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林業理論和實踐的先驅

2020-12-17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編者按

        為全面提高對德國森林近自然經營理念的認識,河北省木蘭林管局組織技術力量赴德國進行技術培訓。承擔境外培訓任務的是德國弗賴堡大學森林生長研究所和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林務局下屬的約翰尼斯克魯茲林務局。森林生長研究是弗賴堡大學的強項學科,所長海因裡希·斯匹克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林學家之一,曾先後5次到訪木蘭林管局;約翰尼斯克魯茲林務局所轄林區是德國傳統的綜合性可持續發展和多功能森林的高標準示範區,以培育高價值的老齡橡樹而聞名於世,局長伯克哈德·斯戴克曾於去年6月到訪木蘭林管局。

        木蘭林管局這次技術考察,帶回了德國以培育多功能森林為目標的近自然育林的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值得借鑑。

        德國是世界林業理論和實踐的先驅,不論是過去的以木材利用為中心的法正林理論,還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以培育多功能森林為目標的近自然育林理念,都產生於德國。德國的林業理論和實踐一直引領著世界林業的發展。

        在德國的培訓學習,讓人深思,給人以啟示。

        森林經營與否、措施是否科學,效益大不相同

        在百年銀杉監測樣地,德國弗賴堡大學森林生長研究所所長海因裡希·斯匹克教授用翔實的數據證明:按照設定的技術路線進行科學經營的銀杉擇伐林,每公頃每年的立木蓄積生長量可達到20立方米,精細管理木材質量,經營後的木材價值將提升5倍-20倍。

        在另一個實驗樣地,約翰尼斯克魯茲林務局局長伯克哈德·斯戴克說,栽培樹種不同,所產生的效益會有巨大差別,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栽培花旗松的效益是栽培銀杉的2倍,是山毛櫸的8倍。

        「近自然經營」育林理念和「以目標樹經營為架構」的技術路線,值得借鑑

        德國推崇的近自然經營育林理念,主張在森林培育過程中,所採取的一切技術措施都要充分遵循自然規律、藉助自然力量、挖掘自然潛力,最終培育出接近自然又優於自然的森林。學員們注意到,德國培育森林時,凡是靠自然力量能夠解決的問題,絕不用人力;如果靠自然力量不能實現,則果斷進行人為幹預。比如,當天然下種能夠滿足更新時,人工造林就要停止;當天然更新的強陽性小苗因雜草、灌木、非目的樹種的競爭影響而難以存活時,必要的清理則果斷跟進。這樣的育林措施,既省錢,又高效。

約翰尼斯克魯茲林務局局長斯戴克講解林路修建

        以目標樹為架構的森林經營是德國近自然育林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在目標樹培育過程中,輔助木原則上不予管理,隨著時間推移,輔助木變成幹擾樹時再伐除,獲得中間收益,而且保持了最大生態效益。

        森林採伐關鍵是如何採,何時採,採什麼

        為加強森林保護,培訓團初步了解了德國如何處理森林利用與保護的關係。據介紹,德國處於絕對保護的森林面積佔森林總面積的0.9%,主要用來進行科研和對特殊生態系統的保護,其餘森林都進行正常的經營和利用。走進德國林區,不時就能看到木材運輸車輛、聽到採伐機械的轟鳴聲。德國1100萬公頃的林地面積,年採伐量4000萬立方米,林業產值達1600億歐元。在此情況下,森林平均立木蓄積量仍處於上升趨勢。最新資源統計數據表明,德國森林公頃蓄積量已由原來的310立方米上升到330立方米。可見,森林保護和利用之間並不矛盾,科學的利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保護的方式。

        設備機械自動化是林業現代化的標誌之一

        德國的林業生產除了植苗造林、目標樹修枝等密集型作業外,其他作業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在培訓中我們看到,由一個工人操作的一臺綜合採伐機,每小時可完成25立方米的採伐作業,還包括造材、歸楞、檢尺等工作。這樣的工作效率是靠人畜力作業的400倍以上。在考察一個不足200人的木材加工廠時我們發現,年加工木材30萬立方米,整個過程沒有環境汙染,沒有浪費,所有木材、邊角料(包括木屑、樹皮)全部因才施用,加工成各種產品。

        從業者精通業務是德國林業前進的不竭動力

        在與德國林業同行接觸中我們發現,他們中的大學教授、學生,不但懂理論、懂科研,動手能力也很強,對機械設備、生產工具都運用自如。生產一線的林務工作者,動手能力自不必說,談到林業理論知識、科學研究,也都滔滔不絕。在採伐培訓中,佛賴堡大學的安全研究專家耶伽教授就油鋸採伐作業進行了專業講解。一名油鋸手現場操作,規範的動作和教授的講解完全一致。幾分鐘的時間,一棵60釐米粗的大樹精準地倒在預設地。隨著培訓的深入,我們了解到,德國非常重視工人培訓,每一項操作,都有具體的操作規範。工人上崗前,必須進行嚴格的崗前培訓。這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更確保了安全生產。

        高標準林路建設,是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學習中我們發現,德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形成了林路網絡化,林路幾乎可以到達所有作業地點。各種機械設備很容易派上用場。德國平均林路密度達到每公頃45米,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則達到了70米。發達的高標準林路建設,提升了林業經營效率,為林業生產機械化奠定了基礎。

        搞好森林經營要靠林業技術,更要靠森林文化 

        培訓團在德國林區隨處都可以看到參天大樹,這些高價值的大樹是如何培育成的?怎樣才能對一棵樹連續精細管理百年甚至幾百年?斯匹克教授動情地告訴我們,當一個林務工作者把所培育的樹木當成作品、寵物,當成孩子一樣對待時,優質的大樹輕易不會夭折,良材自然會長成。

相關焦點

  • 《世界林業簡史》:一覽世界林業發展歷程—新聞—科學網
    新書著者朱永傑、周伯玲伉儷,既是我的大學同學,也是我在北京林業大學的同事。每次偶然相遇,他們都會告訴我些各國林業的軼事,聽得我如醉如痴。這次他們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從「一」到「多」再到「全」的世界林業發展歷程,圖文並茂地進行了完整的介紹。此書既述評了世界林業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又描述了各國林業先賢及其在理論和實踐中所作出的主要貢獻。讀後使我補上了不可或缺的一課。
  • 清華大學輔導員海外實踐走進德國波蘭
    實踐團成員與洪堡大學的博士生就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當代德國政黨制度和政治環境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認識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現代西方社會思潮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踐團成員調研寶馬工廠德國不僅是馬克思的故鄉和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製造業強國。
  • 美國和歐洲林業最重要的先驅者——卡爾·申克
    ●19世紀90年代美國三大林學家之一  ●1898年,建立了美國最早的森林專科學校,培養了一批林業工作的領導者  ●創造性地舉辦森林博覽會,展示森林的科學管理以及林業實用技術成就  卡爾·申克1868年出生在德國達姆施塔特(Darmstadt)。
  • 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世界遺產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世界遺產價值取向的變化必然會在世界遺產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研究「文化線路」這一概念對世界遺產申報產生的影響,將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世界遺產保護的了解,掌握其發展的新動向和熱點問題,有益於全球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文化線路」的提出也與世界遺產實踐發展有關,絲綢之路可以說是文化線路的一個典範,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創造性地豐富和完善了文化線路的內涵和意義。
  • 融媒體網CEO王一鳴受聘為北京林業大學實踐導師
    近日,第二屆北京林業大學工商管理系MBA資源引智計劃之實踐導師聘任聘書發布儀式在京舉行,融媒體網CEO王一鳴受聘為實踐導師,北京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陳建成為其頒發聘書。據悉,引智計劃全稱為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是為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由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實施的優秀人才引進計劃。
  • 讀書|18世紀的理論先驅:盧梭和狄德羅
    18世紀的理論先驅:盧梭和狄德羅18世紀下半葉,在歐洲各類文字作品中開始出現一些現象,從後代的抒情詩的角度來看,不妨將這些現象解釋為它們的先驅。我們將僅僅通過盧梭和狄德羅來展示這一點。他通過自己的國家設想、社會設想和人生設想來貶低歷史,對於這些設想來說深入研究歷史限定條件就已經是偽造。他以其孤立的姿態體現了現代與傳統斷裂的第一種極端形式。這種形式也是與周遭世界的一種決裂。人們習慣於將盧梭判斷為心理疾病患者,作為迫害症的一個經典案例。這一判斷是有所欠缺的,它不能解釋,為什麼他的時代和他以後的時代恰恰會讚賞他的孤立和他由此得到合法化的唯一性。
  • 藝術教育中心舉辦德國音樂藝術理論交流實踐活動
    西工大新聞網3月10日電(李明)為活躍豐富我校師生文化生活,營造國際化藝術氛圍,藝術教育中心特別邀請知名音樂家、德國呂貝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迪特·馬克做客南山藝堂,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音樂理論學術實踐活動。活動分為教學法經驗交流、學術報告、實踐指導、藝術講座等多個板塊,內容豐富充實,令人耳目一新。
  • 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入選德國「洪堡學者」計劃
    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入選德國>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青年教師王平博士獲德國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資助,成為德國「洪堡學者」,將赴德國圖賓根大學開展合作研究。
  • 國際語言復興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本文將以討論全球範圍內的語言瀕危危機及其學術研究為開篇,介紹語言復興的相關理論研究和經驗實踐。 02 ★語言復興研究的理論及其發展★ 瀕危語言的經驗實踐與理論研究也從全球環境運動中吸取了相應的方法工具和道德合法性。瀕危語言運動試圖提高公眾對全球語言瀕危與流失程度的認識,並動員各種資源來維護語言的多樣性。該運動不僅造就了一個新的語言研究領域(Austin & Sallabank2011 ;Thomason2015),而且還被歸入到由包括教科文組織在內的大型非政府組織所支持的、資助與資源都相當充足的一系列活動之中。
  • 德國媒介理論中的文化技藝概念
    德國媒介理論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逐漸在歐美學界掀起熱潮,形成了學術研究共同體。近年來,德國媒介理論重新發掘了德語中的老概念——「文化技藝」(德語:Kulturtechniken,英語:cultural techniques),以分析早期的字母表、門、望遠鏡、地圖等特定物件如何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使人類文明不斷生成新的存在方式。  文化技藝概念,在19世紀成為農業工程領域常用的德語詞彙。
  • 生態博物館的理論和實踐
    任何一個觀念總需要把兩方面聯在一起,一是理論,二是實踐。我認為,首先從理論上講,生態博物館的基礎,就是人民不應從他們所處的環境中分離出來,他們在自己本民族文化遺產基礎之上來創造自己的未來。從這樣一種理論出發,我們來看看實踐方面。
  • 清華大學「深耕計劃」一期學員赴德國開展海外實踐
    本次實踐以「尋訪馬克思初心之路,回溯德意志發展今昔」為主題,旨在通過社會調研使學員深入了解德國歷史文化及制度變遷,探尋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總結思考德國經驗對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有益借鑑,同時增強學員的全球勝任力。
  • 歐洲一體化:回顧理論流變過程 探析理論實踐關係
    對其流變的反思,可以為我們認識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提供很好的案例。習近平主席指出,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一體化的歐洲不僅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而且是超越主權國家體系構建「歐洲命運共同體」的嘗試。因此,反思其理論流變過程,也可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學術借鑑,同時,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入選德國「洪堡學者」計劃
    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入選德國>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青年教師王平博士獲德國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資助,成為德國「洪堡學者」,將赴德國圖賓根大學開展合作研究。
  • 新時代實踐民俗學理論與本土話語體系構建
    社會科學的實踐理論轉向深刻地影響到世界民俗學,尤其是美國和德國的民俗學。20世紀六十七年代,民俗學在世界範圍內遭遇學科困境,主要表現在學科日益邊緣化、專業從業人員日益減少、民俗學研究對象式微等方面,部分國家甚至取消了該學科。
  • 此人理論實踐高深,帶領工人起義反抗歐洲資本主義,一事名垂千古
    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主要是指從康德開始,經過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集大成的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其著名代表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嚮往革命而又軟弱和妥協的階級特性。
  • 創新發展的理論意義和實踐要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高屋建瓴、意蘊深遠,既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又體現了磅礴浩大的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實踐,在全社會獲得強烈共鳴。
  • 橋北林業局的智慧林業實踐
    用大疆S900無人機開展森林資源巡護    近日發布的中國智慧林業最佳實踐    近年來,延安市橋北林業局以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引領林業改革發展,以「網際網路+」智慧林業推動管理體制創新,緊貼林業改革發展需求,探索和創新建立了「大面積視頻監控、重點地段無人機偵察、事發地段稽查隊快速處置、日常工作派遣責任制管理、易發案點抓拍儀死看死守、工作情景微信愉快拍發」的立體式、精細化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有力地提升了林業現代化建設水平,實現了由傳統林業向「智慧林業」的過渡,構建起了智慧林業的初步框架
  • 北京林業大學:打造世界一流頂尖的風景園林學科
    本次國際評估委員會由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主席、伯明罕城市大學教授凱薩琳·摩爾擔任組長,成員包括美國麻塞諸塞州大學傑克·埃亨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斯蒂格·安德森教授,德國卡塞爾大學迪德裡克·布倫斯教授等7個國家的9位行業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參與評估的學科範圍包含整個風景園林學學科,涉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個層次、風景園林學學術學位授權點和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兩個類型。