀上厭棄「全權國家」,認為國際社會分裂為「相互競爭的政治單位」是引發國際衝突的主要根源。他從當時流行的功能主義視角提出「超越國家體系」的理論,但並不主張建立歐洲共同體,而是要構建「世界共同體」以實現全人類的永久和平。

聯邦主義和功能主義都將主權國家體系視為妨礙歐洲和平與繁榮的元問題。它們的區別是,前者想以共同體「替代」主權國家體系,而後者則想以共同體「超越」主權國家體系。20世紀60年代,歐洲防務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計劃擱淺,這兩種理論受到政府間主義的挑戰。80年代,歐洲一體化取得較大進展,又有論者引入美國「合作聯邦主義」理論對歐洲聯邦主義進行修正,認為不能只強調「分權」而忽視「權力共享」,試圖通過重新界定「聯邦」概念來超越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聯邦與邦聯之間的矛盾,可被視為歐洲一體化早期理論的某種回歸。

新功能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論爭

新功能主義和政府間主義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兩種相互對立的歐洲一體化理論,前者強調一體化的「超國家」性質,而後者強調一體化的「政府間」屬性。在解釋歐洲一體化實踐方面,新功能主義對一體化的日常「生長」比較具有解釋力,而政府間主義對一體化的「突破」性進展比較具有解釋力。這樣,歐洲一體化理論就形成兩種傾向,對後續研究影響很大。

新功能主義接受功能主義的「忠誠轉移」理論,但強調政治推動才是歐洲一體化的主要動因。20世紀60年代,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會長厄恩斯特·哈斯在米特蘭尼功能主義思想基礎上提出新功能主義歐洲一體化理論,在其代表作《歐洲的聯合:1950—1957年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力量》中,將一體化定義為「說服來自不同國家的政治行為體將其忠誠、期望和政治活動轉向一個新的中心的過程」。他提出「外溢」概念,認為一體化是從一個部門外溢到其他部門的「功能擴張」和「任務擴張」過程,但主要動因卻不是經濟與社會方面的功能性需求,而是各種政治力量出於各自利益的共同推動。不難看出,新功能主義在強調政治推動作用方面受到聯邦主義的某些影響。

新功能主義內部有很多流派,共同點是都認為「超國家性」來自國家主權的「共享」而非轉移,但一體化過程中產生的「忠誠轉移」將為其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20世紀70年代,新功能主義成為歐洲一體化理論的主流。菲力浦·施密特提出「擴溢」等概念,指出當成員國對一體化取得的成果不滿意時,可能嘗試擴大或深化其他合作來推進一體化。約瑟夫·奈提出國家間一體化的潛能理論,在《跨國關係與世界政治》中闡述了一體化進程中成員國主觀認知的作用,強調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越高、外部情勢與本國的相關性越強、本國須付出的成本越低,一體化就越有推進的潛能。

新功能主義的挑戰者是政府間主義。這種理論將國家利益視為推進一體化的元動力,批評新功能主義過於強調超國家機構的作用,認為「外溢」理論混淆了低政治和高政治領域的界限,否認發生「忠誠轉移」的可能性。傳統政府間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利·霍夫曼,他強調高政治領域需要政府間討價還價才能合作,與低政治領域中的國際合作完全不同。自由政府間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安德魯·莫勞夫奇克,其代表作《歐洲的抉擇:從墨西拿到馬斯垂克》通過對歐共體歷史上最重要的五次談判,即羅馬條約談判、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政策談判、1978—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談判、1985—1986年《單一歐洲法令》談判和1991年《馬斯垂克條約》談判的分析,提出一體化先要在成員國和共同體兩個層面上形成「國家偏好」,再經過政府間博弈和國際制度選擇才可能推進。

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素有「聯邦」與「邦聯」之爭,新功能主義和政府間主義的論戰就是這種衝突的反映,而論戰的結果則是從理論上超越了這種衝突。新功能主義片面強調超國家因素增長對一體化的量變式推動,忽視了政府間談判對一體化質變式發展的決定作用。但是,政府間主義沒有考慮超國家因素對政府間談判的影響,也存在明顯片面性。這場爭論之後,多數研究者都承認歐洲共同體是兼具「聯邦」和「邦聯」屬性的新型政體,一體化是一個既有量變積累也有質變突破的過程,「聯邦」與「邦聯」之爭基本得到理論解決。

制度主義主導一體化新理論

20世紀80年代,由於冷戰趨於緩和,歐洲一體化取得較大進展。1991年,在冷戰結束的同時,歐洲共同體轉型為歐洲聯盟。歐洲一體化理論的核心問題轉化為如何在既有制度框架內持續推進一體化。此間,適值新制度主義方法論對國外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持續升溫,歐洲一體化理論相繼形成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和社會建構制度主義等新理論,對歐盟階段的一體化理論研究產生了主導性的影響。

新制度主義諸流派對歐盟階段一體化的發展進行了多角度的理論闡釋。其中,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主要關注一體化過程中立法、行政、司法方面的「正式制度」,歷史制度主義和社會建構制度主義對制度的理解則更寬泛,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規範與傳統。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假設行為者偏好是給定的,重點對專家委員會、歐洲法院和歐洲議會等歐盟機構進行研究,並分析決策過程中制度作為自變量或因變量與行為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名家包括弗裡茨·沙普夫等。歷史制度主義強調製度一經建立就會改變行為者的目標和偏好,形成政治慣性即「路徑依賴」。保羅·皮爾遜在其論文《報酬遞增、路徑依賴與政治學研究》中,系統闡釋了制度「報酬遞增」對行為者偏好的建構作用。比較而言,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偏重對制度的規範研究,歷史制度主義則偏重對制度的歷史考察。前者重點研究歐盟擴大等問題,後者重點研究中東歐國家轉型等問題。

社會建構制度主義強調文化對形成制度偏好的影響,從本體論層面拓寬了歐洲一體化理論研究的視野。此前,主導歐洲一體化理論的新功能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和理性選擇制度主義,都以個人利益的計算理性泛化而成社會理性為本體論前提。社會建構制度主義則更重視文化在利益和偏好建構過程中的作用,強調成員國和歐盟的制度與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深入研究一體化過程中建構「歐洲認同」與「社會歐洲」等問題,成為對「理性主義」本體論主導的歐洲一體化理論的重要補充。

新制度主義對歐洲一體化理論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制度分析」成為所有研究者都予以重視的理論視角。在歐盟階段,歐洲一體化取得很大進展,但也先後遭遇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和英國脫歐等挑戰,不斷給一體化理論提出新課題。在解釋歐洲一體化進展方面,出現包括多層治理、政策網絡、歐洲社會模式、歐盟憲政等比較政治學和規範分析路徑的一體化理論。但是,在解釋歐洲一體化遭遇的退化與分化壓力方面,目前尚未出現影響力較大的理論成果。其實,早在1970年,新功能主義理論家林德博格和沙因戈德就提出過「倒溢」概念,從理論上探討過歐洲一體化在權威和層次上出現倒退,甚至回到一體化開始前狀態的可能性。但是,由於此後歐洲一體化不斷發展,這種可能性並未得到更多討論。2012年10月,《民主》雜誌發表8篇文章討論「歐洲去一體化」問題,從經驗研究層面多視角分析了這個令歐盟尷尬的話題。中國學者李明明認為,歐洲去一體化可能有四種理論邏輯:功能性倒溢、成員國通過政府間談判收回主權、歐盟制度退化和失敗、歐盟政體解體,即分別從新功能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和新制度主義視角進行理論闡釋。因為,歐洲一體化理論庫中可用的也只有這些工具。目前,歐盟的實踐困境正在呼喚新的理論探討,關於「差異性一體化」的研究已經成為歐洲一體化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歐洲一體化理論流變的啟示

習近平主席要求全黨始終「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辯證統一,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對歐洲一體化理論流變的分析表明,任何理論與實踐都是同步發展、不斷互動的。從理論與實踐關係看,歐洲一體化理論流變對我們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應有啟發

第一,理論與實踐都是夢想與時代的產物。歐洲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都源於超越主權國家體系,確保國家間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歐洲夢」。歐洲最初的構想是建立與主權國家同構的更高層級共同體,然後國家向其移交權力完成一體化。但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後,這一構想被發現行不通,於是催生了新功能主義與政府間主義圍繞國家與超國家關係的論戰。歐盟成立後,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新框架下推進一體化,於是新制度主義三流派和多層治理理論成為熱潮。由此可見,理論的價值取決於其與夢想和時代的契合度,學者可能超越潮流,卻不能超越時代。

第二,理論是由學術與實踐共同塑造的。理論產生於學術共同體內部,而理論衝突卻只能由實踐來超越。歐洲一體化理論是戰後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組成部分,從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到新制度主義,都是學者運用當時國際流行的理論工具構建的歐洲一體化理論流派,而理論工具的國際化保證了一體化理論研究的國際學術熱度。但是,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說,「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藉助於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歐洲一體化理論各流派之間的紛爭最後都是由實踐來判定是非的。

第三,多視角理論研究共同啟發實踐。理論是對實踐的抽象化和邏輯化,有助於提高思維的嚴密性和全面性,主要工作包括提出概念、明確假設、選擇方法、歸納事實、做出判斷和預測未來等。理論研究對於實踐的啟發集中在形成決策思路上,無論是開創性理論還是擴展性理論都可能對此產生影響。有國外學者將歐洲一體化理論比喻為「馬賽克」鑲嵌圖,每種理論都是這幅巨作上的一塊石頭,只要這幅作品尚未完工,新的理論與方法就將不斷增加新的石頭從而改變畫面,每種理論都以有限的方式為整幅圖景作出貢獻。廣而言之,這應該是理論研究助推實踐的一般模式。

在實踐的引領下,未來歐洲一體化理論將引入更多理論視角,提出更多理論問題,展開更多理論探討。對中國學術界而言,歐洲一體化理論對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具有重要啟發價值。在認識多極化世界方面,歐洲一體化推進的國家間區域—跨區域合作、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歐在多邊主義框架中的合作等課題,都需要中國學者深入研究。圍繞這些課題發出「中國聲音」,應該成為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重要內涵。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點項目「中歐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理論與實踐」(2019XYZD14)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傳播學教學模式探析
    由於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建構主義較好地說明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下面僅從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三個方面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二、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幾種傳播學課程教學模式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多年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筆者總結出了幾種傳播學課程教學模式。 (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模式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去發現、探索、理解知識。
  • 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
    原標題: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書寫的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需要理論工作者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為此,習主席強調:「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
  • 國際關係理論大師、哈佛教授斯坦利·霍夫曼逝世,享年86歲
    國際關係理論大師、哈佛教授斯坦利·霍夫曼逝世,享年86歲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2015-09-15 22:23 來源:
  • 「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論壇「舉行
    12月6日,由我校外國語學院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協辦的「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論壇」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召開。來自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英國斯特靈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20位專家學者分享了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術成果。論壇由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研究所所長王建國教授主持。
  • 架起理論與實踐、認知與行動之間的橋梁
    作者陸魁宏研究員是一位黨的理論工作者,在50年理論工作生涯中,他致力於架起理論與實踐、認知與行動之間的橋梁,讓理論走出書齋,走進現實,為群眾所掌握,實現理論的價值。該書收集約200篇論文,150萬字,編成上、下兩卷,最近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該書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其一,真學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一個黨的理論工作者,怎樣才能做到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呢?
  • 生態博物館的理論和實踐
    任何一個觀念總需要把兩方面聯在一起,一是理論,二是實踐。我認為,首先從理論上講,生態博物館的基礎,就是人民不應從他們所處的環境中分離出來,他們在自己本民族文化遺產基礎之上來創造自己的未來。從這樣一種理論出發,我們來看看實踐方面。
  • 「新時代智慧公安建設理論與實踐」徵文及優秀論文獲獎名單公布
    為了進一步總結、分享和提升公安機關對智慧公安建設實踐探索中積累的經驗與做法,加強理論研究和理性指導,充分發揮理論工作者智庫作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公安管理研究分會於今年6月發起組織了「新時代智慧公安建設理論與實踐」理論與實踐徵文活動。
  • ——百年西方城市規劃理論演變與啟示
    西方在百年城鎮化進程中,規劃理論也同樣經過了百年思考與創新;中國的城鎮化用三十年走過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靜思則相對較少。       在中國城市緩速、提質、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顧一下西方城市規劃的發展道路,以史為鑑,集思以助遠行。
  • 理論在於指導實踐 學習目的在於應用
    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實踐是起點和基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經濟基礎是起點和基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生產力是起點和基點。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好學風,必須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毛澤東同志指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如果「無的放矢」,僅僅把箭拿在手裡搓來搓去,連聲說「好箭!好箭!」
  • 城市規劃原理講義:城市規劃學科產生、發展及主要理論實踐
    強調入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將之視為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  城市是一個動態系統,城市規劃師必須把城市看做為在連續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中的一個結構體系;不應當把城市當做一系列的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慮,而必須努力去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
  •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一)
    默照禪的理論與實踐 (一) 明堯居士|文      2000年正月,作者明堯居士奉淨慧老和尚之命,在黃梅四祖正覺禪寺雙峰講堂,作了《金剛正眼與默照禪——從〈圓悟心要〉與〈宏智禪師廣錄〉看禪修正眼及默照禪的修法》之專題講座。
  • 國際語言復興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本文提供語言復興的案例研究,以展示在不同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研究和實踐交織的方式。最後簡要分析了該領域發展的兩個重要趨勢:語言復興教學課程的發展以及語言復興民族志研究的出現。 01 ★序言★ 語言復興一般被理解為「為逐漸或已經不被使用的語言提供新的生命和活力的過程」。
  • 新時代主題、總目標、總任務及其關係的 理論思考
    新時代總目標具有重大理論價值、重大現實意義,既不應與總任務簡單混同,也不應在理論上留白。推動新時代理論創新,加強新時代理論武裝,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迫切需要我們對時代主題、總目標與總任務這三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進行深入研究闡釋,進一步明確總目標的內涵及架構,釐清學術研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與問題,從而不斷深化認識、推進實踐創新。
  • 運用過程理論 建設優勢特色學科
    正確處理單科與多科,化工學科與理工農醫法等大類的關係,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成為學科建設與教育發展中不能迴避的問題。化工是工科中五個傳統領域之一,現代工學、理科學科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化工學科的內涵,同時化工學科自身也需向前發展。對於這樣一所大學,如果只強調化工,化工自身將無法發展;如果只強調多科性,學校也就失去了特色優勢,成了無源之水。而面向過程的學科建設與教育發展,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將中世紀與封建社會等同並普遍化,這種做法在蘇聯的歷史理論和實踐中達到了頂峰,併集中體現在蘇聯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多卷本《世界通史》(第3—4卷為中世紀史)中,其主要特徵就是社會的五種生產方式演進理論。《世界通史》認為,「歷史過程是社會經濟結構有規律的更替……所謂中世紀就是封建生產方式在亞洲和歐洲大多數國家和非洲許多國家佔有統治地位的那個階段。
  • 香坊區幸福鎮譜寫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新樂章​
    香坊區幸福鎮譜寫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新樂章​ 2020-11-27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主題、總目標、總任務及其關係的理論思考
    推動新時代理論創新,加強新時代理論武裝,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迫切需要我們對時代主題、總目標與總任務這三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進行深入研究闡釋,進一步明確總目標的內涵及架構,釐清學術研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與問題,從而不斷深化認識、推進實踐創新。
  • 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三」是指「兩個體系」和「一個體制機制」,「兩個體系」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一個體制機制」是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一二三」框架層次清晰、邏輯嚴密,闡明了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內在邏輯,為高校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抓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理論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賦予了課程思政方法認知。
  • 德國:世界林業理論和實踐的先驅
    木蘭林管局這次技術考察,帶回了德國以培育多功能森林為目標的近自然育林的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值得借鑑。        德國是世界林業理論和實踐的先驅,不論是過去的以木材利用為中心的法正林理論,還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以培育多功能森林為目標的近自然育林理念,都產生於德國。德國的林業理論和實踐一直引領著世界林業的發展。
  • 《從理論到實踐——外交禮賓禮儀研究》新書在京發布
    中國網10月14日訊 10月11日,「外交學院第二屆『外交禮賓禮儀』研討會」暨《從理論到實踐——外交禮賓禮儀研究》新書發布會在外交學院舉行。本次活動由外交學院主辦,世界知識出版社、察哈爾學會合辦。來自全國從事禮賓禮儀研究的外交官、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外交禮賓禮儀的實踐運用、理論探索與國別研究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